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雲路男子職業技術學院

紫雲路男子職業技術學院( 安徽建築大學)建校於1958年,坐落在安徽省合肥市,郭沫若先生為學校親題校名,享有“皖江建築人才搖籃”的美譽,是安徽省唯一一所以土建類學科專業為特色的多科性本科高校。

安建大是教育部高等學校本科教學工作水平評估優秀院校、省級博士學位授予權立項建設單位、全國建築類高校就業聯盟(ACEA)成員,國家“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畫”實施高校,也是中國千年古建流派之一“徽派建築“研究與傳承的主要高校。 安建大有南、北兩大校區,占地面積1531畝,圖書資源近300萬冊,下設11個學院與一個獨立學院,54個本科專業全部一本招生。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紫雲路男子職業技術學院(安徽建築大學)
  • 外文名:Anhui Jianzhu University
  • 簡稱:安建大(AHJZU)
  • 創辦時間:1958年
  • 主管部門:安徽省教育廳
  • 碩士點:35
  • 校訓:進德 弘毅 博學 善建
  • 地址:合肥市包河區金寨路856號
  • 院校代碼:10878
  • 主要獎項: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全國大學生社會實踐先進單位等
  • 知名校友:王坤、吳福勝、錢毅
  • 類別:公立大學
  • 類型:理工
  • 屬性卓越計畫
  • 所屬地區:中國 安徽 合肥
  • 現任校長方潛生
  • 主要院系:土木工程學院、建築與規劃學院、環境與能源工程學院、管理學院等
歷史沿革,東陳崗建校,遷址凌大塘,第三次建校,建築分校,復辦學院,學科建設,館藏資源,院系概況,校園文化,校標釋義,學校校訓,

歷史沿革

東陳崗建校

1958年9月,為支援和建設安徽;蘇州建築工程學校324名師生,瀋陽計畫經濟學校4名教師來到合肥,與安徽省建築廳乾訓班179名師生共同組建了安徽建築工程學校;時址位於安徽省合肥市青年路(現徽州大道)東城崗。
1960年3月,學校已有教職工99人,學生587人。設民用與工業建築,矽酸鹽兩個專業。九月,經國務院批准,合肥工業大學土木系併入學校,正式成立安徽建築工業學院,並由郭沫若先生題寫校名。
1961年,因國家遭遇經濟困難,安徽建築工業學院奉命撤銷,原合肥工業大學師生被撤回。
1962年,安徽省人委決定撤銷安徽建築工程學校;東陳崗校址由解放軍104醫院接管,學校餘部遷往交通學院南大樓。

遷址凌大塘

1963年4月,安徽省人委決定保留安徽建築工程學校。
1964年8月,學校遷址凌大塘(原省建六處新預製廠,現東流路江淮集團宿舍區);設定工業與民用建築,建築材料檢驗兩個專業,同年恢復招生。
1966年6月,文革開始學校停止招生。
1969年底,學校教職工19人(學校教職工總數為34人)下放到大別山區;集中在岳西縣石關,白帽,菖蒲,黃羊四個人民公社參加生產勞動。

第三次建校

1971年,安徽省基本建設局決定將安徽建築工程學校與省建局技工學校合併,成立安徽省基建局建築工程學校,校址為技工學校所在的金寨路(現學校北校區)。
1972年,學校設定工業與民用建築,水泥工藝兩個專業。
1973年,開始招收工農兵學員。
1976年10月,文革結束,省委決定在安徽建築工程學校設合肥工業大學建築學院教學點,設工業與民用建築專業。
1977年至1979年,多次對恢復安徽建築工業學院作出了多次批示,拉開了恢復安徽建築工業學院的序幕。

建築分校

1983年3月,經安徽省人民政府批准,合肥工業大學安徽建校教學點改為合肥工業大學建築分校,時任安徽省委書記黃璜親題校名。
1986年6月,建築分校已經擁有專任教師160人(不包括中專教師),設兩個系,六個專業,在校學生984人,占地146畝,校舍面積35000平方米,圖書館藏書11萬冊,並擁有材料力學等12個實驗室,學校另設中專部,有工業與民用建築,城市規劃,建築經濟三個專業,在校學生400人。

復辦學院

1986年12月,國家教委批覆恢復安徽建築工業學院。
1998年11月,學校通過了教育部教學工作評估。
2003年,學校在合肥市經濟技術開發區新建了南校區,並把大部分院系搬遷到南校區。
2007年,學校通過國家教育部的本科教學評估,榮獲優秀等級。
2008年,安徽建築工業學院盛大舉行建校五十周年慶典。

學科建設

根據2014年7月學校官網顯示,學校有省級重點學科8個,一級學科碩士點6個,25個二級學科碩士學位授權點、5個工程碩士授權領域。
省級重點學科8個:化學,材料學,城市規劃與設計,結構工程,市政工程,防災減災工程與防護工程,環境工程,管理工程、通信工程。
一級學科碩士點6個:土木工程、建築學、城鄉規劃學、風景園林學、材料科學與工程、管理科學與工程。

