練村鎮

練村鎮

練村鎮位於新蔡縣東南部,距縣城21公里,交兩省四縣(新蔡、息縣、淮濱、臨泉),西連宋崗鄉,北接頓崗鄉,南與息縣、淮濱比鄰,東與安徽省臨泉縣隔河相望,全鎮總面積83.75平方千米(2017年),轄23個行政村,182個自然村,總人口60784人(2017年),耕地70408畝。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練村鎮
  • 行政區類別:鎮
  • 所屬地區:新蔡縣
  • 下轄地區:轄23個行政村
  • 電話區號:0396
  • 郵政區碼:463500
  • 面積:83.75平方千米(2017年) 
  • 人口:60784人(2017年) 
  • 氣候條件:亞熱帶向暖溫帶過渡地區
  • 車牌代碼:豫Q
鄉鎮概況,農業發展,兩民經濟,社會事業,資源優勢,行政區劃,農業發展,夯實基礎,培育特色,再謀發展,兩民經濟,特色產業,社會事業,領導分工,

鄉鎮概況

練村鎮位於新蔡縣東南部,距縣城21公里,交兩省四縣(新蔡、息縣、淮濱、臨泉),西連宋崗鄉,北接頓崗鄉,南與息縣、淮濱比鄰,東與安徽臨泉縣隔河相望,全鎮總面積83.75平方千米(2017年),轄練村、桂灣村、鄭莊村、魏莊村、汪魏莊村、胡莊村、李營村、楊營村、毛營村、姚營村、金莊村、塘埂村、賈樓村、鄭寨村、馮莊村、王圍孜村、王土樓村、徐營村、文營村、甘灣村、稱灣村、馬埠村、大莊村23個行政村,182個自然村,總人口60784人(2017年),耕地70408畝。
練村鎮練村鎮
該鎮地理位置優越,交通便利,東距京九鐵路35公里,西距106國道15公里,京廣鐵路120公里,S216省道穿境而過。
2005年底,全鎮國內生產總值完成26000萬元,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完成9731萬元,第二產業增加值完成7093萬元;第三產業增加值完成5183萬元。

農業發展

該鎮農產品資源豐富,是新蔡的產糧大鎮、棉花大鎮,農業以小麥、棉花、玉米為主,每年向國家貢獻糧食250萬公斤,皮棉100餘萬公斤;畜牧業是練村鎮的骨幹產業,近年來,鎮黨委、政府立足本地資源,因勢利導,大力推廣鄭莊村"畜、沼、糧"生態農業模式,以擴大規模,提高效益為目標,典型引路,輻射帶動全鎮畜牧業生產。養豬已成為全鎮民眾發家致富的主要途徑。2005年底全鎮年千頭以上的養豬場19個,養殖專業村6個,畜牧業總產值占農業總產值的比例達到56%。

兩民經濟

招商引資成效顯著。2005年新簽約的溫馨繡品有限公司項目計畫三年投資 1.2億元,一期工程投資3000萬元,產品達數百種,主要出口到美國、西班牙等地。民營經濟,尤其是挖掘機行業已成為練村鎮鎮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柱。止2005年底,全鎮共擁有挖掘機260多台;全鎮外出務工人員年均在4萬人次,其中有組織輸出5000餘人次;
練村鎮練村鎮

社會事業

練村鎮歷史文化源遠流長,著名的名勝古蹟有金兀冢、搬倒井、黑龍潭等。金莊村委田莊天然生成的毛澤東像聲名遠播,吸引全國各地眾多人士前來慕名參觀。通過全鎮廣大幹群的共同努力,練村鎮的經濟建設和社會各項事業快速發展。
棉花棉花
2005年度練村鎮被駐馬店市委授予平安建設暨社會治安先進單位,安全生產、民營經濟、畜牧業發展、黨風廉政建設、維護穩定、綜合治理等工作均被縣委、縣政府評為先進單位。

