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忠容

羅忠容

羅忠容,作曲家。四川三台人,曾先後在成都四川省立藝專、重慶青木關國立音樂院及上海國立音專主修小提琴和作曲。1946年創作的處女作《山那邊喲好地方》在當時廣為流傳。1949年在上海音樂學院任教,後調入中央樂團職專作曲,並於中央音樂學院兼課。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羅忠容
  • 職業:作曲家
  • 代表作品:《山那邊喲好地方》等
  • 籍貫:四川三台
個人成就,作品特色,創新特點,獨特視角,作品題材,音樂理念,人物評價,家庭,

個人成就

羅忠容作品體裁廣泛,包括兩部交響樂、兩首鋼琴小奏 嗚曲、《保衛延安》等3部交響詩管弦樂《慶祝十三陵水庫落成典禮序曲》、民樂曲《春江花月夜》、舞蹈音樂《孔雀舞》、歌曲《婁山關》、《涉江采芙蓉--古詩十九首之一》及根據民歌改編的合唱《瑤族長鼓舞歌》和《阿細跳月》等。
羅忠容作品演奏羅忠容作品演奏
《峨眉山月歌》是羅忠容於1984年創作的一首藝術歌曲,歌詞是唐代詩人李白的同名詩作。自作曲家於1979年以十二音體系創作了歌曲《涉江采芙蓉》來,在創作中努力調動多種藝術手段,從獨特的視角,以富於個性的音樂語言不斷的求索創新。在對新興作曲技法的探索和運用方面羅忠容是中國新時期作曲家中的成功典範。

作品特色

創新特點

《峨眉山月歌》最具創新性特點是,在保持歌曲旋律線條簡單清晰具有高度的 “易聽性”符合傳統的審美習慣的同時,鋼琴伴奏部分開拓新的創作思維即:採用“節奏序列”。節奏序列的基本樣式是從固定音型中衍生出來並支持著和聲層中的節奏序列,使得作品結構組織嚴密,富有邏輯。鋼琴伴奏從頭到尾保持連綿不斷的十六分音符織體結構。其中的旋律由中國特有的五聲調式連線而成。似不斷向前進行的流水。與詩詞中月光下的意境緊密結合。可以想像出整體的伴奏似流水中不時泛起閃閃的波紋,正是月光照在水中的形象描繪。作曲家在對新的創作風格、創作手段及美學思想的探索與追求的同時又使作品始終保持鮮明的民族性。這在中國藝術歌曲創作的新時期是一項具開創性的新成果,既開闢了藝術歌曲創作的新思維又挖掘了我國傳統文化的深厚內涵。
羅忠容曲譜羅忠容曲譜

獨特視角

通過對《峨眉山夜歌》可以洞察出羅忠容在其音樂創作中的獨特視角主要有以下幾點:1、旋律基於五聲性風格的音調加以發展;2、旋律中調式的轉換隨詩詞的意境和語氣等轉移(如文中所提到的樂曲中的最後一個字由F宮系統轉到B系統);3、鋼琴伴奏部分的寫法通過民族化的音響造型手法,對古詩詞的藝術內涵進行闡發和烘托;4、對節奏序列的成功探索。 羅忠容的藝術歌曲在中國藝術歌曲創作的新時期可以說是一項具開創性的新成果。作品中洋溢的新思維以及我國傳統文化內涵的深厚挖掘賦予了他個人創作在這一時代的獨特風格,探索了藝術歌曲創作的新道路,極具研究價值。

作品題材

羅忠容的主要民族作品題材有重大現實題材、民間故事題材、借物抒情題材。他的創作總是以極大的熱情擁抱時代,關注現實,揭示社會與人生的嚴肅命題。用重大現實題材來表現愛國主義,謳歌新生命、新氣象。在他的作品中,能夠強烈的感受到他強烈的民族責任感和社會責任感

音樂理念

羅忠容的創作理念可以在他的這幾句話中表現出來,他說:“幾十年來,我只是堅持 著某種簡單的觀點和立足點:力求人文至上,力圖雅俗共賞。”人文至上、雅俗共賞就是羅忠容50年來一以貫之的創作理念。他的創作既要面向廣大的觀眾,又要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民眾。作品不僅要有創新,而且可以流傳久遠,這樣的創新才是鮮活的,才是可傳承的。 面對當前民樂界多元化的探索,羅忠容首先是贊同和支持。當年他的創新仍然是當今作曲家的榜樣,如今他依然在探索更為新鮮的音樂語言。但是,他仍然堅持這樣的觀念:創新不是空中樓閣,創新要有深厚的文化為支撐,要讓創作經得起人民的檢驗和時間的檢驗。他認為當前的音樂教育不僅要注重創作技術上的培養,更要注重創作理念的引導,這關乎創作方向和創作有效性的問題,是創新所要關注的第一要素。
羅忠容羅忠容

