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紋葦鶯

細紋葦鶯

細紋葦鶯(學名:Acrocephalus sorghophilus):體長13厘米,是一種中等體型的葦鶯。上體赭褐,頂冠及上背具模糊的縱紋。下體皮黃,喉偏白。臉頰近黃,眉紋皮黃而上具黑色的寬紋。比黑眉葦鶯上體色淡且縱紋較多,嘴顯粗而長。虹膜為褐色;嘴巴上嘴為黑色。下嘴偏黃;腳一般為粉紅色。

主要棲息於湖泊、河流等水域和水域附近的蘆葦叢和草叢中。以鞘翅目、鱗翅目、直翅目等昆蟲和昆蟲的幼蟲為食,育雛期食性以蚊、蠅、鱗翅目幼蟲為主,可消滅大量害蟲。分布於菲律賓和中國的遼寧、河北、湖北、江蘇、福建等地。在中國遼寧及河北東北部繁殖。遷徙經河北、江蘇、湖北及福建至呂宋島。

(概述圖片參考資料來源:)

基本介紹

形態特徵,棲息環境,生活習性,分布範圍,繁殖方式,亞種分化,種群現狀,保護級別,

形態特徵

細紋葦鶯雌雄羽色相似。上體為赭褐色或赭黃褐色,頭頂至背具褐色或黑褐色細縱紋,其中頭頂至後頸縱紋極細微,背、肩縱紋較顯著。眉紋皮黃色、寬長而顯著,從嘴基直到耳羽上面,眉紋上面有一窄的黑色側冠紋,貫眼紋黑褐色,頰和耳羽赭黃色。兩翅覆羽飛羽黑褐色,羽緣茶黃褐色與背相似。尾下覆羽和尾羽棕色,羽緣淡茶黃色,尾羽羽緣較褐,有的尾羽具不甚明顯的暗色橫斑。下體頦、喉皮黃色,其餘下體淡皮黃色,有的胸、兩脅和尾下覆羽沾黃褐色。春羽上體少黃褐色,眉紋和上體縱紋較明顯。秋季換羽前的幼鳥亮橙黃褐色微具斑紋。
虹膜暗褐色或榛褐色,上嘴黑褐色,嘴緣和下嘴肉黃色,腳橄欖褐色或淡鉛綠色,腳底淡黃綠色。
大小量度:體重♂9-10g,♀8g;體長♂120-134mm,♀131mm;嘴峰♂9-12mm,♀10-12mm;翅♂52-62mm,♀50-58mm;尾♂48.5-53.5mm,♀48-51mm;跗蹠♂20-22mm,♀19-21mm。(註:♂雄性;♀雌性)

棲息環境

主要棲息於湖泊、河流等水域和水域附近的蘆葦叢和草叢中,也棲息於稻田、水塘和沿海蘆葦沼澤與草地。繁殖在海拔800米以下的低山帶。

生活習性

中國為夏候鳥旅鳥,或許部分冬候鳥。每年5月末6月初遷到河北、北京等地繁殖,9月末10月初開始南遷。於夏季取食於蘆葦地,但遷徙時見於黍米地。常棲匿於河邊或湖畔的葦叢間,有時也飛至附近的樹上。在繁殖時期,常高踞巢附近的蘆葦頂端及樹枝上,高聲鳴叫。鳴聲富於音韻,頗為動聽。性十分機警,常突然飛向更動地方。
主要以毛蟲、蚱蜢等鞘翅目、鱗翅目、直翅目等昆蟲和昆蟲的幼蟲為食,也吃蝗蟲、甲蟲、蜘蛛等其他無脊椎動物性食物。育雛期食性以蚊、蠅、鱗翅目幼蟲為主,可消滅大量害蟲。
叫聲為響亮刺耳而不連貫的鳴聲;喉音甚重,雜以尖厲高叫及低沉的呱呱聲。叫聲包括生硬的tack及吱聲churr。

分布範圍

中國東部特有種。繁殖於中國東北,越冬在菲律賓。在遼寧及河北東北部繁殖。遷徙經河北、江蘇、湖北及福建至呂宋島。
細紋葦鶯分布圖細紋葦鶯分布圖

繁殖方式

每年5月下旬遷來,在繁殖地停留約80-100天。每窩產卵5枚,孵化期為13-14天。 雌、雄鳥均參加育雛,育雛期11-12天。

亞種分化

單型種,無亞種分化。

種群現狀

因為越冬地的棲息地被破壞而導致數量下降。在菲律賓坎坦巴(Candaba),幾乎所有的沼澤地都被摧毀,轉變為水稻種植和魚塘。此外,那裡的當地人焚燒蘆葦和其他原生植被,以鼓勵牲畜吃新芽。貝湖(Laguna de Bay)的河岸正在被定居者和工廠占據,因此蘆葦叢變得高度分散並且面積大大減少,而且在貝湖(Laguna)的布卡爾(Bukal),大多數蘆葦盪已被排乾用於轉換為家禽加工廠。中國東北地區農業用濕地的轉變也可能導致該物種數量下降(2010年)。廣泛使用殺蟲劑減少蚊子和其他無脊椎動物種群,其影響可能是在清除這些物種的同時也大大減少了細紋葦鶯的食物鏈供應。誘捕食物和作為籠鳥出售的鳥類經常在蘆葦叢生的地方進行,並且可能嚴重影響這一物種,特別是考慮到可能極其有限的合適地點仍然在越冬範圍內。

保護級別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IUCN) 2016年 ver 3.1——瀕危(EN)。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