資源優勢

練村鎮位於北緯32度左右,溫帶,四季分明,以落葉闊葉林為主,種植的楊樹、柳樹、桐樹覆蓋全鎮,林網面積達到6.5萬畝,完善格線360多個。 練村鎮是駐馬店市改革發展建設試點鎮。位置優越,交通便利,距大廣高速、新陽高速僅28公里,東距京九鐵路35公里,西距106國道15公里,京廣鐵路120公里,東距阜陽機場僅100公里,電力、通訊發展迅速。
水稻水稻
農電入戶率100%,擁有2800多門程控電話,實現了國內、國際數字直撥。集貿市場繁榮,建有3個專業市場和多座商貿樓,是新蔡縣東南最大的農貿集市。
練村鎮歷史文化源遠流長,著名的名勝古蹟有金兀冢、搬倒井、黑龍潭等。國家勞模、抗洪英雄王新安就是該鎮甘灣村人。

行政區劃

練村鎮下轄村:馬埠村、鄭寨村、文營村、賈樓村、楊營村、胡莊村、毛營村、王圍孜村、李營村、魏莊村、甘灣村、鄭莊村、馮莊村、稱灣村、塘埂村、徐營村、王土樓村、練村村、汪魏莊村、桂灣村、金莊村、姚營村、大莊村

農業發展

新蔡縣練村鎮鎮黨委、鎮政府緊緊圍繞“農業增產,農民增收”這一發展主題,立足當地的資源優勢,以發展棉花、水稻種植為主線,大力調整作物種植結構,走出了一條貧困鄉鎮發展經濟的成功之路。2002年,全鎮農業生產總產值達1.7億元,比上年增長6.4,農民人均純收入1969元,比上年增長6.2。2002年,練村鎮分別被新蔡縣委、縣政府和駐馬店市委、市政府評為縣市兩級“種植結構調整先進鄉鎮”。 練村鎮是一個農業大鎮,人均占地少,農民一直沿襲傳統的耕作模式
為調動廣大民眾參與種植結構調整的積極性,鎮黨委、鎮政府首先從調動農村幹部和廣大農民的積極性入手,多次組織他們到扶溝、汝南等地參觀學習,使他們能夠放開膽子、邁開步子;其次是結合幹部駐村工作,由幹部走村串戶宣傳政策,黨員、幹部在做好黨員示範工程的同時,發動民眾選準特色找市場、因地制宜求發展,利用民眾會、座談會、示範戶現身說教等形式,幫助民眾算好經濟賬,進行效益對比分析,大力宣傳結構調整的好處。同時,鎮黨委、鎮政府出台了一系列關於農業種植結構調整的規劃、建議及優惠政策,在種植結構調整中尊重農民的自主權,積極為民眾送政策、送資金、送知識,並通過黨員、幹部、教師的示範帶動作用來影響民眾、帶動民眾。把鎮黨委、鎮政府的科學決策、幹部的工作熱情和農民迫切要求致富的願望有機地結合起來,營造“調整結構、加快發展”的濃厚氛圍。

夯實基礎

練村鎮底子薄、條件差、基礎設施落後,要想改變落後面貌,必須想方設法加大投入,加強基礎設施建設,為結構調整夯實基礎。鎮黨委、鎮政府積極向上審報項目,採取“爭取國家扶持一點、鎮裡籌措一點、民眾集資一點”的辦法,先後籌措資金400多萬元用來改善農業生產條件。在農田水利建設上,興利、除澇兩手抓,科學規劃,突出重點,狠抓井、站、路、渠、橋的建設,先後建成了4個提灌站,在鄭莊村新建一條多功能灌渠,在大莊、王圍孜等村新修硬橋渠8公里,全鎮新建橋20座,新打機井110眼,購置灌溉機械560套,在全鎮範圍內初步實現了澇能排、旱能澆的農業生產新格局,農業生產條件的大力改善,使優勢資源得到合理開發利用,有力地推動了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的突破性發展。

