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部的故事(電視連續劇)

編輯部的故事(電視連續劇)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3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編輯部的故事》是1991年上映的電視連續劇,由趙寶剛金炎執導,葛優侯耀華張瞳等主演。

該劇描寫一個叫《人間指南》的雜誌編輯部里,六個性格各異卻都善解人意、樂於助人的編輯之間的交流與碰撞,描寫他們與社會發生聯繫後產生的形形色色的人生故事

基本介紹

劇情簡介,分集劇情,演職員表,電視劇表現,精彩長評,客串,職員表,音樂原聲,片頭曲,片尾曲,插曲,幕後製作,

客串

第1、2集誰主沉浮
大山飾 廣告客戶代表沃德捷夫
丁廣泉飾 職介所工作人員
夏和平飾 余德利朋友張永安
封智
第3、4集 我不是個壞女孩
王蘭王瀾)飾 輕生姑娘劉小紅
于謙飾 警察甲
劉穎飾 警察乙
武斌(武賓)飾 余德利找來的小混混甲
編輯部的故事編輯部的故事
馮春迎
龍小建
第5、6集 侵權之爭
李成儒飾 晚會組織者騙子劉立權
蔡鴻翔飾 晚會導演騙子江寶根
文燕飾 李冬寶母親
蔣耀(蔣耀玢)飾 《大眾生活》女編輯
王惠飾 《大眾生活》主編何必
方倌德(方子哥方子春的父親)飾 吳老
王友志飾“蘿蔔王”王大爺
寧寧飾 王大爺的孫女英子
文燕飾 李冬寶母親
第8集 小保姆
馬曉晴飾 小保姆米繼紅
方子哥飾 僱主老王
李建華飾 來編輯部僱傭小保姆的輕微智障者
李明珠飾 來編輯部僱傭小保姆的胖大嬸
劉藝飾 小保姆橘子
賈大中
陳勵 飾 一找保姆大媽
第9集 一朝權在手
韓童生飾 交警
李緒良飾 被扣車主、複印機廠商趙經理
孫宇飾 違章司機(疑似官二代)
何長京 指揮交通的真交警
第10集 無中生有
編輯部的故事(電視連續劇)
濮存昕飾 詩人田喬
楊子純飾 余德利父親
李濱飾 余德利母親
姜黎黎飾 余德利妻子
第11、12集 歌星雙雙
劉蓓飾 雙雙姐
紀元飾 雙雙妹
馬景龍飾 歌舞廳老闆
郭冬臨飾 歌舞廳工作人員喜子
薛梅飾 歌舞廳工作人員小紅
夏和平飾 電視台編導張曉陽
盧鋼飾 音像出版社經理劉百田
第13集 甜蜜的腐蝕
秦焰飾 冰櫃推銷者莫懷遠
傅彪飾 上當受騙的消費者
第14集 飛來的星星
叢林飾 業餘天文愛好者賈玉岩(假預言)
馮小剛 飾 傳言散播者夏雨兆(瞎預兆)
第15、16集 吃不消
修宗迪飾 作家張明高
劉斌飾 編輯徐志堅
李耕飾 編輯陳達
林京來飾 牛大姐兒子寶康
第17、18集 誰是誰非
王民益飾 作家張義和
楊桂香飾 張義和妻子劉秀芬
曹俊清飾 餐廳圍觀民眾(褐色衣服,戴眼鏡)
第19集 尋子記
李章飾 林謙則
郭壽陽飾 林謙則的老鄰居王大爺
周虹
孫曉琪
第20集 胖子的煩惱
梁冠華飾 廚師王師傅
姜祖麟飾 李社長
相紅輝
第21集 有人好辦事
陳肖依飾 女作家林一嵐
徐敏飾 林一嵐丈夫
英達飾 公關者馮托
趙子岳飾 看門人李大爺
修宗迪飾 作家張明高
第22集 人工智慧人
李玲玉飾 假機器人費麗麗(雷絲)
閻青飾 推銷假機器人的孫志純(貝迪)
第23、24集 娶個什麼好
張國立飾 失意男青年、疑似同性戀者趙永剛
田岷飾 來編輯部與趙永剛認識的李翠玲
梁丹妮飾 女強人
路歌飾 趙永剛母親
劉曉榮飾 護士
張淑霞飾 幼稚園老師
第25集 人民幫人民一把
李成儒飾 劉會全
濮存昕飾 田喬
李玲玉飾 費麗麗
馬曉晴飾 米繼紅
劉蓓飾 雙雙姐

