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豆(宗璞創作的短篇小說)

紅豆(宗璞創作的短篇小說)

《紅豆》是宗璞創作的短篇小說,首發於1957年第7期的《人民文學》雜誌。

小說以倒敘的筆法,講述了北京解放前夕,大學生江玫與戀人齊虹由於生活態度和政治立場的分歧而導致的愛情悲劇,從而展現了在時代巨變面前,一代青年知識分子艱辛而曲折的心靈歷程。全篇充滿溫馨浪漫的情調和濃郁含蓄的人情味,整體上呈現出一種唯美的風格。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紅豆
  • 創作年代:1956年 
  • 作品出處:《人民文學》1957年第7期
  • 文學體裁:短篇小說
  • 作者:宗璞
  • 字數:約19600字
內容簡介,創作背景,人物介紹,作品鑑賞,作品主題,藝術特點,作品評價,作品爭議,作者簡介,

內容簡介

1956年,作為新來的幹部,江玫回到了闊別六年的大學母校。總務處為她安排的宿舍恰是她上學時住過的房間。房間內一切如舊,她在耶穌像後找到了自己當年放的小盒子,裡面是鑲著兩粒紅豆的銀絲指環。她拿起這兩粒依然鮮亮的紅豆,往事像一層煙霧一樣從心上升起,淚水遮住了她眼睛。
1948年,江玫上大學二年級,她的生活中闖進了兩個人。一個是她的同屋、物理系大四學生蕭素,另一個是蕭素的同班同學齊虹。蕭素以漸進引導的方式,啟蒙了江玫的革命思想,鼓勵她加入歌詠團唱《黃河大合唱》,在新詩社讀艾青和田間的詩,帶她閱讀革命書籍,邀請她在詩歌朗誦會中扮演《火把》中的唐尼,讓她參加牆報抄寫、遊行救護等工作。江玫從蕭素的身上看到革命的力量,意識到蕭的生活是和千百萬人聯繫在一起的,非常熾熱,似乎連石頭也能溫暖,從而產生了對共產黨的認同。
與此同時,出身於資本家的家庭、有著一張清秀的象牙白色面孔的齊虹,以他在音樂和文學藝術方面的造詣贏得了江玫的愛情。二人愛得如痴如醉。但是,江玫日益感到兩人的思想差距,其實早在愛情的初始,江玫就隱約感到某些方面她和齊虹的看法永遠也不會一致。逐漸的,除了自己的疑問之外,母親和蕭素的看法,也使她愛情心靈里的“空隙”更無法填滿。無止境的爭吵和哭泣,讓愛情成為兩人的折磨,她陷入無法取捨的掙扎,他不知么就闖進了她的生命,她也永遠不會知道該如何把他趕出去。而一心想要獨占江玫的齊虹更加焦躁,舉止越來越專橫。
北京解放前夕,蕭素突然被捕,齊虹的反應讓江玫清楚地意識到兩人間的鴻溝無法跨越。與此同時,江母告訴了江玫她父親死亡的真相。原來,十五年前,江父也是因思想罪被抓走,不明不白地再沒有回來。父親的屈死和母親的眼淚,切身的家庭悲劇,讓江玫更清楚自己的人生選擇。最後,在國讎家恨的交錯下,她堅定地拒絕與齊虹一起去美國,以“我不後悔”為兩人的愛情畫下了句點。

創作背景

作家宗璞從大學開始創作小說,1950年後以她感到文學的範圍越來越窄,只能寫工農,而且有模式。她認為與其寫一些公式化的東西,不如不寫。1956年“雙百”方針提出後,她覺得可以依個人意願寫東西了,於是,結合平素的所見所感,她以自己熟悉的知識分子和校園生活為題材,創作小說來表現知識分子在時代巨變的十字路口的內心搏鬥。在當年的年底,她完成了小說《紅豆》。《紅豆》送到《人民文學》編輯部後,編輯們無異議通過這篇小說 ,將其作為“雙百”方針的創作體現,發表在1957年7月《人民文學》“革新特大號”上。

人物介紹

江玫
女大學生,天真善良,多愁善感,成長於小康之家,父親是大學教授,也曾當過幾年官。雖然父親早逝,但在寡母的盡力庇護下平靜成長。她本來像生活在象牙塔一樣與世隔絕,白天練琴,晚上到圖書館看參考書,但革命者蕭素和自由主義者齊虹的到來改變了她的人生。她處在兩種勢力之間,面臨著革命與愛情的抉擇。
齊虹
大學物理系四年級學生,出身於富裕之家,父親是銀行家。他溫文爾雅,有一張清秀的象牙白色的臉,具有藝術家氣質,不但熟諳蘇軾、莎士比亞的經典愛情詩句,而且通曉音樂。另一方面,他憎恨人類,厭惡現實世界,醉心於物理和音樂,極度以自我為中心。他有的是瘋狂占有的愛,當意識到自己無法獨占江玫,而且正逐漸失去江玫時,他變得暴躁易怒,不通情理。
蕭素
革命者,學生運動領袖,江玫的同屋室友,齊虹的同班同學。她潑辣坦率、正直無私,勇敢樂觀,對人對事都一針見血,不尚空談,不講大道理,腳踏實地,身體力行。作為江玫的革命啟蒙導師,她不但開啟了江玫對革命的認識,也對江玫的愛情提出忠告,當江母生病時,她更帶領頭賣血籌款幫助江玫。