培育特色

通過對全鎮的經濟發展水平和資源現狀進行全面調查後,鎮黨委、鎮政府集思廣益,科學決策,提出了以結構調整為主線、以示範村建設為重點、以強化服務為保證,構建全鎮農業“三條線、兩個圈、一個面”及“東部水稻、西部棉花、中部雜果”的總體框架,按照這一思路,堅持把多的調優、優的調大,調出練村特色。練村鎮有發展棉花種植的優勢,在土質、水源、品種、氣候等方面都非常適合種植棉花,只有充分發揮這一優勢,把棉花種植作為全鎮的支柱產業來抓,才能真正寫好結構調整這篇文章。鎮黨委、鎮政府按照主攻單產、改善品質的市場需求,把那些品質一般、效益較低的糧食作物的種植面積減下來,擴大適銷對路的棉花、水稻、林果、蔬菜等作物的種植面積。
大力推廣了糧瓜菜、糧棉瓜等間作套種模式,重點在鎮內3條主幹公路(即鄭莊至練村、練村至麻里、練村至姚營)沿線發展了以優質小麥與棉花套種為主體的間作套種模式,完成間作套種面積3.5萬畝,畝均增收1000元以上。種植水稻,對練村來說是一件新鮮事,練村鎮鎮黨委、鎮政府結合河東8個村“地勢低洼、灣地多、水多”這一特點,果斷把發展優質水稻種植作為一項支柱產業來抓,先後幾次到省、市請專家傳授水稻種植技術,同時鎮裡還在大莊等村建立幾個示範點,鼓勵幹部引導示範,以點帶面,認真為農民做好產前、產中、產後的服務工作,大大提高了農民種植水稻的積極性。
2002年,該鎮建成了以王圍孜、大莊、馬埠3個村為中心的窪地稻改基地,種植優質水稻1萬畝,平均畝產700公斤,畝均效益在1000元以上,其中大莊村以種植優質水稻“水晶三號”為主,初步形成了千畝水稻種植基地,湧現出2個水稻專業種植自然村,成為練村鎮的“魚米之鄉”。棉花、水稻兩大支柱產業的形成,迅速帶動了其他產業的發展。各村也從各自的實際情況出發,著眼於一村一品,積極探索最佳化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的路子。中部的胡莊村,緊緊抓住林果這個項目,先後投資100多萬元進行林果開發,種植梨、油桃甘蔗300多畝,成為遠近聞名的林果專業村。像大莊、胡莊這樣的農業種植示範村,全鎮已有6個,棉花、水稻、林果等各類種植基地的相繼形成,呈現出的練村特色,構築了全鎮種植結構的主體框架,僅此一項農民年人均平均增收600多元。
水稻

再謀發展

百尺竿頭須進步,乘風破浪正當時。進入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新時期,練村鎮鎮黨委、鎮政府一班人審時度勢,提出了以市場為導向、以科學為動力、以效益為目標,突出示範帶動作用,發展區域特色經濟的新決定。以改善生產條件為前提,以間作套種為主體,形成區域規模;以示範帶動為戰略,實現新突破;以專業村建設為重點,形成新格局。構建全鎮農業產業化特色,一是構築灌溉網路,進一步擴大有效灌溉面積,計畫2003年新打機井20眼,土井100眼,擴大旱澇保收田面積。修路5條,建橋10座,為農業發展打好基礎。二是大力推廣間作套種模式,在發展優質農產品種植的基礎上,抓好棉花、水稻兩大支柱產業,重點抓好1.5萬畝優質棉花、1.2萬畝優質水稻、1萬畝優質小麥的種植,爭取畝均效益1000元以上。在“三線二圈一個面”內建成高效農業示範田1萬畝,推廣間作套種面積4.5萬畝,突出抓好4個重點示範園區的建設,重點在鎮內3條主幹公路沿線發展特色經濟作物種植面積3萬畝。
三是科技推動,提高品質。根據種植業結構調整過程中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以“讀書興農”活動為載體,組織科技人員現場指導,現場傳播科學技術,解決疑難問題,建立、健全鎮、村、組三級服務網路,採取印發明白紙、技術小冊子,請專家授課,舉辦培訓班等形式,向農民傳授農業結構調整新技術,全面提高農業發展的質量和效益。四是加強領導,狠抓工作落實。練村鎮將把農業產業結構調整作為全鎮經濟工作的重中之重來抓,將其納入目標管理,層層落實責任,強化各種措施,狠抓工作落實,確保國家的優惠政策和鎮黨委、鎮政府的科學決策能及時送到農戶手中,以調動廣大農民進行結構調整的積極性,加大結構調整力度,開創農村工作新局面,推動全鎮經濟再上新台階

