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綺台

綠綺台

綠綺台為唐代所斫制的名琴。以此命名的古琴有兩張,一為武德琴,一為大曆琴。

幾千年來,古琴以其“清、和、淡、雅”為文人士大夫所愛。在有名字可考的古琴中,尤以“四大名琴”——齊桓公的“號鐘”、楚莊王的“繞樑”、司馬相如的“綠綺”和蔡邕的“焦尾”廣為人知。

綠綺台、天蠁、春雷、秋波,被稱為“嶺南四大名琴”,其中又以綠綺台最富傳奇色彩。綠綺台琴曾是明武宗的御琴,其年款是唐代武德,明末散出民間,後歸抗清英雄鄺露所有。鄺露精於琴,對綠綺台珍愛無比,“出入必與俱”。明朝滅亡,清兵入粵後,廣州淪陷,鄺露抱琴而死。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綠綺台
  • 性質:唐代所斫制的名琴
  • 簡介:一為武德琴,一為大曆琴
  • 歷史:1383年
定義,種類,武德琴,大曆琴,

定義

綠綺台為唐代所斫制的名琴。以此命名的古琴有兩張,一為武德琴,一為大曆琴。

種類

武德琴

武德琴制於武德二年(公元 619 年,高祖李淵在位),至今已有1383年歷史了。仲尼式,通體牛毛紋,髹黑漆,經歲月滄桑,已漸變為褚色。無銘,僅在龍池上以隸書刻“綠綺台”三字,龍池右側有楷書“大唐武德二年制”七字。字型酷似嘉慶年間曾官廣東的福建書家伊秉綬。琴在清末已殘其首尾,四十年代時楊新倫先生看過此琴已不堪彈奏。據屈大均廣東新語》載,琴曾屬明武宗朱厚照所有。朱是明代典型昏君,曾設“豹房”等奢華設施以享樂。後以琴賜大臣劉某,明末歸南海詩人鄺露所得。鄺露工詩能琴,著有《嶠雅》等多種文集,所居海雪堂中多寶物,最珍惜者為兩張古琴,即綠綺台及南風,南風琴曾是宋理宗趙昀的內府之物。(今藏山東省博物館)鄺氏出遊必攜二琴,有時窮困也將其暫質於當鋪,待有錢時又贖回,故其詩有“四壁無歸尚典琴”之句。順治七年(1650年)清兵攻廣州,鄺與諸將堅守凡十月,城破時,鄺露返海雪堂中,穿上明朝官服,將二琴及所藏諸寶器環列身畔,待清兵入室,從容就戮殉國。
鄺露殉國後,琴被清兵所搶得,售於市上,為歸善(今惠陽)人葉龍文以百金所得。葉氏某日泛舟豐湖,邀請當時文士一起雅聚,席中葉氏抱出綠綺台,諸人一見先朝遺物,都唏噓不已,當場賦詩,詩僧今釋作《綠綺琴歌》,“嶺南三大家”中梁佩蘭,屈大均都有詩詠此,而以屈大均之作最膾炙人口,其中“我友忠魂今有托,先朝法物不同沉”之句更是一字一淚。康熙年間,著名詩人王士禛(漁洋),亦將鄺露抱琴殉國事跡記入他所著《池北偶談》,另有詩詠鄺氏,有“海雪畸人死抱琴,朱弦疏越有遺音”句。後來此琴由葉龍文後人保存了數代,至道光末年,葉氏家人以窮困將琴質於當鋪無力贖還,被東莞人張敬修所買下。
張敬修是莞城望族,抗清名將張家玉之後人,又是廣東四大名園之一東莞可園的主人。他得到綠綺琴後專門在可園中辟“綠綺樓”以寶藏之。張氏一門風雅,他的侄子張嘉謨、孫輩張崇光等都是書畫名家,名園名琴,一時傳為佳話。後在民國初年,張家亦逐漸中落,琴亦以破殘不堪修復而售於同邑鄧爾雅。
鄧爾雅字萬歲,是傑出的書法家、篆刻家,他與可園張家素有交往,深知此琴的意義,因此他所得雖是一張朽琴,卻視同性命,自己作詩屢次提到此琴,為人書楹聯也常用屈大均、梁佩蘭等詠琴的詩句。後來葉恭綽先生在市肆獲得今釋和尚手書《綠綺琴歌》長卷,即以贈鄧氏,鄧氏更歡喜不已,在 1959 年香港舉辦的《廣東名家書畫展》上將這兩件珍寶展出,引起文物界的轟動。在此前的 1944 年,鄧爾雅築於香港大埔的“綠綺園”曾被颱風吹毀,連鄧所藏大量書籍文物均遭破壞,從廢墟中搶救出的綠綺台卻安然無恙,鄧爾雅視為奇蹟,隨即遷居九龍以安頓名琴,直至鄧氏臨終之際,仍命家人將琴放在病塌畔,撫摩不捨以至最後一息。
鄧爾雅身後,此琴至今保存於家人手中,曾有數度因經濟拮据而欲出售,初時願以市區房屋一幢即可,後終因談價未諧而告吹,近年又傳出開價四百萬港元之巨,竊以為倘有國內企業或巨賈肯解囊購入,如圓明園獸頭之舉,則可謂琴界幸事矣。
1940 年,廣東文化精英多人為避日寇而僦居香港,以所攜廣東文物在香港大學馮平山圖書館舉辦了“廣東文物展覽會”,在會上除張大千所有的“春雷”外,其它三把名琴均聚首一堂。一個甲子之後諸琴歷盡滄桑,歸宿也各異,真令人思之不禁有“人琴之感”了。

大曆琴

大曆琴制於唐代宗大曆4年,即公元769年。此琴在清初還有所聞,後不知所蹤。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