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旗大道(江西省贛州市中心城區的一條馬路)

紅旗大道(江西省贛州市中心城區的一條馬路)

紅旗大道始建於上世紀五十年代,是一條自東向西橫貫贛州老城區的雙向八車道城市主幹道,是贛州的一條形象大道,被評為“江西省園林路”,以其頗具特色的綠化聞名於省內外。紅旗大道二次東延後全長約9300米,局部道路紅線寬80米,分東、西兩段,西起三康廟轉盤,向東經文清路、八一四大道、東止贛縣區客家大橋東岸。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紅旗大道
  • 外文名:Hongqi Avenue
  • 所屬地區:江西省贛州章貢區
  • 長度:約9300米
  • 寬度:局部80米
  • 道路定位:城市I級主幹道
  • 榮譽:江西省園林路
  • 建成時間:1960年2月基本完成
道路情況,歷史沿革,綠化情況,南門文化廣場,紅旗大道東延,一次東延,二次東延,整體命名,

道路情況

紅旗大道始建於上世紀五十年代,是一條自東向西橫貫贛州老城區的雙向八車道城市,是贛州的一條形象大道,被評為“江西省園林路”,以其頗具特色的綠化聞名於省內外。紅旗大道二次東延後全長約9300米,局部道路紅線寬80米,分東、西兩段,西起三康廟轉盤,向東經文清路、八一四大道、東止贛縣區客家大橋東岸。迄今,這條綠色長街仍是江西省地級市中最寬的一條城市道路,可與省會南昌的八一大道相媲美。

歷史沿革

紅旗大道1955年首次規劃。結合城區南部古城牆的拆除,1959年3月動工興建,通過發動全市人民義務勞動參與共建,土方工程到1960年2月基本完成。1965年底東段鋪設瀝青路面。1971年6月西段鋪築水泥路面,1977年東段鋪築水泥路面,1985年西段車行道拓寬路面。因使用時間過長等原因,部分路面損壞、破損,為美化城市環境,2003年市政府籌資對大道進行維修罩面改造,對機動車道進行維修並鋪上瀝青。

綠化情況

紅旗大道綠化始於20世紀60年代。1961年在東段建成分車帶花壇64個。同年,開始在大道兩旁種植行道樹,至1964年完成,樹種以楓揚、白楊為主,這是贛州市第一條有綠化帶的道路。1985年西段拓寬車行道時,又增設兩條分車綠化帶,將路面分成三板塊。1961年在大道中部建成一臨時性交通廣場,有直徑為70米的中央交通島和3個三角形的安全島。1983年重新規劃,建成南門廣場。1971年大道西端建成西門交通廣場, 1982年改建以噴水池為主景的西門交通轉盤,1985年東端建成以組合盆景為主題的東門交通轉盤。
紅旗大道是目前贛州老城區最長、最寬的一條城市主幹道,它的綠化既滿足了組織城市交通的需要,還發揮了改善城市小氣候條件,保護環境衛生,豐富城市藝術面貌的作用,是城市景觀的重要組成部分。由於紅旗大道所處的位置和性質,其綠化成為展示城市建築藝術的焦點,在某種意義上,它代表、展現了贛州市的城市風貌,集中體現了贛州的城市景觀特色。紅旗大道整個綠化在造景素材的選用、造園手法的運用以及色彩處理上,始終貫穿“獨具特色”的原則,充分運用豐富多彩的園林素材,著重植物造景,適量運用園林小品和地形處理,創造了景色豐富、生機勃勃、雄偉壯觀的城市街景。紅旗大道綠化由林陰道、分車綠化帶、交通綠島及南門文化廣場組成,綠地總面積達116890.2平方米,植物多年生長良好,布局有章法,綠化效果好。整個綠化以交通綠島為序幕、作尾聲,以分車綠化帶為鋪陣,以林陰道為主曲,以南門文化廣場為高潮,猶如一篇跌宕伏的樂章,主次分明,富於變化,和諧統一。
紅旗大道林陰道於1984年建成,長2586.6米,寬24米,面積61982平方米,基調樹種為贛南的香樟,其中層次、高品位的綠化為全國罕見。種有近30種喬、灌木,植有花草、綠蘺,品種豐富,錯落有致,層次分明,構成一道綠色景牆。炎炎夏日,兩側綠陰宜人;隆冬雪飄,樹木玉葉瓊枝。1999年撤地設市後,贛州市委、市政府針對林陰道花池損壞嚴重、植物受到踐踏、草坪出現裸土等問題,拔專款對全線第一條林陰道進行改建,加高花池邊緣道牙石(以瓷板貼面),間伐、移植部分喬灌木,大面積地以植物合果芋、紅背桂、尾等覆蓋裸土,使其舊貌換上新顏。
西段兩條分車綠化帶,平均長875米,寬各2米,面積3500平方米,交替種植塔柏、海桐球,並圍以起防護和裝飾作用的金屬矮欄。東段中央分車綠化帶長1529,寬3.8米,面.2平方。以現代園林手法,採用色彩對比明顯的格調來突出美感,種植了大量的鑽石玫瑰、月季、紫羅蘭、美人蕉、紅花木等,配上大色塊的草皮,體現出強烈的現代氣息。
交通綠島集景觀、休閒、疏導交通等功能於一體,恰似顆顆綠色明珠點綴於整條大道。西門交通綠島占地2289平方,1999年改建,拆除中心噴水池,移植原有的雪松、柏樹,種植大量花灌木,鋪設草皮,保留原有的硬化場地和座椅;東門交通綠島占地697平方米,1999年改建,拆除噴水池,增加了道路面積,圖案簡潔,鮮花擁簇;健康路口交通綠島直徑32米,占地806平方米,該綠島採用歐式園林造園手法,以橫紋花壇為主題,植物配置以花灌木為主,台灣草襯底,由海桐球、美人蕉、金葉女貞、海棠植成10個圓環有機組合,圓環外圍由植成10個圓環有機組合,圓環外圍由8個S型紫羅蘭圖案首尾相連,富有節奏感和韻律感;東橋路口交通綠島直徑32米,占地806平方米,島內繞高桿燈建成一座“章貢擁穗冠”雕塑,由鑽石玫瑰、金葉女貞組成稻穗圖案,別具特色。