職員表

導演編劇
趙寶剛金炎王朔馮小剛馬未都蘇雷魏人、葛小剛

音樂原聲

片頭曲

世界很小是個家庭
作詞:馮小剛 作曲:雷蕾 領唱:徐唱,合唱:中央少年廣播合唱團

片尾曲

投入的愛一次
作詞:馮小剛 作曲:雷蕾 演唱:毛阿敏

插曲

我喜歡我的夢
編輯部的故事(電視連續劇)
作詞:馮小剛 作曲:雷蕾 演唱:朱楓
在第11、12集,片中叫《奇蹟》。
吹過的風
作詞:馮小剛 作曲:雷蕾 演唱:朱楓
在第12集,片中叫《訴說》。
我看你很近
作詞:馮小剛 作曲:雷蕾 演唱:朱楓
在第3、12集。
風雨同行
作詞:馮小剛 作曲:雷蕾 演唱:毛阿敏朱楓張宏聲成方圓
在第4、25集,與《世界很小是個家庭》歌詞相同。

幕後製作

《新編》開播面貌迥異 只因時代變了
“時隔20多年,《新編輯部故事》帶著與經典舊作毅然“決裂”的全新面貌與觀眾見面。已經播出的六集給人的第一印象是:浮誇、顛覆、娛樂化、重口味,有人稱讚歡樂新潮,有人則感慨荒腔走板變了味,難以接受……其實,今天再苛求重溫王朔式幽默的舊夢已不現實。採訪了老版“編輯部”的總策劃和新版的導演鄭曉龍,發現兩個風格樣式天壤之別的作品,其實創作初衷、思路、流程都沒變。改變的是我們的時代。”
王朔的中短篇小說《誰比誰傻多少》、《修改後發表》、《懵然無知》為一個系列,講述的是一個編輯部內發生的一系列故事,塑造了於德利、李東寶、戈玲等幾個經典人物形象。這幾篇小說可以說是上個世紀90年代初曾經一度熱播的電視劇《編輯部的故事》的雛形。幾篇小說的故事都取材於社會生活中的種種熱門話題。
“老編輯部”出爐幕後
“哪裡有個編輯部的樣子,整天就知道瞎貧”
其實,1991年的《編輯部的故事》從最初策劃到最終走紅,經歷的波折遠比《新編輯部故事》“懸”得多。那年《渴望》大火,閒置的攝影棚需要新項目利用起來,有兩個方案,一是《皇城根》,一個是鄭曉龍提的《編輯部的故事》。最終決定上“編輯部”,一是希望創新,系列喜劇的樣式中國電視還沒有,二是希望“說一些想說的話”。
“老編”曾面臨的最大問題是通過審查。鄭曉龍先請思想比較開放的北京廣電總局的老局長張永經做藝術顧問,有人勸張永經,“不要拍,別晚節不保”,但張永經力排眾議,“老編”得以立項開拍。
《編輯部的故事》剛播出時一度爭議非常大,特別是老年觀眾對王朔式的語言幽默不接受,“哪裡有個編輯部的樣子,整天就知道瞎貧”。但中青年觀眾卻開始街談巷議,議論紛紛,後來專門出過對話集,爭相模仿劇中人物的對白,“最終是中青年觀眾把這個片子帶起來了”,鄭曉龍說。後來鄭曉龍籌拍《北京人在紐約》,姜文找到他說,“看了《編輯部的故事》,沒想到電視劇能拍成這樣,你的劇我一定要演。”
“新編輯部”十年難產
《編輯部的故事》的編劇以王朔為主,馮小剛等人為輔,今天來看堪稱中國喜劇的豪華陣容,當年他們也是才華橫溢正當年,劇本誕生行雲流水非常順利。先是到友誼賓館開策劃會,你一言我一語地聊人物,先說李冬寶,又說有個跟李冬寶若即若離的女孩戈玲,精靈古怪,還有摳門的劉書友和一天到晚老想掙錢的余德利,大家都很想諷刺一下當時無處不在的“馬列老太太”,就有了牛大姐……之後討論要說什麼,每一集一個話題,羅列了20多個,各自領幾個回去寫,最後王朔寫的用得最多,馮小剛也有六七集。拍攝的時候劇本已經非常成熟,王朔和馮小剛式的京味調侃很圓熟,演員基本上照著本子演就一氣呵成
