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四軍軍次葛坳突圍赴東固口占

紅四軍軍次葛坳突圍赴東固口占

《紅四軍軍次葛坳突圍赴東固口占》是無產階級革命家、軍事家、外交家、詩人陳毅在1929年2月寫下的詩作。該詩是陳毅戎馬生涯的第一聲吟唱,生動地再現了井岡山時期紅四軍主力向贛南閩西進軍途中艱苦轉戰的情景,體現了詩人運籌帷幄、指揮若定的將帥風度和堅定的革命樂觀主義精神。

概述圖片來源: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紅四軍軍次葛坳突圍赴東固口占》
  • 創作年代:1929年
  • 文學體裁五言古詩
  • 作者陳毅
作品原文,注釋譯文,注釋,譯文,寫作背景,作品鑑賞,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紅四軍軍次葛坳突圍赴東固口占
大軍突敵圍,關山②渡若飛。
今朝何處去?昨夜夢未歸③。
帶夢催上馬,睡意斗④寒風。
軍號聲悽厲,春月似張弓⑤。
尖兵⑥報有敵,後隊轉向東。
急行四十里,敵截已撲空。
東固山勢高,峰巒如屏障⑦。
此是東井岡⑧,會師天下壯。

注釋譯文

注釋

①次:駐紮。葛坳:作者自注,在江西雩都縣北。東固:在江西中部吉安縣城東南120餘華里處,位於吉安、永豐吉水泰和興國等五縣交界處,四周多崇山峻岭,形勢險要。口占:不用起草而當場隨口作詩。
②關山,本指形勢險峻的關隘,這裡用以比喻敵軍的圍迫堵截。
③歸:詩中指夢醒。
④斗:遇、合之意。韋莊《和鄭拾遺秋日感事一百韻》:“八珍羅膳府,五采斗匡床。”
⑤張弓:即拉緊了弦的弓,《詩經·小雅·吉日》有“既張我弓,既挾我矢”之句。張弓,可引申為緊、緊急、緊張之意。弓的形狀像半邊月亮,把弦儘量拉開便成滿月形,這樣箭發射出去便更加有勁道。故古人常將月與弓做比。蘇軾《前調·密州出獵》詞有句曰:“會挽雕弓如滿月,西北望,射天狼!”
⑥尖兵:行軍時在部隊前方擔任警戒的小分隊。
⑦屏障,即屏風,指用以遮掩房舍的隔離物,如《晉書·阮籍傳》即有“籍乘驢到郡,壞府舍屏障,使內外相望”之句。在古代詩文中常用來比喻山峰,如唐代元稹《以州宅夸于樂天》詩里“四面常時對屏障,一家終日在樓台”句中的“屏障”即取比喻意。
⑧東井岡:東固在中國第一個農村革命根據地井岡山之東,是江西紅軍獨立二、四團根據地,對於中央革命根據地的形成起過重大作用,故稱“東井岡”。

譯文

紅軍進軍神速,突破了敵人的圍追堵截。之後再往何處去呢?好像還未從昨晚的睡夢中完全清醒過來,就被催促著上馬行路,睡意還正困擾著,寒風撲面而來;軍號聲聲淒清尖厲,天上的春月也好像拉緊了弦的弓。偵查隊報說又遭遇上敵軍,部隊迅速掉轉向東進,急速行軍40里,敵軍就撲了空。東固山勢高峻,峰巒起伏如道道屏障,兩支紅軍隊伍會師在這東井岡,聲威更加雄壯了。

寫作背景

1927年8月1日,周恩來按照黨中央的決定,和賀龍葉挺朱德劉伯承等發動和領導了南昌起義。同年10月,毛澤東率領秋收起義部隊到達井岡山,創建了第一個農村革命根據地,點燃了工農武裝割據的星星之火。1928年4月中下旬,朱德、陳毅等同志率領南昌起義失敗後保存下來的一部分部隊和湖南起義中組織的紅軍轉戰至井岡山,與毛澤東領導的部隊會師,組成中國工農紅軍第四軍。朱德任軍長併兼十師師長,毛澤東任黨代表併兼軍委書記和第十一師師長,陳毅任第十二師師長。5月,陳毅接替毛澤東擔任軍委書記,11月後先後擔任紅四軍前委秘書長和紅四軍士兵委員會秘書長。12月中旬,紅四軍又與彭德懷滕代遠所率由平江起義組建的紅五軍會師於井岡山,合編為紅四軍。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的聲威更壯了。
1929年1月中旬,為了粉碎湘、贛兩省之國軍對井岡山的第三次“會剿”,在毛澤東領導下,紅四軍前委作出了實施外線機動作戰的戰略方針,以達到尋機殲敵,打破國民黨的經濟封鎖,同時通過遠距離迂迴作戰調動圍山之敵,保住井岡山根據地之目的。紅軍留下小部分部隊由彭德懷指揮堅守井岡山根據地,毛澤東、朱德、陳毅等同志率領主力向國軍力量薄弱的贛南、閩西進軍。2月10日,紅軍在瑞金寧都邊界的大柏地伏擊殲敵兩個團,取得了下山以來的首次勝仗,此後經葛坳突圍,於2月19日到達東固,與江西紅二、四團會師,打開了勝利進軍的新局面。該詩就是這段具有歷史意義的戰鬥征程的形象紀錄。

