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樹林濕地底棲動物多樣性和環境效應機制研究

紅樹林濕地底棲動物多樣性和環境效應機制研究

《紅樹林濕地底棲動物多樣性和環境效應機制研究》是依託廈門大學,由蔡立哲擔任項目負責人的面上項目。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紅樹林濕地底棲動物多樣性和環境效應機制研究
  • 項目類別:面上項目
  • 項目負責人:蔡立哲
  • 依託單位:廈門大學
項目摘要,結題摘要,

項目摘要

底棲生物多樣性的研究一直是底棲生物學研究的焦點之一,區域尺度甚至全球尺度的生物多樣性的研究,對於生物資源的管理、全球變化和人類擾動的回響有著重要的意義。我國紅樹林濕地已記錄873種大型底棲動物,但環節動物門寡毛綱和小型底棲動物的研究很少。隨著城市化和工農業廢水的增加,紅樹林濕地正面臨著水污染的影響問題,利用海洋底棲動物作為生物指標來評價紅樹林濕地環境質量越來越受到國內外學者和管理者的關注。本項目擬採用紅樹林濕地現場生態考察和室內動物分類相結合的研究方式,運用形態分類、群落生態、多變數數理統計、高清晰數碼攝像、DNA測序等技術,開展紅樹林濕地寡毛綱、原足目、端足目和自由生活線蟲物種多樣性研究,探索紅樹林濕地底棲動物的環境效應機制,篩選國外近幾年提出的基於海洋底棲動物的生物指數,建立綜合反映紅樹林濕地生態環境質量的生物指標體系,為紅樹林濕地底棲動物資源管理和生物監測提供理論支撐。

結題摘要

1. 《深圳灣底棲動物生態學》闡述了深圳灣大型底棲動物的生態價值、生物多樣性、生態習性、群落生態、種群生態、次級生產力、功能群、生物指數和小型底棲動物群落生態等,收錄了342種大型底棲動物,特別是其中收錄了寡毛類動物18種。描述了83種大型底棲動物和自由生活線蟲22個屬的分類地位、形態特徵和生態分布,展示了它們的外形圖。本書運用寡毛類指數(OI)、物種多樣性指數(H’)、大型底棲動物污染指數(MPI)、海洋底棲生物指數(AMBI)和多變數海洋底棲生物指數(M-AMBI)評價了深圳灣潮間帶的環境生態狀況,論述了生物指數統計值與平均值的差異及其原因,指出了設計底棲動物採樣以及處理底棲動物數據時應注意的問題。2. 在我國,紅樹林濕地底棲動物粒徑譜研究很少。根據2010 年1 月、4 月、7 月、10 月在湛江高橋紅樹林濕地獲得的大型和小型底棲動物數據,構建了底棲動物生物量粒徑譜,以期為湛江高橋紅樹林濕地的生態保護和持續利用提供科學依據。主要研究結果如下: ( 1) 高橋紅樹林濕地生物量粒徑譜基本為3 峰模式。第一峰在- 2 粒級,主要由線蟲構成; 第二峰在4—12 粒級,主要由寡毛類、多毛類和小個體甲殼類構成; 第三峰在13—22 粒級,主要由大個體腹足類、雙殼類和甲殼類構成。( 2) 木欖、桐花樹和無瓣海桑生境在0—4 粒級之間出現一個明顯的波谷,這個波谷介於線蟲和寡毛類之間,是大型與小型底棲動物粒級交匯區。( 3) 高橋紅樹林濕地底棲動物正態化生物量粒徑譜的斜率大於- 1,截距為16.533—18.150。桐花樹( Aegicerascorniculatum) 和無瓣海桑( Sonneratia apetala) 生境的截距、最小粒級的生物量( BMS) 高於木欖( Bruguiera gymnorrhiza) 和鹽地鼠尾粟( Sporobolus virginicus) 生境,說明桐花樹和無瓣海桑生境的底棲動物生產力水平較木欖和鹽地鼠尾粟生境的高; 秋季的截距、BMS 較其他季節高,說明秋季的底棲動物生產力水平較其他季節高。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