有“老編”的成功墊底,“新編”的立項和播出一路綠燈,但它核心的創作過程卻要艱難許多。鄭曉龍籌備了近十年,編劇換了五六撥都不滿意,“十年前開始寫‘新編’劇本,周星馳式的無厘頭還沒出現,喜劇樣式的解放程度還沒這么大。最初也瞄著‘老編’的風格創作,但一直都不行。後來我跟編劇說,不要再想王朔和馮小剛,如果照著王朔路子寫,永遠寫不出來。喜劇是往前發展的,放開了去想像,之後才有了新的劇本。”從王朔式京味幽默里解放之後,話題的選擇又遇到難題,哪些是可以說的,哪些是想說而不能說的,哪些是點到為止即可的。有意思的是,二十多年過去了,“老編輯部”的話題有的在“新編”里仍然被沿用,比如世界末日。鄭曉龍說:“老版有一個話題是‘星星撞地球’,講不相信科學,但主要是批評唯心主義;新版中的《再見,2012》就不是這樣了,我們新的認識是,如果不善待地球,不注重環保,地球早晚要毀滅,比原來又往前走了一步——地球毀滅是有可能的。”
鄭曉龍在上大學之前曾在北京人民廣播電台當過記者,王朔曾在《解放軍文藝》工作,魏人在《啄木鳥》,葛小剛在中國戲劇出版社,蘇雷在《戲劇電影報》任編輯。朱曉平則在中國作家協會工作。
“侃片子”的第一步是確定人物和相互關係。
最先定下的人物是冷幽默、“誰拿他開涮都不在乎,一不留神還就把你裝進去”的男編輯李冬寶和伶牙俐齒、得理不饒人的女編輯戈玲。兩人互相幫襯,關係有點兒曖昧,但又不停各自與人相親。
“當時編輯部多是新老交替,經歷過‘文革’時期的老人都在,於是得有一個思想僵化的‘馬列主義老太太’,還有一個自私、愛打小報告的劉書友。當時是商品經濟時期吧,得有一個跑江湖的余德利。還有一個老幹部,就是左右逢源、形象正面的張主編。”編劇葛小剛說。
定下人物後,接著侃故事,尋找社會流行的、矛盾集中的話題。
先由各位編劇自報:“我有一個什麼故事……”然後大家一起補充、豐富,朱曉平作記錄。這樣一共侃出了將近40個故事來,後來精選出30集。
分工時,朱曉平認領了4集,王朔6集,蘇雷6集,馮小剛6集,葛小剛2集,魏人1集,海馬影視工作室的另外兩位成員傅緒文馬未都,分別領走4集和1集。
“我們的劇本就是照你寫的”
幾個月後,劇本匯總到鄭曉龍手上,風格各異,質量參差不齊。
“王朔的是最好的,朱曉平的有點陝西味。其他有的喜感強,有的喜感弱。有的格調高,幽默風趣;有的格調低點,玩笑有點低級。各有各的感覺,很不一樣。”鄭曉龍告訴記者。
不巧,正逢北京電視藝術中心搬家,其間劇本不慎遺失。王朔只好帶著馮小剛,按照原來的印象重寫了一遍。王朔寫了13集,馮小剛寫了9集。
後來馮小剛向鄭曉龍提出,他的劇本同時署王朔的名,王朔的也署他的名。“我說沒問題,大家都是集體創作嘛,跟王朔一說,他也說可以。”鄭曉龍告訴記者。所以,王朔與馮小剛所寫的22集,最後都是合署的兩人的名字。
此外,魏人寫了《小保姆》(馬曉晴飾),蘇雷寫了《胖子的煩惱》(梁冠華飾),葛小剛與王朔合寫了《無中生有》(濮存昕飾)。其他人則未署“編劇”的名,只署“策劃”。
編輯部的故事(電視連續劇)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