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嘴鷗(紅嘴海鷗)

紅嘴鷗(鷗科鷗屬鳥類)

紅嘴海鷗一般指本詞條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紅嘴鷗是鴴形目鷗科鷗屬鳥類。成鳥夏羽頭至上頸深咖啡色;下背、腰和翼的主體為淺灰色;其餘體羽白色;虹膜暗褐色,喙和腳深紅色。成鳥冬羽頭頸白色,頭頂和後頭沾灰色,眼前緣沾黑褐色;喙和腳鮮紅色,喙尖近黑色。紅嘴鷗俗稱“水鴿子”,壽命32年。

紅嘴鷗分布於歐亞大陸,越冬於北非、西歐、黑海、裏海、印度和東南亞等地。中國新疆、內蒙古、黑龍江和吉林也能看到其身影;越冬於東部至南部沿海以及黃河中下游、長江流域以及藏南和雲南等地,多為冬候鳥。喜集群,冬季喜歡湖泊、河口附近的泥質和沙質灘涂。雜食性鳥類,主食小魚、蝦、水生昆蟲、甲殼類、蚯蚓、海洋無脊椎動物等。繁殖期在每年4—6月,常成群營巢於湖泊、水塘等岸邊葦叢中,以枯草築淺碗狀巢。窩卵數通常3枚,卵綠褐色帶黑褐斑,由雌雄親鳥輪流孵卵,孵化期20—26天。

紅嘴鷗將食物反芻到地面上供雛鳥進食,父母會根據幼鳥乞討的程度調整反芻量。被《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列為無危(LC)級。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紅嘴鷗
  • 拉丁學名:Larus ridibundus
  • 別名笑鷗、釣魚郎、黑頭鷗、普通黑頭鷗
  • 外文名:英文 Black-headed Gull, Common Black-headed Gull
    法文 Mouette rieuse
    阿拉伯文 النورس أسود الرأس
  • 動物界
  • 脊索動物門
  • 鳥綱
  • 鴴形目
  • 鷗科
  • 鷗屬
  • :紅嘴鷗
  • 亞門脊椎動物亞門
  • 亞綱今鳥亞綱
  • 亞種:無亞種 
  • 命名者及年代:Linnaeus, 1766
  • 保護級別:無危(LC)IUCN標準 
  • 同義學名:Chroicocephalus ridibundus ssp. ridibundus — Christidis and Boles (2008)
形態特徵,近種區別,棲息環境,生活習性,遷徙,活動,食物,分布範圍,繁殖方式,保護現狀,保護級別,種群現狀,發現情況,

形態特徵

紅嘴鷗夏羽:頭至頸上部咖啡褐色,羽緣微沾黑,眼達影采甩後緣有一星月形白斑。頦中央白色。頸下部、上背、肩、尾上覆羽和尾白色,下背、腰及翅上覆羽淡灰色。翅前緣,後緣和初級飛羽白色。第1枚初級飛羽外側黑色,至近端轉白色,內側灰白色而具灰色羽緣,先端轉黑色。第2-4枚初級飛羽外側白色,內側灰白色,具黑色端斑,其餘飛羽灰色,具白色先端。嘴暗紅色,先端黑色。
冬羽:頭白色,頭頂、後頭沾灰,眼前緣及耳區具灰黑色斑,嘴和腳鮮紅色,嘴先端稍暗。深朱古力褐色的頭罩延伸至頂後,翼前緣白色,翼尖的黑色並不長,翼尖無或微具白色點斑。第一冬鳥尾近尖端處具黑色橫帶,舉射鞏翼後緣黑色,體羽雜褐色斑。與棕頭鷗的區別在體型較小,翼前緣白色明顯,翼尖黑色幾乎無白色點斑。虹膜褐色。眼周有白色羽圈;下背、肩、腰及兩翅的內側覆羽和次級飛羽均為珠灰色,飛羽先端近白;上背、外側大覆羽和初級覆羽均為白色。第1枚初級飛羽白色,內外翈邊緣及先端黑色;第2-5枚飛羽的黑色外緣逐漸減小,內翈漸轉為深灰色,內緣及羽端仍為黑色;第8枚飛羽深灰色,仍具黑色內緣,羽端白色;其餘初級飛羽均為純灰色;體上余羽純白。
腳和趾赤紅色,冬時轉為橙黃色;爪黑色。
大小量度:體重雄性210-374克,雌性205-330克,體長雄性355-430毫米,雌性350-412毫米,嘴峰雄性33-39毫米,雌性32-38毫米,翅雄性295-328毫米,雌性262-310毫米,尾雄性108-129毫米;雌性100-135毫米;跗跖雄性41-46毫米;雌性40-44毫米。