作品鑑賞

作品主題

小說講述的是北京解放前夕,大學生江玫與戀人齊虹由於生活態度和政治立場的分歧而導致的愛情悲劇。但“愛情”只是表現形式,並非作品的主題,作者是以知識分子的敘事視角,透過悽美的愛情故事,曲折隱晦地表達了知識分子在時代洪流中面對人生艱難抉擇時的內心矛盾,在人生的十字路口進行自身的血肉搏鬥的痛苦,以及作出正確選擇後的歡樂。
在江玫的成長過程中, 革命者蕭素和男朋友齊虹分別代表著革命和愛情兩種力量,他們對她進行著完全相反的牽引。蕭素將她帶入一個全新的天地,促成一個生活在象牙塔里的清純少女走入廣闊的社會,齊虹則是以愛和藝術的力量力圖將她帶入一個更加狹小的世界。作家非常細膩地描寫了江在這兩個方面的感情變化過程。一方面,她在蕭素的引導下,越來越多也越來越主動地參加到社會活動中,最後在抗議國民黨屠殺青年學生的遊行中走到了隊伍的前列。另一方面,江玫與齊虹的感情越陷越深,矛盾也越來越尖銳,但“他們的愛情正像鴉片一樣,使人不幸,而又斷絕不了”。終於,是留在北平迎接排山倒海般壓過來的解放軍,還是答應齊虹遠走美國,她勇敢地做出了自己的抉擇。需要注意的是,江玫自始至終不是一個“女英雄”,當她快樂地迎向革命生活時,卻又仍會睹物思人,感傷往日戀情,這種複雜的情感也間接傳達出當時抉擇的痛苦。
對於江玫造成人生重大影響的兩股力量,作家並沒有拘囿於當時主流意識形態,基於一種蒼白的觀念進行概念化處理,做出簡單價值判斷。與常見的革命者形象不同,蕭肅給予江的並不是蒼白的理念,而是讓江感到她 是給人以安慰、知識和力量,是通過一種人性的關懷把她帶入一個新天地。而對於齊虹,作者對他自私、專橫本性的暴露也處理為一個較為複雜的過程,而不是簡單地貼上一個基於階級分析的標籤。更重要的是,作者同樣注意到在戀愛過程中其性格多重側面的表現,彰顯出人性的複雜。

藝術特點

象徵手法
作者在小說中運用了大量象徵、隱喻等手法。例如,小說以“粉紅色的夾竹桃”作為江玫安穩生活的比喻,在遭受愛情磨難,眼見母親病重,得知好友被捕,發現父親之死的真相後,她平靜的生活徹底粉碎,這時“借著閃電的慘白的光輝煌,看見窗外階上夾竹桃被風颳到階下”。“小鳥兒”,是蕭素給江玫取的綽號,帶有追尋人生方向的喻意,小鳥飛出粉紅色夾竹桃的過程,便是她從不諳世事的大學生到成熟的革命工作者的成長。
詩化意境
整部作品帶有細膩而悲思的情愫,散發出詩意的氣韻。作品用詩畫般的語言盡情地描寫江玫與齊虹之間的愛情。例如,“他們……看到迎春花染黃了柔軟的嫩枝,看到亭亭的荷葉鋪滿了池塘,他們曾迷失在荷花清遠的微香中,也曾迷在桂花濃釅的甜香中,然後又是雪花飛舞的冬天”,以大自然的生機活力來表現青年人愛情的甜蜜。而江玫因紅豆而引發的懷舊情緒和情不自禁的淚水,則使作品帶有一種溫情脈脈的感傷美。

作品評價

中國文化大學中文系副教授宋如珊:江玫、齊虹、蕭素都是大學中的知識分子,但他們的家庭背景、處事態度、人生追求卻不相同,三人聚合迸出的生命火花,交織成江玫的成長曆程,使讀者在閱讀過程中,隨著江玫的喜怒哀樂情緒起伏。而這種共鳴不僅來自宗璞小說展現的人道主義精神,也來自她堅持的“誠”和“雅”的創作主張,這些正是《紅豆》迥異於1950年代概念化、公式化主流文學之處。

作品爭議

小說《紅豆》發表不久後,“反右”鬥爭擴大化,1957年11月,姚文無在《人民文學》刊登《文學上的修正主義思潮和創作傾向》,將《紅豆》歸入修正主義創作傾向之列,認為它有思想問題。《人民日報》、《中國青年報》、《文藝月報》等報刊對作品進行了近一年的批判,認為作品宣揚了資產階級的人情味和愛情觀。面對接踵而至的嚴厲批評,宗璞不得不違心地多次“自我檢查”,並轉向工農兵題材的寫作。直至1979年,《紅豆》被收入《重放的鮮花》,才得以重新與讀者見面。

作者簡介

宗璞(1928—)女,原名馮鐘璞,原籍河南唐河,生於北京。1951年畢業於清華大學外文系。曾在《文藝報》、《世界文學》編輯部工作,中國社科院外國文學研究所副研究員。中國作協第四屆理事,第五屆全委會委員、主席團委員,第六、七屆名譽委員。1947年開始發表作品。1962年加入中國作家協會。著有長篇小說《南渡記》、《東藏記》(《野葫蘆引》第一、二卷),中篇小說《三生石》、《四季流光》,短篇小說《紅豆》、《魯魯》、《我是誰》等,散文集《丁香結》、《宗璞散文選集》、《鐵簫人語》、《中華散文珍藏本·宗璞卷》等,另有詩歌、譯作多種,編有《宗璞文集》(四卷)。《三生石》獲全國首屆優秀中篇小說獎,《弦上的夢》獲全國首屆優秀短篇小說獎,《丁香結》獲全國首屆優秀散文(集)獎,童話《總鰭魚的故事》獲全國首屆優秀兒童文學獎,《東藏記》獲第六屆茅盾文學獎。
紅豆(宗璞創作的短篇小說)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