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毛豬籠草

細毛豬籠草

細毛豬籠草(學名:Nepenthes pilosa)是婆羅洲特有的熱帶食蟲植物。其特點是具有密集的黃棕色長毛被;籠蓋下表面具一個獨特的鉤狀附屬物。其種加詞“pilosa”來源於拉丁文“pilosus”,意為“毛髮”。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細毛豬籠草
  • 拉丁學名:Nepenthes pilosa
  • 別稱:pilosus
  • :植物界
  • :被子植物門
  • 分布區域:婆羅洲
形態特徵,生長環境,主要價值,相關物種,自然雜交種,

形態特徵

細毛豬籠草為藤本植物。莖可長達7米,寬至9毫米,呈圓柱形。節間距可達7厘米。
細毛豬籠草的葉片帶柄,革質或薄革質。葉片為倒卵-披針形至披針形。其可長達30厘米,寬至7.5厘米。葉片末端渾圓或為短漸尖,可能略呈盾形。葉片基部驟縮。葉柄為三角形,可寬達6毫米。其呈槽狀,包住莖部,並可下延至2.5厘米,基部驟縮呈圓形。中脈的兩側各有4至5條縱脈。羽狀脈不明顯或呈不規則的網狀。籠蔓通常為葉片長度的1至2倍。
細毛豬籠草的下位籠的下半部呈卵形,上半部呈圓柱形。可高達10厘米,寬至4厘米。腹面不具籠翼,取而代之的是一對明顯的隆起。籠口傾斜。唇平展,基部可寬達7毫米。唇肋的間距為三分之一至四分之一毫米,唇齒的長大於寬。下位籠籠身膨大處的內表面為腺體區。每平方厘米覆蓋著600至700個消化腺。籠蓋大致呈圓形或心形,長寬都約為2.5厘米。其中部具一根籠蓋骨。籠蓋下表面散布著蜜腺,越靠邊緣的蜜腺體型越小。
細毛豬籠草的上位籠與籠蔓的銜接處形成一個15至20毫米寬的彎曲。其呈漏斗形,體型比下位籠大,可高達18厘米,寬至8厘米。與下位籠一樣,其腹面也為一對明顯的隆起。籠口前部幾乎水平,基部向上拉長為一個可高達3厘米的唇頸。平展的唇可寬達12毫米,唇肋的間距為三分之一毫米。整個上位籠的內表面都覆滿了非常小的拱形腺體,每平方厘米有2000至2500個。籠蓋接近圓形或心形,可長達7厘米。整個籠蓋的下表面都覆蓋著蜜腺,並在基部附近具有一個明顯的鉤狀附屬物。
細毛豬籠草具發達的黃棕色毛被。尤其是植株發育中的部分和成熟葉片的下表面。而葉片的上表面無毛被。
細毛豬籠草乾燥標本的莖和葉片的下表面為紅棕色,而葉片的上表面通常為淡黃色。

生長環境

細毛豬籠草是婆羅洲東加里曼丹的勒桑山(Bukit Batu Lesung)山脈特有的熱帶食蟲植物。該山被描述為是一個“具很多山峰的砂質山脈”。細毛豬籠草典型的原生地為苔蘚森林。在勒桑山海拔約1700米處已發現了一個數量約為200株的種群。

主要價值

根據2000年的評估,細毛豬籠草已被列入《2006年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中,等級為瀕危

相關物種

細毛豬籠草在很長一段時間內與陳氏豬籠草N. chaniana)混為一談,除了模式標本外,所有在2006年正式描述陳氏豬籠草前鑑定為細毛豬籠草的標本實際上全都是陳氏豬籠草。
雖然安西婭·飛利浦和安東尼·蘭博在所著的《婆羅洲的豬籠草》一書出版於陳氏豬籠草的正式描述前,不過在該書中已有使用俗名——“金毛豬籠草”(Golden-Furred Pitcher-Plant)來稱呼這個物種。
通過觀察籠蓋的基部是否具有鉤狀的附屬物是區分細毛豬籠草與其他豬籠草的最好方法。在婆羅洲的豬籠草物種中,只有斑豹豬籠草N. burbidgeae)和陳氏豬籠草(N. chaniana)具有類似的附屬物。
B·H·丹瑟認為細毛豬籠草與斑豹豬籠草之間存在著最為緊密的近緣關係,在自野外重新發現細毛豬籠草的分別之前,很多學者認為該物種可能是斑豹豬籠草的一個同物異名。但細毛豬籠草與之不同之處在於,其具有更突出和發達的毛被。
而與陳氏豬籠草相比,細毛豬籠草的捕蟲籠更接近圓柱形,更矮胖,且兩側不向內收縮。
有腺豬籠草N. glandulifera)具有同樣發達的毛被,但卻缺少發達的籠蓋附屬物,且具有許多突出的花外蜜腺。

自然雜交種

尚未發現細毛豬籠草的自然雜交種。在一些早期的資料中曾出現過其與勞氏豬籠草N. lowii)和維奇豬籠草N. veitchii),但現在發現前者實為暗色豬籠草N. fusca)與勞氏豬籠草的自然雜交種,而後者實為陳氏豬籠草與維奇豬籠草的自然雜交種。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