近種區別


紅嘴鷗
體量
體重雄性210-374克,雌性205-330克,體長雄性355-430毫米,雌性350-412毫米
體重♂550-714克,♀450-700克;體長♂419-466毫米,跨疊提♀421-462毫米
體長為39-46厘米左右
特徵
紅嘴鷗體型較小,翼尖黑色幾乎無白色點斑。
(1)紅嘴鷗體型小;棕頭鷗體型大。
(2)成鳥區別:紅嘴鷗虹膜褐色,“眼珠黑色”;棕頭鷗虹膜淡黃,“眼珠透明”駝糊糠去。
(3)成鳥飛行姿態的區別:紅嘴鷗翼尖沒有白斑;棕頭鷗翼尖有大塊白斑。
紅嘴鷗和棕頭鷗亞成鳥的區別:亞成鳥非常相似,容易混淆
紅嘴鷗和棕頭鷗亞成鳥的區別:亞成鳥非常相似,容易混淆。
(1)紅嘴鷗和棕頭鷗亞成鳥站立姿態很難區別。
(2)紅嘴鷗和棕頭鷗亞成鳥飛行姿態區別:紅嘴鷗翼前緣白色呈條狀;棕頭鷗翼尖成黑三角形
(1)遺鷗的白色眼瞼更粗。
(2)遺鷗翼合攏時翼尖具數個白點,飛行時前幾枚初級飛羽黑色,白色翼鏡適中。
(3)非繁殖期很容易區分:遺鷗頭頂及頸背具暗色縱紋。
圖片
紅嘴鷗
紅嘴鷗與棕頭鷗的成鳥區別
紅嘴鷗
遺鷗

棲息環境

棲息於平原和低山丘陵地帶的湖泊、河流、水庫、河口、漁塘、海濱和沿海沼澤地帶。也出現於森林和荒漠與半荒漠中的河流、湖泊等水域。常成小群活動。冬季在越冬的湖面上常集成近百隻的大群。或在水面上空振翅飛翔,或蕩漾於水面。休息時多站在水邊岩石或沙灘上。也飄浮於水面休息。有時也出現於城市公園湖泊。

生活習性

遷徙

2019年11月,由全國鳥類環志中心與昆明鳥類協會專家組成的科考隊近日發現了一條新的紅嘴鷗遷徙路線。沿著這條遷徙路線,在昆明越冬的紅嘴鷗每年春季飛越中俄蒙邊境,最終抵達俄羅斯的維柳伊河河畔進行繁殖。科研人員還通過數據收集分析,發現了一條紅嘴鷗不同以往的遷徙路線:一部分紅嘴鷗不像以往一樣向西或向北飛往貝加爾湖或蒙古國西部,而是向東北方向繼續遷徙,途經中俄蒙邊境,在呼倫湖進行停留後,繼續向北遷徙,最終到達俄羅斯的維柳伊河河畔。背擊
紅嘴鷗在中國主要為冬候鳥,部分為夏候鳥。春季遷到東北繁殖地的時間為3-4月。秋季於9-10月離開繁殖地往南遷徙。
2023年11月,在陝西省漢中市的一江兩岸濕地公園來,迎來一群從遙遠的乘芝兵西伯利亞遷徙來越冬的候鳥——紅嘴鷗。

活動

常3-5成群活動,在海上浮於水面或立於漂浮木或固定物上,或於其它海洋鳥類混群,在魚群上作燕鷗樣盤旋飛行。於陸地時,常停棲於水面或陸地上,以魚蝦、昆蟲為食。在有些城鎮相對溫馴,人們常給它們投食。

