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兵法(置將法)

將兵法

置將法一般指本詞條

將兵法是王安石變法中的一項重要舉措,於宋神宗年間實施,為改革起了重要作用。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將兵法
  • 背景王安石變法
  • 時代:宋神宗年間
  • 意義:為改革起了重要作用
概述,舉措,置軍器監,

概述

  • 王安石,他為了富國強兵,改制變法,推行了很多新政,將兵法就是其中之一。將兵法是兵制改革,就是把禁軍的廂、軍、營、都四級編制改為將、部、隊三級編制,這樣可以有效緩解將不知兵,兵不識將的弊端。
    作為強兵的措施,王安石一方面精簡軍隊、裁汰老弱,合併軍營。另一方面實行將兵法。自熙寧七年始,在北方各路陸續分設100多將,每將置正副將各1人,選派有武藝又有戰鬥經驗的軍官擔任,專門負責本單位軍隊的訓練,凡實行將兵法的地方,州縣不得干預軍政。將兵法的實行,使兵知其將,將練其兵,提高了軍隊的戰鬥素質。

舉措

  • 將兵法的實行,使兵知其將,將練其兵,提高了軍隊的戰鬥力。
    王安石還建議取消士兵刺臉刺手背,指出朝廷對士兵應該“以禮義獎養”,而不要“使其不樂”,做於實無補的事情規定實行大營制,規定將軍帶兵為本部兵,就不用再刺青以區分兵將了。王安石整頓軍隊,最為引人注目的手段是省兵,這可能是中國歷史上最大規模的一次和..平裁.軍,王安石作為直接指揮者,其魄力和勇氣,都不是一般愚弱文人所敢以企望的。
    為了淘汰弱者,部隊對禁軍和廂兵進行了全面考核,那些身高不合格體能不達標通不過的,一律淘汰,逐級下放,直至免為平民。而農村保甲中“有武力高強者.就可以破格選進軍隊,無論做什麼工作,發給工資先。
    除了淘汰那些扶不起來的麵條,王安石還對各地兵力進行合併精裝,整營整營的裁減,其中僅陝西一路,“馬步軍營三百二十七”被並為“二百二十七”,減掉一百個營。通過並營,有效的精減了各地軍隊。合併軍營的做法一直持續到元豐年間,“歲有廢並甚眾”。
    置將
    王安石首先對全國的軍事部.署進行了調整,在京畿設三十七將,鄜延五路設四十二將,東南六路設十三將,全國計設九十二將。並派“嘗經戰陣大使臣專掌訓練”,“早晚兩教”,“日夜按習武藝”。宋時一將,其級別大概相當於現代的一個軍,但將的人數不等,往往從三千到一萬不定。
    從軍事部署上看,力量最強的是鄜延五路,直接面對西夏,明顯帶有主動向西夏開戰的意圖。次之為京畿,三十七將“擁衛京師”,主要用於防範北遼南侵。
    軍隊部署完畢,士兵即不再隨意調動,各部並配置固定的將領,讓大家彼此熟悉,打仗時才能“得士死力”。更重要的是,將領的權力得到了增強,“各專軍政,州縣不得關預”。
    范仲淹在陝西的時候,曾經對軍隊編制進行過調整,他把鄜延路禁兵一萬八千人分成六將,每將派人指揮訓練,當時蔡挺正在范仲淹手下,王安石主政時,蔡挺被提到樞密院任樞密副使,將兵法在蔡挺的主持下展開,有人據此認為王安石整兵置將的思路源自范仲淹。
    通過省兵置將這一套“制兵之良法”,宋軍人數從“凡一百十六萬二千”減為“五十六萬八千六百八十八”,裁軍過半!此舉節省了大量軍費不說,還大大提高了軍隊戰鬥力,“士氣自此益振”,一時名將盡出,郭逵在打仗時可以“臨陣盡其技”;高永能“遇敵身先之”;劉昌祚“最善騎射,箭出百步之外,夏人得箭以為神”;王文郁“善左射”。由此也造就了一批“百戰驍勇”之師,以至後來宋軍對西夏戰爭屢屢出現以少勝多的戰例,竟然出現了以“不滿千人,卻賊數萬”的非常戰績。如劉昌祚只以騎兵兩千,就擊退了西夏萬餘騎兵,令敵人“喪氣逃遁”,一洗宋軍頹廢之氣,這在范仲淹領兵時代都是不可想像的事情。
    因為裁..軍幅度較大,所以軍.費節省也相當明顯,根據漆俠先生的計算,熙寧年間軍..費支出比慶曆年間減少一千三百多萬緡!
    真正要打仗,只有戰馬兵將還遠遠不行,還需要大量精良的兵器。

置軍器監

  • 熙寧六年六月,“置軍器監,專總內外軍器之政”。
    軍器監成立以後,網羅天下,廣收人才,“天下知軍器利害者”,可以隨時到軍器監談論自己的想法。並對軍器監各級主管嚴加考察,如果武器製作不精者,視情節輕重,“黜陟其官吏”。
    軍器監分工也很明確,有火..藥、青窯、麻作等“凡十一目”,並且“皆有制度作用之法”,嚴禁把相關技術外傳。
    在軍器監的指導下,宋朝的兵器質量與數量都有了飛速提升,各種武器,“皆極完備”,數量“不可勝計”,一旦打仗,“可足數十年之用”。如典型的由軍器監製造的神臂弓,能“射三百步”,“入榆木半”,“他弓弗能及”,在戰爭中發揮了巨大威力。
    不僅如此,軍器監還致力於兵器製造理論研究,總共討論編寫了一百一十卷“軍器法式”專著,對兵器種類和製造方式進行了詳細介紹,為傳之後世作好了準備。
    王安石全面整頓軍隊,取得了非常明顯的效果,大宋軍力達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因為大宋軍事力量增強,人猛馬壯刀槍鋒利,使得長期欺負大宋的北遼也心生畏懼,“修城蓄谷,為守備之計”,害怕“中國陵蔑之故也”。
    大宋一轉身從被人欺負而變成了準備欺負別人。這種轉變,是建宋以來百年所未有過的故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