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菌外毒素

細菌外毒素,簡稱外毒素(exotoxin),是細菌在生長過程中由細胞內分泌到細胞外的毒性物質。能產生外毒素的細菌大多數是革蘭氏陽性菌,少數是革蘭氏陰性菌。將產生外毒素的細菌的液體培養物用濾菌器過濾除菌,即能獲得外毒素。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細菌外毒素
  • 簡稱:外毒素
  • 簡述:分泌到細胞外的毒性物質
  • 化學成分蛋白質
外毒素詳細介紹,常見的細菌外毒素,

外毒素詳細介紹

其特點是:(1)化學成分是蛋白質,分子量為27000~900000道爾頓;(2)不穩定,易被熱、酸及酶所滅活;(3)可經甲醛(0.3~0.4%)處理,脫毒成為類毒素;(4)抗原性強,可刺激機體產生高效價的抗毒素;(5)具親組織性,但作用於組織有選擇性。一般不引起宿主發熱,但常可抑制宿主蛋白質的合成,對宿主有細胞毒及神經毒性。如破傷風痙攣毒素能影響宿主脊髓前角運動神經細胞的控制機能,引起骨骼肌強直痙攣;肉毒桿菌產生的肉毒毒素,能阻斷膽鹼能神經末梢傳遞介質(乙醯膽鹼)的釋放,麻痹運動神經末梢,出現眼、咽肌等麻痹;(6)毒性極強,極微量就可使實驗動物死亡。重要的外毒素主要有兩大類:一類是在體外產生並引起食物中毒的外毒素。它們所致的疾病不是傳染過程,而是由於食入含有這類毒素的食物引起的中毒過程。主要有肉毒桿菌產生的肉毒毒素和金黃色葡萄球菌產生的腸毒素。另一類是在體內產生並引起重要致病作用的毒素。這類毒素有的作用於全身,如白喉桿菌產生的白喉毒素、破傷風桿菌產生的破傷風痙攣毒素、乙型溶血型鏈球菌產生的紅疹毒素;有的作用於局部,如霍亂弧菌腸毒素等。

常見的細菌外毒素

細菌種類
革蘭氏染色
引起疾病
毒素名稱
毒素作用方式
百日咳桿菌
-
百日咳
百日咳毒素
壞死性
肉毒桿菌
+
肉毒中毒
6型特異性毒素①
麻痹(抑制乙醯膽鹼釋放)
novyi氏水腫桿菌
+
氣性壞疽
α-毒素
壞死性
β-毒素
溶血性卵磷脂酶,壞死作用
δ-毒素
溶血性
產生莢膜桿菌②
+
氣性壞疽
α-毒素
溶血性卵磷脂酶,壞死性
β-毒素
溶血性心臟毒素
λ-毒素
溶蛋白性
破傷風桿菌
+
破傷風
破傷風溶血毒素
破傷風痙攣毒素
溶血性心臟毒素
引起骨骼肌痙攣
白喉桿菌
+
白喉
白喉毒素
壞死性
鼠疫桿菌
-
鼠疫
鼠疫毒素
可能壞死性
志賀氏痢疾桿菌
-
菌痢
神經毒素
出血性,麻痹性
霍亂弧菌
-
霍亂
腸毒素
引起小腸過度分泌液體
化膿性鏈球菌
+
化膿性感染與猩紅熱
α-毒素
溶血性
紅疹毒素
猩紅熱紅斑(疹)
溶血毒素o
細胞毒性,溶血性
溶血毒素s
收縮平滑肌,溶血性
金黃色葡萄球菌
+
食物中毒
腸毒素
嘔吐
化膿性感染
α-毒素
溶血性,殺白細胞性壞死性
β-毒素
溶血性
δ-毒素
皮膚壞死性,溶血性,殺白細胞性
殺白細胞素
殺白細胞性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