食物

主要以小魚、蝦、水生昆蟲、甲殼類、軟體動物等水生無脊椎動物為食,也吃蠅、去恥霉鼠類、蜥蜴等小型陸棲動物和死魚,以及其它小型動物屍體。

分布範圍

分布於阿富汗、阿爾巴尼亞、阿爾及利亞、安提瓜和巴布達、亞美尼亞、奧地利、亞塞拜然、巴林、孟加拉、巴貝多、白俄羅斯、比利時、貝寧、百慕達、博內爾、聖尤斯特歇斯和薩巴、波赫、保加利亞、布吉納法索、高棉、加拿大、維德角、中國、象牙海岸、克羅地亞、庫拉索島、賽普勒斯、捷克共和國、丹麥、吉布地、多米尼加、埃及、厄利垂亞、愛沙尼亞、衣索比亞、法羅群島、芬蘭、法國、法屬蓋亞那、甘比亞、喬治亞、德國、加納、直布羅陀、希臘、格陵蘭島、瓜德羅普島、關島、幾內亞比索、匈牙利、冰島、印度、印尼、伊朗、伊拉克、愛爾蘭、以色列、義大利、日本、約旦、哈薩克斯坦、肯亞、韓國、朝鮮、科威特、吉爾吉斯斯坦、寮國、拉脫維亞、黎巴嫩、利比亞、列支敦斯登、立陶宛、盧森堡、馬其頓、馬來西亞、馬里、馬爾他、馬提尼克島、茅利塔尼亞、墨西哥、密克羅尼西亞、摩爾多瓦、蒙古、黑山、蒙特塞拉特、摩洛哥、緬甸、尼泊爾、荷蘭、尼日、奈及利亞、北馬里亞納群島、挪威、阿曼、巴基斯坦、帛琉、巴勒斯坦、菲律賓、波蘭、葡萄牙、波多黎各、卡達、羅馬尼亞、盧安達、聖基茨和尼維斯、聖露西亞、聖皮埃爾和密克隆、聖文森特和格林納丁斯、沙烏地阿拉伯、塞內加爾、塞爾維亞、新加坡、聖馬丁島(荷屬)、斯洛伐克、斯洛維尼亞、索馬里、南蘇丹、西班牙、斯里蘭卡、蘇丹、蘇利南、斯瓦爾巴群島和揚馬延島、瑞典、瑞士、敘利亞、塔吉克斯坦、坦尚尼亞聯、泰國、特立尼達和多巴哥、突尼西亞、土耳其、土庫曼斯坦、烏干達、烏克蘭、阿聯、英國、喬治亞、烏茲別克斯坦、越南、維京群島、西撒哈拉和葉門。
旅鳥:安哥拉、澳大利亞、巴哈馬、波札那、汶萊達魯薩蘭國、蒲隆地、喀麥隆、查德、剛果(布)、古巴、格瑞那達、幾內亞、賴比瑞亞、馬爾地夫、巴布亞紐幾內亞、塞席爾、獅子山、南非、特克斯和凱科斯群島、辛巴威。
產地不確定:摩納哥。
在中國繁殖於西北部天山西部地區及中國東北部的濕地。在中國東部及北緯32度以南所有湖泊、河流及沿海地帶越冬。
該物種在北美,歐洲和亞洲大部分地區的東北部繁殖,但不包括每個大陸的北部(斯堪的納維亞半島北部和俄羅斯北部)和南亞。北美和歐洲較溫和地區的一些物種數量坐在那裡,其餘物種數量在較大範圍內越冬到南部,包括亞洲和歐洲的大部分南部海岸以及非洲的中部和北部海岸。
紅嘴鷗
紅嘴鷗分布圖

繁殖方式

繁殖於古北界;南遷至印度、東南亞及菲律賓越冬。在中國西北部天山西部地區及中國東北的濕地。大量越冬在中國東部及北緯32°以南所有湖泊、河流及沿海地帶。
繁殖期為4-6月。常成小群在一起營巢。營巢群從幾對、十幾對到近千對集中在一起繁殖。通常營巢於湖泊、水塘、河流等水域岸邊或水中小島上。巢多置於岸邊草叢或蘆葦叢中,也置巢於水中飄浮的蘆葦堆或其它物體上,或者在沼澤中的土丘上和岸邊沙石灘上營巢。巢里淺琬狀,大小直徑為內徑16-20厘米,深2-5厘米。巢主要由枯草構成。每窩產卵通常3枚,偶爾少至2枚和多至4枚,甚至有多至5枚和6枚的。卵的顏色為綠褐色,淡藍橄欖色或灰褐色,被有黑褐色斑。卵的大小為41.5-42.5×29.8-30毫米,平均42×29.9毫米。雌雄輪流孵卵。孵化期20-26天。

保護現狀

保護級別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IUCN)2018年ver3.1——無危(LC)

