約翰·格里爾遜

約翰·格里爾遜

約翰·格里爾遜(John Grierson,1898年-1972年),出生於蘇格蘭丁斯城,紀錄片導演與製片人、 英國電影導演。

他是被稱為“紀錄片之父”弗拉哈迪(Robert Flaherty)的學生,被稱為“紀錄片教父”。弗拉哈迪是美國紀錄電影學派的創始人。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約翰·格里爾遜
  • 外文名:John Grierson
  • 國籍:英國
  • 出生日期:1898年
  • 逝世日期:1973年
  • 職業:電影導演
  • 代表作品:《漂網漁船》、《我們生活在兩個世界》
  • 主要成就:開創了“英國記錄片學派”主張
個人經歷,主要作品,人物評價,

個人經歷

他的父親是一所鄉村學校的校長,中學畢業後他就讀於格拉斯哥大學哲學系,1923年畢業。1924年到1927年他居住在美國,在哥倫比亞大學繼續進修,在此期間他經常給美國周刊投稿,寫一些關於教育問題和公共信息方面的文章。
約翰·格里爾遜首先在英語世界提倡使用“紀錄片”這一詞的,它是源自法文(documentaire)的英文辭彙documentary,這個詞最早出現在他為1926年2月8日出版的紐約《太陽報》撰寫的評論羅伯特·弗拉哈迪的第二部影片《摩阿納》的文章里,他在文中寫道:這部影片“是對一位玻里尼西亞青年的日常生活事件所做的視覺描述,具有文獻資料價值”。
1929年才開始從事電影工作,攝製了《漂網漁船》這部以捕魚為題材的影片。這部具有“交響樂式的”蒙太奇並給英國銀幕帶來一種異國情調的紀錄片,是格里爾遜親自導演的唯一作品。這部影片的成功使一些和格里爾遜一樣出身於著名大學的熱衷於電影的青年,以格里爾遜為核心,組成了一個團體。格里爾遜成了他們的製片人,獲得英國政府幾個部(如郵政部、衛生部和殖民部等等)和若干開明的資本家(如瓦斯公司、航空公司、鐵路公司、海運公司和茶葉進口商等等)的支持。這位藝術倡導人在此後十幾年中一直為很多紀錄片籌集資金。這些紀錄片中儘管有些明顯地是為宣傳的需要而攝製的,但它們卻繼承了在歐洲大陸已經衰落的先鋒派所開創的研究,加以發揚光大。

主要作品

1929年;導演《漂網漁船》。
1932年:與弗拉哈迪合作攝製《工業的英國》
1934年:與E.安斯梯合作攝製《格蘭東號拖船》
1935年:《錫蘭之歌》(巴錫爾·瑞特導演)
1936年:《夜郵》(巴錫爾·瑞特與哈萊·瓦特導演)
1936年:《房屋問題》(安斯梯導演),《顏 色盒》與《虹的舞蹈》(李恩·拉伊繪製的抽象卡通片),《豐富的糧食》(安斯梯導演)
1937年:《我們生活在兩個世界》(卡瓦爾康蒂導演)
1938 年:《北海》(哈萊·瓦特導演)。
三十年代,約翰·格里爾遜組織進行了英國紀錄電影運動,這也是一次有組織的紀錄片攝製運動。格里爾遜於1928年進入英國政府新設定的帝國市場委員會,負責領導該委員會的電影部,其任務是用電影手段來宣傳政府的食品供應政策。格里爾遜於1937年辭職,兩年後,郵政總局電影部由英國情報部接管,改稱皇冠電影部,於1951年解散.格里爾遜在職期間,他領導下的紀錄片製作者形成著名的"格里爾遜學派",電影史上的英國紀錄電影運動即指這一學派在三四十年代的創作活動。
1939-1945年,在加拿大,作為”電影專員”,領導國家電影局的工作,攝製了諾曼、麥克拉倫、約里斯·伊文思、斯 坦萊·傑克遜、悉德尼·紐曼、詹姆士·貝瓦利基、葛拉漢姆·麥金斯、洛拉·波爾東等人導演的影片。1947年: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工作。1947- 1950年:領導英國新聞局的電影處工作。1951年,作為製片人,為”三人小組”的成員。1954年:作為製片人,到黑非洲為”南豪爾製片廠”製作影片。

人物評價

1、 拍攝了標誌作為獨立影片式樣的紀錄片誕生的影片——《漂網漁船》1929年。
2、確立了“紀實”作為紀錄片的美學思想 真實生動、具有技巧、相對與束縛在電影棚具有革命意義。
3、建立了紀錄片的基本運作模式(非娛樂、教育與宣傳)。
4、在政府的扶持下建立了一所記錄電影學校。開創了“英國記錄片學派”主張:藝術是一把錘子而不是一面鏡子。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