羅氏硨磲

羅氏硨磲

羅氏硨磲(學名:Tridacna rosewateri):外殼單薄,殼齒尖長,外殼有大幅度的垂直折曲,棱鱗闊長,強度比鱗硨磲強。有成長良好的足絲開口能緊緊的將蚌身固定在地上。

可以與大量蟲黃藻(Zooxanthellae)共生。這種單胞藻可在硨磲體內循環,並可進行光合作用,供羅氏硨磲豐富的營養。也食浮游生物。在珊瑚礁建築中占有特殊地位,是模里西斯特有的海洋物種,是1991年在印度洋發現的新種巨蛤。

(概述圖片參考來源:)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羅氏硨磲
  • 拉丁學名:Tridacna rosewateri
  • 別稱:模里西斯巨蛤
  • :動物界
  • 軟體動物門
  • 雙殼綱
  • 簾蛤目
  • 硨磲蛤科
  • 硨磲屬
  • :羅氏硨磲
  • 亞種:無亞種
  • 命名者與年代:Sirenho & Scarlato, 1991 
  • 英文名稱:Rosewater Clam
形態特徵,生活習性,分布範圍,保護級別,主要價值,

形態特徵

羅氏硨磲貝殼大,殼質厚重,殼面很粗糙,兩殼相等,殼面有強大的隆起的放射肋,肋上常有鱗片或棘,有的種類肋上長有粗大的鱗片。外韌帶,通常有一個大的足絲孔。鉸合部有一個主齒和 1-2 個後側齒。外套痕完整,前閉殼肌消失,後閉殼肌近中央。貝殼略呈三角形,殼頂彎曲,殼緣呈波形屈曲。表面灰色,上有數條像被車輪輾壓過的深溝道。外套膜大,十分粗糙,具有 5 條粗大的覆瓦狀放射肋,生長輪脈明顯,在貝殼表面形成彎曲重疊的皺褶。貝殼內面為白色,但富有光澤,有與放射肋相應的肋間溝,鉸合部狹長,兩殼都有主齒和後齒各一個。主齒短,後側齒弱。
外殼單薄,殼齒尖長,外殼有大幅度的垂直折曲,棱鱗闊長,強度比鱗硨磲強。有成長良好的足絲開口能緊緊的將蚌身固定在地上。

生活習性

溫暖水域的珊瑚礁中,與甲藻類共生。永久地錨定在礁石的岩石表面的裂縫或凹陷中,有些可能被藻類和其他海洋生物所覆蓋。羅氏硨磲與同屬的其他海洋軟體動物一樣,可以與大量蟲黃藻(Zooxanthellae)共生。這種單胞藻可在硨磲體內循環,並可進行光合作用,供羅氏硨磲豐富的營養。羅氏硨磲的外套膜邊緣有一種叫玻璃體的結構,能聚合光線,可使蟲黃藻大量繁殖。這種蛤藻的特殊關係,稱為互惠共生。此外,也食浮游生物

分布範圍

僅分布在印度洋馬達加斯加與賽舌爾海域之間屬於模里西斯的一小片海域。

保護級別

因為過度捕撈而數量減少。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IUCN) 1996年 ver 3.1——易危(VU)。

主要價值

模里西斯巨蛤貢獻了相當數量的碳酸鈣,有助於建立模里西斯海域的珊瑚礁結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