種群現狀

據估計,全球物種數量約為4,800,000-8,900,000(2015年)只。歐洲物種數量估計為1,340,000-1,990,000對,相當於2,670,000-3,980,000-4,000,000-5,970,000個成熟個體或個體(2015年)。將歐洲物種數量的新數字(2015年)與國際濕地物種數量(2015年)中的其他物種數量估算值相結合,得出的總估算值為4,400,000-8,200,000隻。全國物種數量估計數包括:>約1,000名中國遷徙和>1,000名中國越冬物種數量;台灣約有1,000至10,000名遷徙物種數量,以及>1,000名越冬物種數量;>約1,000名遷徙中的個體和>1,000隻越冬;<在日本大約有10,000隻遷徙和越冬,在日本大約有1,000-10,000隻和大約10,000-1,000,000個繁殖對,>在俄羅斯,有大約1,000隻遷徙和越冬(2009隻)。
趨勢判斷:總體數量趨勢尚不清楚。一些種群的趨勢未知(Wetlands International 2015)。在過去的40年中,該物種在北美經歷了重大的統計顯著增長(在40年中增長了361%,相當於每十年增長46.6%,根據“繁殖鳥類調查”和/或“聖誕節鳥類數量”的數據:2007年)。但是請注意,這些調查所涵蓋的物種不到北美物種總數的50%。在1990年至2013年之間,歐洲數量估計有所下降(EBCC 2015)。

發現情況

2022年11月,寬闊水保護區中心管理站利用新建成的資源監測系統,在金子水庫監測到紅嘴鷗。
2022年12月,紅嘴鷗在無錫市新吳區新安街道的大溪港濕地公園現身。

生活習性

遷徙

2019年11月,由全國鳥類環志中心與昆明鳥類協會專家組成的科考隊近日發現了一條新的紅嘴鷗遷徙路線。沿著這條遷徙路線,在昆明越冬的紅嘴鷗每年春季飛越中俄蒙邊境,最終抵達俄羅斯的維柳伊河河畔進行繁殖。科研人員還通過數據收集分析,發現了一條紅嘴鷗不同以往的遷徙路線:一部分紅嘴鷗不像以往一樣向西或向北飛往貝加爾湖或蒙古國西部,而是向東北方向繼續遷徙,途經中俄蒙邊境,在呼倫湖進行停留後,繼續向北遷徙,最終到達俄羅斯的維柳伊河河畔。
紅嘴鷗在中國主要為冬候鳥,部分為夏候鳥。春季遷到東北繁殖地的時間為3-4月。秋季於9-10月離開繁殖地往南遷徙。
2023年11月,在陝西省漢中市的一江兩岸濕地公園來,迎來一群從遙遠的西伯利亞遷徙來越冬的候鳥——紅嘴鷗。

活動

常3-5成群活動,在海上浮於水面或立於漂浮木或固定物上,或於其它海洋鳥類混群,在魚群上作燕鷗樣盤旋飛行。於陸地時,常停棲於水面或陸地上,以魚蝦、昆蟲為食。在有些城鎮相對溫馴,人們常給它們投食。

食物

主要以小魚、蝦、水生昆蟲、甲殼類、軟體動物等水生無脊椎動物為食,也吃蠅、鼠類、蜥蜴等小型陸棲動物和死魚,以及其它小型動物屍體。

分布範圍

分布於阿富汗、阿爾巴尼亞、阿爾及利亞、安提瓜和巴布達、亞美尼亞、奧地利、亞塞拜然、巴林、孟加拉、巴貝多、白俄羅斯、比利時、貝寧、百慕達、博內爾、聖尤斯特歇斯和薩巴、波赫、保加利亞、布吉納法索、高棉、加拿大、維德角、中國、象牙海岸、克羅地亞、庫拉索島、賽普勒斯、捷克共和國、丹麥、吉布地、多米尼加、埃及、厄利垂亞、愛沙尼亞、衣索比亞、法羅群島、芬蘭、法國、法屬蓋亞那、甘比亞、喬治亞、德國、加納、直布羅陀、希臘、格陵蘭島、瓜德羅普島、關島、幾內亞比索、匈牙利、冰島、印度、印尼、伊朗、伊拉克、愛爾蘭、以色列、義大利、日本、約旦、哈薩克斯坦、肯亞、韓國、朝鮮、科威特、吉爾吉斯斯坦、寮國、拉脫維亞、黎巴嫩、利比亞、列支敦斯登、立陶宛、盧森堡、馬其頓、馬來西亞、馬里、馬爾他、馬提尼克島、茅利塔尼亞、墨西哥、密克羅尼西亞、摩爾多瓦、蒙古、黑山、蒙特塞拉特、摩洛哥、緬甸、尼泊爾、荷蘭、尼日、奈及利亞、北馬里亞納群島、挪威、阿曼、巴基斯坦、帛琉、巴勒斯坦、菲律賓、波蘭、葡萄牙、波多黎各、卡達、羅馬尼亞、盧安達、聖基茨和尼維斯、聖露西亞、聖皮埃爾和密克隆、聖文森特和格林納丁斯、沙烏地阿拉伯、塞內加爾、塞爾維亞、新加坡、聖馬丁島(荷屬)、斯洛伐克、斯洛維尼亞、索馬里、南蘇丹、西班牙、斯里蘭卡、蘇丹、蘇利南、斯瓦爾巴群島和揚馬延島、瑞典、瑞士、敘利亞、塔吉克斯坦、坦尚尼亞聯、泰國、特立尼達和多巴哥、突尼西亞、土耳其、土庫曼斯坦、烏干達、烏克蘭、阿聯、英國、喬治亞、烏茲別克斯坦、越南、維京群島、西撒哈拉和葉門。
旅鳥:安哥拉、澳大利亞、巴哈馬、波札那、汶萊達魯薩蘭國、蒲隆地、喀麥隆、查德、剛果(布)、古巴、格瑞那達、幾內亞、賴比瑞亞、馬爾地夫、巴布亞紐幾內亞、塞席爾、獅子山、南非、特克斯和凱科斯群島、辛巴威。
產地不確定:摩納哥。
在中國繁殖於西北部天山西部地區及中國東北部的濕地。在中國東部及北緯32度以南所有湖泊、河流及沿海地帶越冬。
該物種在北美,歐洲和亞洲大部分地區的東北部繁殖,但不包括每個大陸的北部(斯堪的納維亞半島北部和俄羅斯北部)和南亞。北美和歐洲較溫和地區的一些物種數量坐在那裡,其餘物種數量在較大範圍內越冬到南部,包括亞洲和歐洲的大部分南部海岸以及非洲的中部和北部海岸。
紅嘴鷗(紅嘴海鷗)
紅嘴鷗分布圖