作品鑑賞

該詩的主題是破圍,詩人用生動形象的詩句,生動地再現了紅四軍主力向贛南、閩西進軍途中艱苦轉戰的情景,高度稱讚了東固會師的重大意義和歷史作用。該師是詩人戎馬生涯的第一聲吟唱,展示出了革命者勇敢進擊的氣概。
由於這是紅四軍的征戰錄,也是詩人的自敘傳,所以作者無須刻意孕思和雕琢,只是隨口吟到,信手拈來,便將一幅大軍轉戰圖歷歷如繪地展示在讀者面前。
詩作一開始就從大軍突圍寫起。紅軍主力3600餘人於1929年1月14日黎明時分在毛、朱、陳率領下從井岡山小荇州等地下山後,一路上突破了國民黨軍的重重堵截和尾迫,日夜兼程地向東進軍。1929年2月10日(正月初二),紅軍在江西省瑞金以北約二十公里的大柏地伏擊殲滅敵軍部兩個團,繳槍800餘枝,取得了下山以來的首次大勝仗,也是“紅軍成立以來最有榮譽的戰鬥。”(《陳毅傳》第92頁,當代中國出版社1991年版)1929年2月12日紅軍不戰而進占寧都城,並得到短暫休整和少量補給。數日後,贛軍李文彬旅三個團急急趕來,紅軍主動撤離寧都。陳毅和林彪率一縱隊取道興國向東固進發。在葛坳駐紮時,突遭眾多敵軍的截擊。陳毅和林彪指揮果斷,迅速突圍,安然脫離險境。詩人用“大軍突敵圍,關山渡若飛”十個字,便輕鬆自如地將突圍行動交代了出來。北朝民歌《木蘭詩》中有“萬里赴戎機,關山渡若飛”之句,形容木蘭替父從軍北征時的豪邁雄壯之氣。陳毅借用“關山渡若飛”來形容紅軍進軍之神速,其中也洋溢著勝利突圍後的喜悅,言下之意就是,國軍的圍追堵截又怎能阻擋得住紅軍的進軍呢。這是正面寫紅軍的神勇和克服困難的勇氣,也間接包含了對敵人的蔑視之意,頗有萬水千山只等閒、區區之敵何足道的意味。那么,突圍之後又往何處去呢。詩中用“昨夜夢未歸”來回答“今朝何處去?”似乎答非所問。“昨夜夢未歸”是說昨晚開會討論軍事行動方針,睡得太晚,而今日極早起身,好像還未脫離夢境一樣。其實意思也就是說,要按照昨晚已經決定的軍事方針和進軍路線行動。所以看似答非所問,實際上已經作了回答。這充分表現了詩人運籌帷幄、指揮若定的將帥風度和戰鬥豪情。
第二節,“帶夢催上馬,睡意斗寒風。軍號聲悽厲,春月似張弓”,承上寫急行軍的情形。還未從睡夢中完全清醒過來,就被催促著上馬行路,睡意困擾著,又加之寒風撲面而來;軍號在料峭的寒風中發出淒清尖厲的聲響,催促著將士,天上的春月也好像拉緊了弦的弓就要射出一般。這是把張弓比為滿月,而陳毅在這裡則是把春月比作張弓,這是對於古典的活用。這一節僅僅用了20個字,就將一派艱苦、緊張的緊急行軍場面描繪、渲染了出來。用字十分考究,“催”字和“斗”字都用得自然貼切恰到好處。而以悽厲形容號聲,用張弓比喻春月,更是有聲有形地渲染、襯托出軍情的緊迫,雖無一字直言緊迫,卻使人讀出一派緊迫之勢,真可謂“不著一字,盡得風流。”
第三節寫行軍途中又遭遇上敵軍,部隊迅速掉轉方向向東進發,急速行軍40里後甩開了敵軍,使敵軍的截擊扑了空。這一節寫敵我的遭遇,敵軍來的突然,紅軍動作得更快,正所謂道高一尺,魔高一丈,顯示了紅軍機動靈活的戰術。1928年5月,毛澤東就根據《孫子兵法》上“走為上策”的思想,結合井岡山紅軍前此的作戰經驗,提出了“打得贏就打,打不贏就走,賺錢就來,蝕本不乾,這就是我們的戰術。”並且在紅四軍前委擴大會議上作戰略報告時,正式提出了紅軍游擊戰爭的“十六字訣”:“敵進我退,敵駐我擾,敵疲我打,敵退我追。”這一節的描寫正體現了毛澤東的上述思想,避實就虛,打不贏的時候不硬拼,也顯示出了紅軍的成熟,和指揮員的沉著果斷。在寫法上則開闔有度,運筆從容,流溢出一股玩敵於股掌之上的豪情。
