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外光譜法

紅外光譜法

紅外光譜法,又稱“紅外分光光度分析法”,是分子吸收光譜的一種。根據不同物質會有選擇性的吸收紅外光區的電磁輻射來進行結構分析;對各種吸收紅外光的化合物的定量和定性分析的一種方法。物質是由不斷振動的狀態的原子構成,這些原子振動頻率與紅外光的振動頻率相當。用紅外光照射有機物時,分子吸收紅外光會發生振動能級躍遷,不同的化學鍵或官能團吸收頻率不同,每個有機物分子只吸收與其分子振動、轉動頻率相一致的紅外光譜,所得到的吸收光譜通常稱為紅外吸收光譜,簡稱紅外光譜“IR”,。對紅外光譜進行分析,可對物質進行定性分析。各個物質的含量也將反映在紅外吸收光譜上,可根據峰位置、吸收強度進行定量分析。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紅外光譜法
  • 類型:分子吸收光譜
  • 特點:特徵性強、測定快速
  • 領域:化學
特點,要求,分析,①已知物的鑑定,②未知物的鑑定,③新化合物的結構分析,分析,劃分,基團頻率,指紋區,

特點

特徵性強、測定快速、不破壞試樣、試樣用量少、操作簡便、能分析各種狀態的試樣、分析靈敏度較高、定量分析誤差較大。

要求

①試樣純度應大於98%,或者符合商業規格
Ø 這樣才便於與純化合物的標準光譜或商業光譜進行對照
Ø 多組份試樣應預先用分餾、萃取、重結晶色譜法進行分離提純,否則各組份光譜互相重疊,難予解析
②試樣不應含水(結晶水或游離水)
水有紅外吸收,與羥基峰干擾,而且會侵蝕吸收池的鹽窗。所用試樣應當經過乾燥處理
③試樣濃度和厚度要適當
使最強吸收透光度在5~20%之間

分析

紅外光譜具有鮮明的特徵性,其譜帶的數目、位置、形狀和強度都隨化合物不同而各不相同。因此,紅外光譜法是定性鑑定和結構分析的有力工具

①已知物的鑑定

將試樣的譜圖與標準品測得的譜圖相對照,或者與文獻上的標準譜圖(例如《藥品紅外光譜圖集》、Sadtler標準光譜、Sadtler商業光譜等)相對照,即可定性
使用文獻上的譜圖應當注意:試樣的物態、結晶形狀、溶劑、測定條件以及所用儀器類型均應與標準譜圖相同

②未知物的鑑定

未知物如果不是新化合物,標準光譜己有收載的,可有兩種方法來查對標準光譜:
A.利用標準光譜的譜帶索引,尋找標準光譜中與試樣光譜吸收帶相同的譜圖
B.進行光譜解析,判斷試樣可能的結構。然後由化學分類索引查找標準光譜對照核實
解析光譜之前的準備:
Ø 了解試樣的來源以估計其可能的範圍
Ø 測定試樣的物理常數如熔沸點、溶解度、折光率旋光率等作為定性的旁證
Ø 根據元素分析及分子量的測定,求出分子式
Ø 計算化合物的不飽和度Ω,用以估計結構並驗證光譜解析結果的合理性解析光譜的程式一般為:
A.從特徵區的最強譜帶入手,推測未知物可能含有的基團,判斷不可能含有的基團
B.用指紋區的譜帶驗證,找出可能含有基團的相關峰,用一組相關峰來確認一個基團的存在
C.對於簡單化合物,確認幾個基團之後,便可初步確定分子結構
D.查對標準光譜核實

③新化合物的結構分析

紅外光譜主要提供官能團的結構信息,對於複雜化合物,尤其是新化合物,單靠紅外光譜不能解決問題,需要與紫外光譜、質譜和核磁共振等分析手段互相配合,進行綜合光譜解析,才能確定分子結構。