人物評價

羅忠容,從他的作品到他的為人,到他嚴謹的生活態度、創作態度和不 變的音樂追求,都是值得人們服膺與尊敬的。
羅忠容出生優越、富裕,卻始終堅信,音樂來源於生活,娓娓動聽的民歌,使其音樂充滿了獨特的藝術魅力。在無數個採風的日子裡,他跋山涉水,歷經邊疆各種惡劣天氣和自然災害,從不放棄對音樂的追求;他去最邊遠的山區,找民間歌手喝酒對歌,只為把那些將日漸失傳的少數民族音樂旋律記錄下來。他的這種對藝術對音樂負責的態度是很多音樂人無法比擬的。
羅忠容先生是中國當代一位著名的創作民族聲樂作品的作曲家,他的作品題材個性突出,內容豐富,在中國民族聲樂演唱中產生了較為廣泛的影響。羅忠容在民族聲樂作品的創作中,大膽地選用了具有普遍影響的民族音調、曲藝素材、地方風格音調作為創作主題,通過節拍、節奏形態的變化,並借鑑吸收西洋創作技法來塑造音樂,其作品具有濃郁的中國民族風格,在民族聲樂中產生了廣泛的影響。

家庭

1965年,著名作曲家羅忠溶被囚禁審查,他的妻子在幹校勞動,女兒羅瑩 遠在陝西農村插隊,而10個月大的兒子羅錚被診斷為大腦發育不全。這對羅忠容一家帶來了莫大的打擊。幸好當時羅錚得到保姆巧蓮阿姨的疼愛,在那樣的遭遇中,身心倒也未受到更大的摧殘。羅忠容全家團聚後,家人將全部的愛都傾注在兒子身上,雖然語言表達能力很差,但他在某些方面卻有著十分驚人的發現。自1992年開始畫畫以來,7年中已陸續畫了290幅油畫,無一重複,時有新意,甚至還常常表現出令人意想不到的驚人之筆。
羅忠容羅忠容
羅忠溶這樣評價自己的兒子:他只需一瞬間,不經過體驗就明白了。羅忠容說:“我們從不勉強羅錚做任何事,只有一個目的,讓他身體健康生活愉快。他從小對音樂的感覺非常強烈,記憶力也超乎尋常,古典現代,五花八門,唱的彈的拉的,各種樂器演奏的都喜歡,音樂學院的學生曾經考他,放音鍵一按,1、2、3,關機。他就能說出曲名。有一天,姐姐羅瑩見羅錚獨自蜷縮在牆角默默傷心,走到旁邊發現他正用耳機聽音樂,拿過來一聽是華格納的悲劇《特里斯坦和伊索爾德》,他哽咽著說:“太慘了,太慘了。”我們是搞音樂的,並沒想到他心裡醞釀了很多東西,也沒培養他畫畫,直到他開始拿起畫筆,一切就全部出來了。”
羅錚的第一幅油畫《爸爸的第二弦樂四重奏》便將音樂和繪畫連在了一起。那是1992年3月24日。吃早飯的時候,羅錚問:“爸爸,你的《第二弦樂四重奏》能畫嗎?”羅忠容當時隨口答道:“當然能畫了。”羅錚便不再說話。當天下午,那幅《第二弦樂四重奏》便悄無聲息地誕生了:畫面的4個方塊,同樣的線條、同樣的外形,卻給人極其不同的感覺,色調和諧,具有極強的理性色彩,即使是專業畫家也難以做到這種鮮明的變化。不久之後,羅忠鎔在給一位朋友的信中提到了這幅畫,他寫道:“一看見這幅畫,我感到太貼切了。確實還是我的基本構想。大的節奏非常規整,其中卻又充滿變化。如他把畫面分為4塊,每塊又完全不同。後來,我還意識到一個更玄妙的東西,即我那四重奏從頭到尾和‘四’這個數都有關係。這當然太玄了,因為他根本不識數!”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