南門文化廣場

南門文化廣場也稱南門口,位於紅旗大道中部,也是贛州老城區的中心位置。南門文化廣場是整條大道綠化的最亮點,由東、西園、中央疊水池、分車綠化帶、中心花壇組成,總面積近4.1公頃,是一個集觀賞、休閒、娛樂、交通疏導於一體的開放式文化廣場。1999年,南門廣場改造,拆除東西圍牆,向市民開放,是贛州市第一個拆牆透綠工程,改建後更名為南門文化廣場。廣場綠地的改建採用自由式、開放、簡潔、明快、增加視線通透性的設計手法,重新規劃設計,基本保持原南門廣場綠地的輪廓線。拆除圍牆後的東、西兩園環境幽雅,建成大面積的觀賞草坪,並栽種各種花木,湖、橋、雕塑、噴泉點綴其中。同時因地制宜在兩園各增設一座露天表演舞台。廣場中央與文清路交接處新了一個多層次的疊水池噴泉。
分車綠化帶、中心花壇以植物構成圖案,新穎別致。綠地內設定了水底燈、庭園燈、草坪燈、音響等現代造園設備,充分體現代園林氣息。2001年,配合文明城市創建活動,繼續對廣場綠地進行了建設完善。拆除東、西園臨時建築,恢復綠地900多平方米。為使廣場美化亮化和諧統一,廣場綠地內分別增加中桿燈、空中玫瑰、彩色射燈、雙排雙挑燈,建築物安裝霓虹輪廓燈。夜幕降臨,華燈初上,廣場景致更加迷人,改建、完善後的南門文化廣場成了廣大市民的一個主要活動場所,成了贛州市精神文明建設的一個重要視窗,成了外地遊人必前往觀光的城市中心廣場。
紅旗大道見證了建國後贛州城發展的歷史,它與時代同進步共發展,是贛州市城市綠化建設的一個里程碑,已成為贛州的城市品牌之一。

紅旗大道東延

一次東延

西起紅旗大道與八一四大道交叉口,東至贛南大道貢江大橋,約1.6公里。道路等級為城市主幹路,行車速度50千米/小時,採用三幅路型式,雙向8車道。它的建成最佳化了城市空間結構、完善了城市功能布局,對改善河套老城區交通狀況,方便沿線居民出行,減輕城區道路交通壓力將起到積極作用。總投資約4億元。

二次東延

2019年1月6日上午,紅旗大道東延項目順利通車。贛州紅旗大道東延項目道路全長3.439公里,均為新建道路,其里程長246米、寬38.7米、高14.6米,設定雙向六車道,隧道是工程總量的35%,是全國超高超寬城市隧道。

整體命名

將原名渡口路即西起紅旗大道與八一四大道交匯處,向東止於貢江大橋的道路和西起貢江大橋,向東止於贛縣區客家大橋東岸的道路,統一命名為紅旗大道。
延伸命名後紅旗大道西起三康廟轉盤,向東經文清路、八一四大道、東止贛縣區客家大橋東岸。東西走向,大道長約9300米、局部寬約80米。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