分析

紅外光譜有許多譜帶可供選擇,更有利於排除干擾。&Oslash; 紅外光源發光能量較低,紅外檢測器的靈敏度也很低,ε<103
&Oslash; 吸收池厚度小、單色器狹縫寬度大,測量誤差也較大
☆對於農藥組份、土壤表面水份、田間二氧化碳含量的測定和穀物油料作物及肉類食品中蛋白質、脂肪和水份含量的測定,紅外光譜法是較好的分析方法

劃分

通常將紅外波譜區分為近紅外(near-infrared),中紅外(middle-infrared)和遠紅外(far-infrared)。
區域
波長範圍(um)
波數範圍(cm-1)
頻率(Hz)
近紅外
0.78-2.5
12800-4000
3.8?10-1.2?10
中紅外
2.5-50
4000-200
1.2?10-6.0?10
遠紅外
50-1000
200-10
6.0?10-3.0?10
常用
2.5-15
4000-670
1.2?10-2.0?10
當樣品受到頻率連續變化的紅外光照射時,分子吸收某些頻率的輻射,產生分子振動能級和轉動能級從基態到激發態的躍遷,使相應於這些吸收區域的透射光強度減弱。記錄紅外光的百分透射比與波數或波長關係曲線,就得到紅外光譜。物質的紅外光譜是其分子結構的反映,譜圖中的吸收峰與分子中各基團的振動形式相對應。
通過比較大量已知化合物的紅外光譜,發現:組成分子的各種基團,如O-H、N-H、C-H、C=C、C=O和C?C等,都有自己的特定的紅外吸收區域,分子的其它部分對其吸收位置影響較小。通常把這種能代表基團存在、並有較高強度的吸收譜帶稱為基團頻率,其所在的位置一般又稱為特徵吸收峰。分子吸收紅外輻射後,由基態振動能級(n=0)躍遷至第一振動激發態(n=1)時,所產生的吸收峰稱為基頻峰。因為(振動量子數的差值) △n=1時,nL=n,所以基頻峰的位置(nL)等於分子的振動頻率。在紅外吸收光譜上除基頻峰外,還有振動能級由基態(n=0)躍遷至第二激發態(n=2)、第三激發態(n=3)?,所產生的吸收峰稱為倍頻峰。由n = 0躍遷至n = 2時,△n = 2,則nL = 2n,即吸收的紅外線譜線(nL )是分子振動頻率的二倍,產生的吸收峰稱為二倍頻峰。
下圖是雙原子分子的能級示意圖,圖中EA和EB表示不同能量的電子能級,在每個電子能級中因振動能量不同而分為若干個n = 0、1、2、3……的振動能級,在同一電子能級和同一振動能級中,還因轉動能量不同而分為若干個J= 0、1、2、3……的轉動能級。
由於分子非諧振性質,各倍頻峰並非正好是基頻峰的整數倍,而是略小一些。以HCl為例:
基頻峰(n0→1) 2885.9 cm 最強
二倍頻峰(n0→2 ) 5668.0 cm 較弱
三倍頻峰(n0→3 ) 8346.9 cm 很弱
四倍頻峰(n0→4 ) 10923.1 cm 極弱
五倍頻峰(n0→5 ) 13396.5 cm 極弱
除此之外,還有合頻峰(n1+n2,2n1+n2,?),差頻峰(n1-n2,2n1-n2,?)等,這些峰多數很弱,一般不容易辨認。倍頻峰、合頻峰和差頻峰統稱為泛頻峰。