兩民經濟

練村鎮鄉鎮企業立足本地資源,依靠科技進步,積極探索鄉鎮企業管理的新途徑,使鄉鎮企業有了長足發展,主要企業有練村種雞孵化廠、新安棉花加工廠、興棉加工廠等,現有麵粉集團公司3個,畜禽集團公司1個,大型窯廠10個,水泥預製廠5個,木製品加工企業3個。2003年底,該鎮已有民營企業258家,個體民營經濟戶3680戶。其中客運業、挖掘業十分興旺,民營經濟年產值已達2.6億元,解決勞動力就業5000多人。同時民工經濟發展迅速,年對外輸出民工4萬餘人次,常年在外務工人員1.9萬人,外出務工人員總收入年突破5000萬元,民工經濟已發展壯大,成為該鎮經濟的重要支柱。 招商引資成效顯著。2005年新簽約的溫馨繡品有限公司項目計畫三年投資1.2億元,一期工程投資3000萬元,產品達數百種,主要出口到美國西班牙等地。
鵝業發展基地鵝業發展基地
民營經濟,尤其是挖掘機行業已成為練村鎮鎮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柱。止2005年底,全鎮共擁有挖掘機260多台;全鎮外出務工人員年均在4萬人次,其中有組織輸出5000餘人次。

特色產業

該鎮農民看準了挖掘機這條脫貧之路,不少農民開始學駕駛挖掘機。新蔡縣勞動就業服務中心與縣成人中專學校聯手,與河南中州學校達成聯辦挖掘機培訓班協定,1500多名練村鎮農民在家門口學會了駕駛挖掘機技術。 有技術“撐腰”,練村鎮農民很快興起購買挖掘機熱。稱灣村在全鎮“獨占鰲頭”,農民以股份合作的形式購買挖掘機112台。很多農民還把求職信息發布到網際網路上,學會了“網上淘金”,不再盲目外出打工。稱灣村6組的農民鄭銀城從網上查詢安徽蕪湖市有機械工程對外發包,他們兄弟6人開著8台挖掘機前往此地,先後參與了蕪湖長江大橋、蕪宣高速公路、鳩茲廣場等工程建設。很快,鄭銀城兄弟6人在蕪湖市不僅購買了城市住房,而且還購買了3輛小轎車,現在資產已達上千萬元。
挖掘機挖掘機
“一人帶一村,一村帶全鎮。”現在,練村鎮共擁有挖掘機1200餘台,形成了稱灣、王圍孜、鄭寨、姚營等9個挖掘機專業村,固定資產達15億元。這些挖掘機主要分布在甘肅、四川、湖南、新疆、內蒙古、上海、安徽、青海、浙江、江蘇等地,主要在金礦、國家重點水利、交通等工地作業,每台挖掘機平均每年可掙40萬元,帶動全鎮4200人就業,“挖掘機+土石方工程”已成為練村鎮農民發家致富的“法寶”。

社會事業

練村鎮歷史文化源遠流長,著名的名勝古蹟有金兀冢、搬倒井、黑龍潭等。金莊村委田莊天然生成的毛澤東像聲名遠播,吸引全國各地眾多人士前來慕名參觀。
通過全鎮廣大幹群的共同努力,練村鎮的經濟建設和社會各項事業快速發展。2005年度練村鎮被駐馬店市委授予平安建設暨社會治安先進單位,安全生產、民營經濟、畜牧業發展、黨風廉政建設、維護穩定、綜合治理等工作均被縣委、縣政府評為先進單位。

領導分工

曹志強:黨委全面工作 栗培明:政府全面工作
黨委書記曹志強黨委書記曹志強
管明:人大、財稅、農業(種植業結構調整、秸桿禁燒、沼氣建設)、文教衛生、鵝業生產、農業統計。包稱灣、甘灣、聞營、徐營、大莊。
陳志良:組織、人事、宣傳、統戰、群團(共青團、婦聯、武裝)、老幹部工作、項目建設、招商引資、兩民經濟(民營、民工經濟)、工業統計、土管和村鎮規劃。包李營、楊營、王營、姚營。
劉勇:紀檢監察、政法(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安全生產、食品藥品)、信訪穩定、交通(公路建設)。包鄭寨、賈樓、毛營、塘埂、金莊。
楊洪海:黨政辦、後勤、民政社保、協調鎮直機關、協助陳志良抓好黨務。
李明紅:人口與計畫生育、武裝。包胡莊、鄭莊、桂灣、魏莊。
李東風:水利、林業、畜牧、扶貧、環境衛生綜合整治、科技和農業服務中心。包馬埠、練村、馮莊、王圍孜、土樓。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