繁殖方式

繁殖於古北界;南遷至印度、東南亞及菲律賓越冬。在中國西北部天山西部地區及中國東北的濕地。大量越冬在中國東部及北緯32°以南所有湖泊、河流及沿海地帶。
繁殖期為4-6月。常成小群在一起營巢。營巢群從幾對、十幾對到近千對集中在一起繁殖。通常營巢於湖泊、水塘、河流等水域岸邊或水中小島上。巢多置於岸邊草叢或蘆葦叢中,也置巢於水中飄浮的蘆葦堆或其它物體上,或者在沼澤中的土丘上和岸邊沙石灘上營巢。巢里淺琬狀,大小直徑為內徑16-20厘米,深2-5厘米。巢主要由枯草構成。每窩產卵通常3枚,偶爾少至2枚和多至4枚,甚至有多至5枚和6枚的。卵的顏色為綠褐色,淡藍橄欖色或灰褐色,被有黑褐色斑。卵的大小為41.5-42.5×29.8-30毫米,平均42×29.9毫米。雌雄輪流孵卵。孵化期20-26天。

保護現狀

保護級別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IUCN)2018年ver3.1——無危(LC)

種群現狀

據估計,全球物種數量約為4,800,000-8,900,000(2015年)只。歐洲物種數量估計為1,340,000-1,990,000對,相當於2,670,000-3,980,000-4,000,000-5,970,000個成熟個體或個體(2015年)。將歐洲物種數量的新數字(2015年)與國際濕地物種數量(2015年)中的其他物種數量估算值相結合,得出的總估算值為4,400,000-8,200,000隻。全國物種數量估計數包括:>約1,000名中國遷徙和>1,000名中國越冬物種數量;台灣約有1,000至10,000名遷徙物種數量,以及>1,000名越冬物種數量;>約1,000名遷徙中的個體和>1,000隻越冬;<在日本大約有10,000隻遷徙和越冬,在日本大約有1,000-10,000隻和大約10,000-1,000,000個繁殖對,>在俄羅斯,有大約1,000隻遷徙和越冬(2009隻)。
趨勢判斷:總體數量趨勢尚不清楚。一些種群的趨勢未知(Wetlands International 2015)。在過去的40年中,該物種在北美經歷了重大的統計顯著增長(在40年中增長了361%,相當於每十年增長46.6%,根據“繁殖鳥類調查”和/或“聖誕節鳥類數量”的數據:2007年)。但是請注意,這些調查所涵蓋的物種不到北美物種總數的50%。在1990年至2013年之間,歐洲數量估計有所下降(EBCC 2015)。

發現情況

2022年11月,寬闊水保護區中心管理站利用新建成的資源監測系統,在金子水庫監測到紅嘴鷗。
2022年12月,紅嘴鷗在無錫市新吳區新安街道的大溪港濕地公園現身。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