基團頻率

中紅外光譜區可分成4000 cm~1300(1800) cm和1800 (1300 ) cm~ 600 cm兩個區域。最有分析價值的基團頻率在4000 cm~ 1300 cm之間,這一區域稱為基團頻率區官能團區特徵區。區內的峰是由伸縮振動產生的吸收帶,比較稀疏,容易辨認,常用於鑑定官能團。
在1800 cm(1300 cm)~600 cm區域內,除單鍵的伸縮振動外,還有因變形振動產生的譜帶。這種振動基團頻率和特徵吸收峰與整個分子的結構有關。當分子結構稍有不同時,該區的吸收就有細微的差異,並顯示出分子特徵。這種情況就像人的指紋一樣,因此稱為指紋區。指紋區對於指認結構類似的化合物很有幫助,而且可以作為化合物存在某種基團的旁證。
基團頻率區可分為三個區域
(1) 4000 ~2500 cm X-H伸縮振動區,X可以是O、N、C或S等原子。
O-H基的伸縮振動出現在3650 ~3200 cm範圍內,它可以作為判斷有無醇類酚類有機酸類的重要依據。
當醇和酚溶於非極性溶劑(如CCl4),濃度於0.01mol. dm時,在3650 ~3580 cm處出現游離O-H基的伸縮振動吸收,峰形尖銳,且沒有其它吸收峰干擾,易於識別。當試樣濃度增加時,羥基化合物產生締合現象,O-H基的伸縮振動吸收峰向低波數方向位移,在3400 ~3200 cm出現一個寬而強的吸收峰。
醯胺的N-H伸縮振動也出現在3500~3100 cm,因此,可能會對O-H伸縮振動有干擾。
C-H的伸縮振動可分為飽和和不飽和的兩種:
飽和的C-H伸縮振動出現在3000 cm以下,約3000~2800 cm,取代基對它們影響很小。如-CH3基的伸縮吸收出現在2960 cm和2876 cm附近;R2CH2基的吸收在2930 cm和2850 cm附近;R3CH基的吸收基出現在2890 cm附近,但強度很弱。
不飽和的C-H伸縮振動出現在3000 cm以上,以此來判別化合物中是否含有不飽和的C-H鍵。
苯環的C-H鍵伸縮振動出現在3030 cm附近,它的特徵是強度比飽和的C-H漿鍵稍弱,但譜帶比較尖銳。
不飽和的雙鍵=C-H的吸收出現在3010~3040 cm範圍內,末端= CH2的吸收出現在3085 cm附近。
叄鍵?CH上的C-H伸縮振動出現在更高的區域(3300 cm)附近。
(2) 2500~1900 cm為叄鍵和累積雙鍵區,主要包括-C?C、-C?N等叄鍵的伸縮振動,以及-C =C=C、-C=C=O等累積雙鍵的不對稱性伸縮振動。
對於炔烴類化合物,可以分成R-C?CH和R?-C ?C-R兩種類型:
R-C?CH的伸縮振動出現在2100~2140 cm附近;
R?-C ?C-R出現在2190~2260 cm附近;
R-C ?C-R分子是對稱,則為非紅外活性。
-C ?N基的伸縮振動在非共軛的情況下出現2240~2260 cm附近。當與不飽和鍵或芳香核共軛時,該峰位移到2220~2230 cm附近。若分子中含有C、H、N原子,-C ?N基吸收比較強而尖銳。若分子中含有O原子,且O原子離-C ?N基越近,-C ?N基的吸收越弱,甚至觀察不到。
(3) 1900~1200 cm為雙鍵伸縮振動區,該區域重要包括三種伸縮振動:
C=O伸縮振動出現在1900~1650 cm,是紅外光譜中特徵的且往往是最強的吸收,以此很容易判斷酮類醛類酸類酯類以及酸酐等有機化合物。酸酐的羰基吸收帶由於振動耦合而呈現雙峰,苯的衍生物的泛頻譜帶,出現在2000~1650 cm範圍,是C-H面外和C=C面內變形振動的泛頻吸收,雖然強度很弱,但它們的吸收面貌在表征芳核取代類型上有一定的作用。

指紋區

(1) 1800(1300) cm~ 900 cm區域是C-O、C-N、C-F、C-P、C-S、P-O、Si-O等單鍵的伸縮振動和C=S、S=O、P=O等雙鍵的伸縮振動吸收。
其中:1375 cm的譜帶為甲基的dC-H對稱彎曲振動,對識別甲基十分有用,C-O的伸縮振動在1300~1000 cm,是該區域最強的峰,也較易識別。
(2) 900 ~ 650 cm區域的某些吸收峰可用來確認化合物的順反構型。
利用上區域中苯環的C-H面外變形振動吸收峰和2000~ 1667cm區域苯的倍頻或組合頻吸收峰,可以共同配合確定苯環的取代類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