罵玉郎過感皇恩採茶歌·鏖兵

《罵玉郎過感皇恩採茶歌·鏖兵》是元代的一首元曲,這是一段驚心動魄的兩軍廝殺的觀戰記,倏來忽往,更顯出一種速寫式的精煉與激烈。人手的角度也頗為新穎,是從一名牧人在無意中的遭遇和目擊來展開全篇。和平的牧野轉眼間變成了血肉紛飛的戰場,這就更增添了戰爭的殘酷意味。曲中插入的兩組感受和評論:“俺牛羊散失,你可甚人馬平安”,“把一座介丘縣,生紐做枉死城,卻翻做鬼門關”,更是老辣當行。這支散曲繪聲繪色,情景栩栩如生,令人過目難忘。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罵玉郎過感皇恩採茶歌·鏖兵
  • 特點:寫作手法獨特
  • 詞語注釋:鏖兵:軍隊激戰
  • 屬於元散曲
作品原文,注釋譯文,詞語注釋,作品譯文,作品鑑賞,

作品原文

[南呂]罵玉郎過感皇恩採茶歌鏖兵①無名氏牛羊猶恐他驚散,我子索手不住緊遮攔②。恰才見槍刀軍馬無邊岸③。謊的我無人處走,走到淺草里聽,聽罷也向高阜處偷睛看。吸力力振動地戶天關④,詵的我撲撲的膽戰心寒。那槍忽地早刺中彪軀,那刀亨地掘倒戰馬⑤,那漢撲地搶下征鞍。俺牛羊散失,你可甚人馬平安?把一座介丘縣,生紐做枉死城,卻翻做鬼門關⑥。敗殘軍受魔障⑦,德勝將馬頑彝⑧。子見他歪刺刺趕過飲牛灣,盪的那卒律律紅塵遮望眼,振的這滴溜溜紅葉落空山。

注釋譯文

詞語注釋

①鏖兵:軍隊激戰。
子索:只得。
③無邊岸:無邊無涯
④吸力力:形容旋風的象聲詞。地戶天關:指地的深處與天的高處。
⑤亨地:呼的一聲。下旬“撲地”,即噗的一聲。
⑥“把一座”三句:元代說唱文學習語,常作“介休縣翻做鬼門關”,當是從有關唐代尉遲恭的說唱故事中衍出。介丘縣,即介休縣,今屬山西。
⑦魔障:災難。
⑧德勝:即“得勝”。頑輯:當作“彝頑”,馬不停蹄地奔跑。彝,同“奔”。

作品譯文

只怕騷動的牛羊散了群,我不得不張開手緊緊攔住它們。這才發現刀槍林立,軍馬紛紛,一眼望不到窮盡。嚇得我往偏僻元人處躲逃,先伏在短草叢中細聽,聽了一會,才摸到高高的山坡上,悄悄窺望著情形。只見兩軍殺氣震地沖天,嚇得我心膽俱落,tl'tl'地心跳個不停。那桿槍猝不及防,刺人了魁梧的身軀;那刀呼的一聲砍倒了戰馬,馬上的漢子噗的一下栽倒在黃塵。我固然牛羊散失受損,你人馬又何嘗得到太平。把一塊和平正常的地面,硬變成屍橫遍地的恐怖之境。打敗的一方潰不成軍,遇上了災星。得勝的一方乘勢追擊,戰馬不住地狂奔。只見隊伍嘩啦啦趕過了飲牛的河濱。淅瀝瀝揚起一團團煙塵,視界為之迷茫不清。震落了空山中的秋葉,滴溜溜在地上旋舞打滾。

作品鑑賞

這是一段驚心動魄的兩軍廝殺的觀戰記,倏來忽往,更顯出一種速寫式的精煉與激烈。人手的角度也頗為新穎,是從一名牧人在無意中的遭遇和目擊來展開全篇。和平的牧野轉眼間變成了血肉紛飛的戰場,這就更增添了戰爭的殘酷意味。
起筆從“牛羊”開始。牛羊感覺敏銳,覺察到情況異常,發生了騷動。牧人起初並未意識到危險,“猶恐”說明他全副心思都集中在牛羊的失常上,“子索”、“不住”,顯示出他竭力控制牧群的手忙腳亂。“緊遮攔”的努力多少奏了效,這才發現了牲畜受驚的外界原因——“槍刀軍馬無邊岸”。這一起筆細膩而真實,藉機交代了對陣兩軍的突然出現與漸次逼近。由牛羊的驚散漸而寫到牧人的驚走,戰爭的殘酷氣息便先已籠罩全篇。作者安排牧人由“走”到“聽”,“聽罷”再探出草叢爬上高阜“偷睛看”,既渲染出一種緊張的氛圍,又省略了兩軍交戰的最初接觸,使牧人作壁上觀,一下子就目擊到了短兵相接的關鍵景象。
“吸力力振動地戶天關”是殺聲,更是一股殺氣,這是從大處著筆。“那槍”等三句,則細繪了刀來槍往的三組具體鏡頭。“忽地”、“亨地”、“撲地”都是象聲,而“忽地”兼有突然意,“亨(呼)地”兼有沉重意,“撲地”兼有撲倒意,加上“刺”、“掘”、“搶”等形象的動詞,使激烈的戰況顯得驚心動魄。對於像牧人這樣的平民百姓來說,這些血淋淋的景象是終生難忘的,因而他在驚魂未定中的現場感受,也就更易給讀者留下深刻印象與認同。
最後一支[採茶歌]中,勝負已成定局,於是敗軍惶惶然若喪家之犬,而勝方則毫不留情地乘勢追擊。末三句便表現了追趕的情形。“歪刺刺”在此是象聲詞,而三字又有東倒西歪的本義,作者有意用上,多少含有諷刺憤蔑的微意。特意表出“飲牛灣”,以及“紅塵遮望眼”、“紅葉落空山”的景色描寫,都是在同時強調戰爭對寧靜生活的騷擾與破壞。至此我們更可理解作者安排牧人為曲中主角的用心,正是為了表現無辜百姓對戰亂帶來驚恐威脅的憤怒與控訴。
這支散曲繪聲繪色,情景栩栩如生,令人過目難忘。語言上帶有民間文學的強烈特色,如運用大量的口語、象聲詞,運用頂真手法,使用尖新生動的對仗等等。尤其是曲中插入的兩組感受和評論:“俺牛羊散失,你可甚人馬平安”,“把一座介丘縣,生紐做枉死城,卻翻做鬼門關”,更是老辣當行。前者利用“牛羊散失”與“人馬平安”的字面對仗,化常語為尖巧;後者則搬用說唱中的習語,恰合“鏖兵”的題面與本質。無論從題材、語言及表現手法來說,這支無名氏的作品,在元散曲中都是別具一格、令人刮目相看的。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