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質教育舞蹈(教育領域術語)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素質教育舞蹈,指的是面向普通學校的舞蹈教育。素質教育舞蹈的目的並非舞蹈本身,即並非讓全體學生都成為舞者,用日本舞蹈教育家邦正美的話說是“透過舞蹈的教育”。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素質教育舞蹈
  • 定義:面向普通學校的舞蹈教育
  • 始創者:魯道夫·拉班
  • 目的:開發全體學生的天資潛能,培育和培養創造能力
簡介,起源,國內發展,

簡介

素質教育舞蹈不是面向少數人,而是面向全體學生的舞蹈教育。所謂面向少數人的舞蹈教育,即指專門培養未來從業於舞蹈職業人員的教育,或指學校中少數舞蹈愛好者、舞蹈“特長生”。對於全體學生而言,具有特殊舞蹈天賦者、舞蹈愛好者或為某種目的掌握了某種舞蹈的“特長”者都是少數人。這種教育通常也稱為“精英教育”,在專業舞蹈院校甚至稱這種教育是培養“高精尖”人才,而素質教育舞蹈,一改職業教育的傳統,強調面向“全體學生”,因此它也可稱為大眾化教育、普及性教育,是把舞蹈視為一種文化的教育。
素質教育舞蹈不是純技能化教育,而是以培育普通人所應具有的素質為主要目標的教育。廈立章 對專業舞蹈院校的學生來說,為了從事舞蹈這項職業,他們必須具有超常的舞蹈技能,因此專業院校的技能訓腳欠淚練就很重要,師生對此投入的時間與精力就相對比較大。在我圉,有些專業舞蹈院校專業訓練課與文化理論課的比重竟高達三分之二。他們每天要花費很多時間進行訓練,使技能成為一種職業習慣,而普通學校的素質教育舞蹈曰的不是為丫從業於舞蹈,不可能花費那么多時間,也沒必要進行超強度的訓練。他們主要是通過舞蹈認識自己和別人的身體,並通過它認識世界。他們在舞蹈課中,更多的是要獲得正常人所應有的而舞蹈又能給予他們的素質修養。比如觀察與模仿自然、社會的能力,通過舞蹈活動加強同試酷滲學問的交流、溝通與合作,豐富和提高人際交往的能力,培養較強的表現欲望並敢於即興表現自我的能力,特別是通過舞蹈學習養成創造與求新的思維方式和習慣,學會某些創造屑坑充性能力,以及在潛移默化中學會各種知識的遷移、融合能力,促使在藿新結構各種事物方面去創造性發揮等等。人們確信,舞蹈課還能提高學生的意志力、吃苦耐勞與堅韌不懈的精神,尊重他人勞動成果的品格,對加強紀律性和團隊精神更有著特殊益處。因此,美學家、教育家們都深信舞蹈對完善人格,提高人的全面修養有著不可取代的作用。
素質教育舞蹈不是以舞台表演達駝為最終目的,而是為開發全體學生的天資潛能,培育和培養創造能力為最終目的的教育。人們越來越清楚地認識到,素質教育舞蹈課的創編活動不僅可以培養和造就一個舞蹈編導,而且更是培育求新意識,養成創新思維定勢,體驗創造所帶來快樂的好方法,當然也可以領悟到人在創造過程中的某些規律與方法。舞蹈動作的組合,實際上反映了人將不同元素進行重新組合排列的規律,這就是任何創造、任何發明所要遵循的思維運行方式。確如日本舞蹈家邦正美在《教育舞蹈原論》中說:“舞蹈是創作的,從它是創作的這件事上才開始有了舞蹈的本質。這個創作便是以身體的運動為素材,而這創作卻因表現了我們的思想或感情,才有舞蹈的本質,即:借運動達成形上學性的美便是舞蹈,亦如此才有舞蹈的本質。”
事實上,舞蹈並不像一般人們所想像的那樣,僅僅是青少年簡單的蹦蹦跳跳或搬腿下腰,也不僅僅只訓練好體型,它對青少年所具有的廣泛性和功能性已成為當今一種國際共識,因此許多國家都把舞蹈教育列為基礎教育的必修課程。

起源

舞蹈教育家、舞蹈科學家魯道夫·拉班( Rudoulf von Laban,1879-1958)上個世紀初在德國始創這種學校舞蹈教育,他提出的教育性舞蹈( Educationnal Dance)即是一種完成全人教育的理念。他的著作《現代教育性舞蹈》(Modem Educationnal Dance)發表後影響了英國、美國和加拿大舞蹈教育者,他的教育舞蹈也傳到日本。

國內發展

2011年開始,呂藝生花費兩年時間開展素質教育與舞蹈美育研究,研究成果直接促成了“舞蹈進校園”項目的落地。期間,呂藝生遠赴美國考察,發現了中美舞蹈教育的異同,帶回來不少值得借鑑的經驗。校園舞蹈與專業舞蹈教育有很大不同,這將引來人們思想觀念、教師培養模式和舞蹈課教材的全面變革。校園舞蹈課不再單純培養技能,而是要著重培養五大能力鑽遷愉拔,“提升綜合素質”將作為首要目標。
呂藝生的研究成果——素質教育與舞蹈美育研究成果叢書《素質教育舞蹈》,歷時兩年時間著成。北京市教委根據該研究項目,最終決定讓“舞蹈進校園”真正落地,2014年率先在全市50所中國小進行試點。它結束了舞蹈教育僅面向特長生或舉試符射藝術社團的歷史,中國小終於有了真正面向全體學生的舞蹈課,極大地推動了舞蹈藝術的發展。

起源

舞蹈教育家、舞蹈科學家魯道夫·拉班( Rudoulf von Laban,1879-1958)上個世紀初在德國始創這種學校舞蹈教育,他提出的教育性舞蹈( Educationnal Dance)即是一種完成全人教育的理念。他的著作《現代教育性舞蹈》(Modem Educationnal Dance)發表後影響了英國、美國和加拿大舞蹈教育者,他的教育舞蹈也傳到日本。

國內發展

2011年開始,呂藝生花費兩年時間開展素質教育與舞蹈美育研究,研究成果直接促成了“舞蹈進校園”項目的落地。期間,呂藝生遠赴美國考察,發現了中美舞蹈教育的異同,帶回來不少值得借鑑的經驗。校園舞蹈與專業舞蹈教育有很大不同,這將引來人們思想觀念、教師培養模式和舞蹈課教材的全面變革。校園舞蹈課不再單純培養技能,而是要著重培養五大能力,“提升綜合素質”將作為首要目標。
呂藝生的研究成果——素質教育與舞蹈美育研究成果叢書《素質教育舞蹈》,歷時兩年時間著成。北京市教委根據該研究項目,最終決定讓“舞蹈進校園”真正落地,2014年率先在全市50所中國小進行試點。它結束了舞蹈教育僅面向特長生或藝術社團的歷史,中國小終於有了真正面向全體學生的舞蹈課,極大地推動了舞蹈藝術的發展。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