詩的最後一節寫紅軍終於突破敵軍的堵截到達東固,實現了與以東固為根據地的江西紅二、四團的勝利會師。“東固山勢高,峰巒如屏障”二句,極言東固地勢之險要。東固山勢高峻,峰巒起伏如道道屏障,是易守難攻的好地勢。陳毅用“屏障”作比喻,既形容了東固的險要,也隱含了對東固紅色根據地的讚美。“此是東井岡,會師天下壯”二句,則極言紅軍會師的意義和會師後的聲勢之壯。作者稱東固為“東井岡”,這既表明了東固在革命根據地紅色割據中的重要地位,也顯示出來自各部隊的紅軍親如一家的團結和相互尊重。“壯”即強大壯偉,“天下壯”即壯於天下之意。兩支經受了戰火考險的紅軍部隊在東固這樣地勢險峻的地方會師,力量自然會更加強大,聲威必然會更加盛壯。一句“會師天下壯”,將作者會師後的喜悅之情溢於言表。這並非作者的盲目樂觀,後來紅四軍主力在毛澤東正確領導和指揮下,利用蔣桂戰爭的有利時機,於1929年2至10月份揮師贛南,三進閩西,擴大了贛南根據地,並開闢了閩西根據地的輝煌戰績正回應了陳毅“會師天下壯”的期待。東固會師幾天后,毛澤東、朱德、陳毅率紅四軍由江西進入福建西南部,於1929年3月14日一舉消滅地方軍閥、福建省防軍郭風鳴旅3000餘人,擊斃郭風鳴,繼而攻占長汀縣城。1929年的二、四月份,利用蔣桂戰爭爆發,江西敵人兵力空虛,紅四軍揮師贛南,乘機擴大了根據地。這年五、六月份,紅四軍躍過汀江,攻克龍巖,消滅了從粵攻打徐景唐回閩的福建省防軍陳國輝旅3000餘人。9月下旬,紅四軍第三次入閩,消滅地頭蛇盧新銘旅,攻占了龍巖、上杭等縣,建立了人民革命政權。關於紅四軍進軍閩西的戰績,陳毅曾作有《反攻下汀州龍巖》(1929年月)絕句一首,其詩為:“閩贛路千里,春花笑吐紅。鐵軍真是鐵,一鼓下汀龍。”毛澤東稍後也寫下了《清平樂·蔣桂戰爭》(1929年秋)一詞,詞的下闕為:“紅旗躍過汀江,直下龍巖上杭。收拾金甌一片,分田分地真忙。”毛澤東和陳毅都以他們壯麗的詩篇,生動地描寫並熱情地歌頌了紅軍東固會師之後進軍閩西的勝利。
這首詩基本上是用鋪敘的手法結構而成,由大軍突圍起筆,至勝利會師結束,間以對緊張的行軍、驚險的遇敵的描述。起筆尖兀雄壯,直奔題旨;結筆高亢豪邁,前後呼應;描述則有聲有色,歷歷如繪,不枝不蔓,簡繁得當。此外,還運用了比喻、借代、烘托、映襯等藝術手法,寫情寫景,情景交融。而該詩最為令人感懷至深之處,還在於那種流露於全詩的昂揚樂觀、不畏艱險的革命戰鬥精神。毛澤東在1929年3月20日在給中央的報告中曾說,在紅軍下井岡山至東固會師之前的突圍中,沿途都是無黨無民眾的地方,有敵兵前後堵截,還有反動民眾助長聲威,是為紅軍最困苦的時候。另外,由於紅四軍1928年七八月份湘南之行的失敗,當時接替毛澤東任前委書記的陳毅負有領導不力之責,此後一段時期他在紅四軍內的領導地位一度有所下降,在向贛南閩西進軍時任第一縱隊黨代表。但無論是形勢的困苦險惡還是個人職位的變化都沒有動搖陳毅堅定的革命樂觀主義精神。通讀全詩,讀者不僅能始至終感受到一派豪邁壯烈的革命激情,而且也能從中窺見到陳毅面對困境和挫折時那種不畏艱險、樂觀自信、舉重若輕的將帥風度,和投身革命即為家、不計個人名利得失的寬廣無私胸懷。

作者簡介

陳毅(1901年8月26日-1972年1月6日),名世俊,字仲弘,四川樂至人,中國共產黨的優秀黨員,久經考驗的忠誠的共產主義戰士,無產階級革命家政治家軍事家外交家詩人;中國人民解放軍的創建者和領導者之一,中華人民共和國十大元帥之一,黨和國家的卓越領導人。新中國第一任上海市長,歷任國務院副總理兼任外交部部長等職。
陳毅兼資文武,博學多才。有多種軍事、政治論著和詩詞著作,編為《陳毅軍事文選》、《陳毅詩詞選集》和《陳毅詩稿》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