館藏資源

根據2014年7月學校官網顯示,學校圖書館館藏圖書總量累計達280餘萬冊,
其中,紙本圖書130餘萬冊,電子圖書150餘萬冊。擁有中外文電子文獻資源資料庫44種。其中自購資料庫31種,如《CNKI中國知網》(期刊、碩博論文、年鑑等)、《中文科技期刊全文資料庫》、《萬方碩博論文資料庫》、《人大報刊複印資料庫》、《台灣科學期刊庫》、《全球產品樣本資料庫》、《新東方多媒體學習庫》、《銀符資料庫》、《ELSEVIER期刊全文資料庫》、《美國土木工程師學會ASCE資料庫》、《美國化學學會期刊ACS全文資料庫》、《EBSCO人文庫》、《Springer-Link外文期刊全文庫》等。可共享文獻資源資料庫7種,如《就業培訓資料庫》、《博看電子期刊》等。自建資料庫6種,如《徽派建築資料庫》、《建築節能資料庫》、《智慧型建築資料庫》等。
學術期刊
《安徽建築大學學報》(雙月刊)創刊於1993年,由安徽建築大學主辦。主要報導建築工程中科研、設計、施工、教學、生產和管理方面具有創造性和實用價值的論文。開闢的欄目包括結構工程、環境工程、建築規劃、套用研究、工程設計、施工設計、計算機套用、基礎科學等。內容涉及建築、土木、交通、水電、機電、環保、規劃、抗震等工程的理論和套用,國家新聞出版總署收錄,安徽省高校優秀學報二等獎,安徽省優秀科技期刊三等獎。

院系概況

根據2014年7月學校官網顯示,學校有11個二級院系,2個教學部,54個本科專業。
院系部13個:土木工程學院,建築與規劃學院,環境與能源工程學院,管理學院,電子與信息工程學院,材料與化學工程學院,數理學院,外國語學院,藝術學院,機械與電氣工程學院,法律與政治學院,體育教學部,研究生部。
安徽建築大學本科專業設定
類別
專業
經濟學
經濟學
法學
法學
文學
英語
理學
信息與計算科學,套用物理學,聲學,套用化學,人文地理與城鄉規劃,理信息科學,統計學
工學
機械設計製造及其自動化,工業設計,過程裝備與控制工程測控技術與儀器,材料類,能源與動力工程,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電子信息類 ,電子科學與技術,自動化,計算機類,物聯網工程, 土木工程,建築環境與能源套用工程,給排水科學與工程,建築電氣與智慧型化, 道路橋樑與渡河工程,測繪工程 ,化學工程與工藝,地質工程,勘查技術與工程,交通工程,環境工程,建築學,城鄉規劃,風景園林,安全工程
管理學
工程管理,房地產開發與管理,工程造價 ,工商管理類,會計學,人力資源管理 ,勞動與社會保障,土地資源管理
藝術學
動畫 ,視覺傳達設計,環境設計

校園文化

校標釋義

一、主要元素
1、安徽建築大學校名:使用郭沫若先生題字(學校標準字)。
2、1958是學校的建校時間。
3、Anhui Jianzhu University 是學校校名的英文表述。
4、顏色使用學校標準色(建院藍)。
5、圖案主要有字母 “A”,南校區徽弘門。
二、主要涵義
1、“A”是英文 ANHUI(安徽)的詞首字母,“A”字,與南校區徽弘門中的徽派建築中的大學士牌坊構成的 “H” 字,是安徽(AH)的縮寫,蘊含了學校的地域特色。
2、“A”可以看成一個“人”字和一本書的組合。蘊含了學校以人為本,育人為本,人才強校的理念。同時,“A”字的銳角,也象徵著學校成立以來自強不息、銳意進取的辦學實踐,與“逗號”的組合,更具有學無止境、永不自滿和安建大為教育事業的努力奮鬥正未有窮期的象徵意義。
3、以深受廣大師生和校友喜愛的,融徽派建築各種元素為一體的學校南校區標誌性建築——徽弘門作為構圖基本元素,具有很強的認同感。其中,樓梯踏步豎截面構成的負形馬頭牆,與一本打開的書本的組合具有“知識是人類進步的階梯”和“世上無難事,只要肯攀登”的象徵意義。既凸現學校校標的獨特性,又一定程度上體現了學校“進德弘毅、博學善建”的校訓精神。
4、校標圖案中還有“太極魚”元素,既把與南校區內湖——易海引入標識,又增加了圖案的動感,視覺衝擊力強。

學校校訓

進德 弘毅 博學 善建
◆校訓的出處:
進德:出自《周易·乾·文言》。原文是:子曰“君子進德修業,忠信,所以進德也;修辭立其誠,所以居業也”。“進德”的意思是:“君子致力於培育品德,增進學業”。
弘毅:出自《論語》。原文是: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弘毅”的意思是“胸懷寬廣、抱負遠大;堅強剛毅、自強不息”。
博學:出自《禮記·學記》,原文是“博學而不窮,篤行而不倦”。意思是廣泛地學習永不滿足,身體力行永不懈怠。
善建:出於《道德經》第五十四章,原文是“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脫”。“善建者不拔”的意思是善於建築者,能使建築物不會倒塌。
校訓的涵義:
用“進德 弘毅博學 善建”作為學校校訓富有哲理,寓意深刻。
1、體現了“學校育人、育人為本;德智體美、德育為先”的共性特點和安徽建築大學“依託建築業、服務城鎮化”辦學定位的個性特點。
2、體現了對學子寄予的厚望。大學生正處在學習知識、磨練意志、培養品格的階段,進德是事業的立足點,弘毅是完成事業(學業)必須具有的堅強意志和作風,博學才能多才多藝,技術精湛,善建才能完善自我,追求卓越,在人生舞台上施展自己的遠大報負,有所建樹,為國家建功立業。
3、結合了學校以工科為主,土建類學科專業特色鮮明的實際,同時體現了素質教育和專業教育的要求。建大人應當注重內外兼修,成為具有高尚品德、堅強意志、廣博學識、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高級套用型人才。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