緬拳

緬拳

緬拳原稱“鼎”,現稱為斌道。斌道即紀律之道。初用於戰場,中間由於英國入侵被禁止,後成為民間的傳統體育項目。緬拳比賽的形式極為原始、幾乎是全無限制的自由搏擊,拳打腳踢,膝撞頭頂,無一不可。緬拳的訓練方法共五節。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緬拳
  • 原稱:鼎 
  • 現稱斌道
  • 初用於:戰場
發展史,比賽規則,訓練方法,

發展史

早在一千四百年前.緬甸人民就研習拳術,初用於戰場,後來成為民間的傳統體育項目。 緬拳在對敵的搏鬥中極為實用。例如在一八二四年英緬戰爭中.英軍被緬甸戰士打得落花流水,稱他們為“極可怕的敵人”。後來英軍取得勝利,緬拳被禁止,幾至湮沒。 一九三0年,塞雅山領導緬甸人民反對莢國殖民統治的武裝起義之後,緬拳重現活力。一九三三年@喀兵在北緬的蒙雅成立了“軍事體育會”,進行緬拳等體育訓練。 第二次世界大戰時,緬甸雖然被日本占領,但傳統的緬拳仍繼續發展。 一九四八年緬甸宣布獨立後,緬拳被列入學校體育課內容和三軍體育訓練項目,並舉行了首屆緬拳比賽。此後每年國慶、春節、勞工節和工農日,政府為組織緬拳比賽。如一九七二年緬甸政府慶祝國家獨立二十五周年,特於仰光的舊馬場慶典大會中,舉行了七天的拳賽,共十五場,頗為鬨動。

比賽規則

因此,拳賽多以一方拳師被擊昏、認輸、或不能續戰而結束。拳師骨折、重傷,甚至戰死在擂台的,亦司空見慣。 拳師上陣,均徒手赤足,拳腕扎以布帶。被擊昏的拳師,甦醒後允許繼續戰鬥。緬拳比賽極為激烈,間中亦有傳統音樂助興。拳師喜紋身,以示威武。 緬拳雖然兇狠,但拳師卻很注重武德。角斗之際,倘一方流血,另一方即停止攻擊。又若對方不支,示意暫停,對手必立刻收勢退讓,直至受創拳師同意,始行再斗。

訓練方法

緬拳的訓練方法是以紀律為宗旨,培養高度的搏鬥技巧,以能在實戰時,發揮“變奇”之效,克敵制勝。 基本的緬拳訓練大約需要三至六個月。每日從清晨開始練功,共五節,每節約四十五分鐘左右。練功內容有: 1.砂包功--練習拳肘技法,以拳、肘、前臂和拳背擊打裝有碎石的砂包,甚至用頭頂砂包。 2.站樁功--兩腳平開成馬步,兩手向前平舉。這種基本柱步每次堅持練習十五分鐘,以後再逐漸延長時間。這種站樁功非常艱苦,主要是增強全身肌肉和耐力。 3.腿功--練習不同位置、角度和方式的踢法。如前踢、側踢、後踢、高踢、飛踢、掃踢和旋踢等。要求踢腿後身體重心要能控制自如。騰空飛踢對方的頭部或胸部的要害後,順勢落地時還能使出臥地撩陰腿。 4.磨沙功-一以手、腳用力插入沙箱,然後迅速拔出,以磨練手腳的堅硬度。 5.木人功--利用不倒的木人,外包舊車胎,練習各種腿法,攻擊其頭、胸、瓜和下陰等要害部位。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