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分析心理學

精神分析心理學

精神分析心理學(psychoanalytic psychology)是西方現代心理學思想中的一個主要流派。它產生於19世紀末20世紀初,既是一種精神病症的治療方法,也是在醫療實踐中逐漸形成的一套心理理論。創始人是奧地利精神病學家西格蒙德·弗洛伊德,代表人物有安妮·弗洛伊德和梅蘭妮·克萊因等。到20世紀20年代,這個流派的理論逐漸擴展到社會科學的各個領域,發展成為無所不包的哲學觀,構成了現代西方的一種主要的社會思潮。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精神分析心理學
  • 外文名:psychoanalytic psychology / psychoanalysis
  • 別名:精神分析學派
  • 創始人:西格蒙德·弗洛伊德
  • 產生時間:1895年
  • 代表人物:安妮·弗洛伊德、梅蘭妮·克萊因
歷史背景,社會背景,思想背景,科學背景,發展歷程,理論開端,夢論產生,學派成立,學派分裂,學派現狀,理論體系,研究對象,研究方法,理論觀點,主要貢獻,主要缺陷,

歷史背景

社會背景

精神分析心理學的產生有其特定的社會歷史根源。首先,它是弗洛伊德企圖解決資本主義國家的社會病態現象的產物。19世紀末20世紀初,奧地利帝國特別是維也納在經濟上由資本自由競爭進入壟斷階段,在政治上民族壓迫和階級壓迫互相交織,民族矛盾和階級矛盾日益尖銳。在這種情況下,人們精神沮喪,致使神經官能症精神病的發病率日益增高。
其次,精神分析是弗洛伊德試圖解決猶太人家長制和維多利亞時代性道德壓抑所造成的社會病態現象的產物。雖然資本主義極力宣揚自由、民主、平等、博愛,反對禁慾主義,要求婚姻自由,但是當時的奧地利帝國由於維多利亞時代遺風猶存,在家長式統治的猶太社會裡,宗教氣氛依然非常濃厚,社會禁忌十分嚴格,特別是在男女兩性關係上更是如此,完全否定婦女在性方面的平等權,使女性的性本能受到嚴重壓抑,造成人們精神上的巨大創傷。作為治療神經官能症的一種理論、方法和技術的精神分析,正是適應這些社會需要而產生的。

思想背景

德國的哲學和心理學思想對弗洛伊德的影響非常大。他的精神分析理論直接受到布倫塔諾意動心理學萊布尼茨的微覺學說、赫爾巴特意識閾概念、費希納的無意識思想、叔本華生存意志思想、尼采權力意志思想以及哈特曼的無意識哲學的影響。
弗洛伊德曾聽過布倫塔諾三年哲學課程。布倫塔諾對他的思想主要有兩點影響:一是心理現象的意向性能動性的觀念,以及心理現象的能動力量是只存在於內在世界的一種“內在的客觀性”;二是間接接受了亞里士多德發生學的觀點。萊布尼茨是近代第一個肯定無意識心理現象的人,他把微覺視為未被意識到的無意識,是積極主動活動著的東西。微覺形成一個浮動的冰山,它那不大的山峰為智者觀察自身活動打開了眼界。弗洛伊德重視潛意識的價值就是受此啟發。赫爾巴特認為意識閾不是固定不變的,而是可以互相轉化的。他關於無意識和意識等差的觀念、關於心理活動的衝突、排斥和複合的觀念,對弗洛伊德的思想有明顯的影響。弗洛伊德公開承認費希納的無意識思想對自己有重要影響。叔本華的生存意志思想也與弗洛伊德思想也有多處相似之處。弗洛伊德還極為敬佩尼采,稱尼采的一些猜測和直覺,常常驚人地與精神分析的研究成果相一致。哈特曼的無意識哲學也在以下三個方面對精神分析產生了影響:重視無意識的地位、肯定無意識的可能性以及悲觀主義傾向。

科學背景

19世紀盛行能量守恆和進化論的思想,這些科學思想通過弗洛伊德大學時代的老師、著名生理學家布呂克對他產生了深刻的影響。19世紀中期赫爾姆霍茨提出能量守恆的觀點。這種觀點認為,能量可以從一個物體轉至另一個物體,卻不能被消滅。赫爾姆霍茨還指出,有機體內除了普通的物理和化學力外沒有別的活動,心理能就是腦細胞所提供的物理能。深受這些思想影響,弗洛伊德認為,人體也是一個複雜的能量系統,人從大自然獲得能量,又為某種目的消耗能量,人類的行為就是能量釋放的結果。
另外,弗洛伊德也深受達爾文進化論思想的影響。達爾文認為,人類是經過不斷的進化而形成的,是從動物階段過渡到人的階段,在許多方面與動物是沒有區別的。這種把人生物學化的觀點就構成了弗洛伊德本能論的依據。他也把人的本能和動物的本能等同起來。
最後,當時的醫學,主要是精神病學背景,也對精神分析的產生有極為重要的影響。長期以來,精神疾病的原因和治療一直是個令人困惑的難題。在文藝復興以前,對精神病的認識和治療一直是迷信觀點占統治地位。文藝復興後,由於科學和社會思想的進步,人們逐漸意識到精神錯亂是一種疾病,對精神疾病應予以治療。德國精神病學者格里辛格爾提出把精神病的原因應歸為大腦病變,並於1845年提出了生理病因學的觀點。但是很快心理病因的觀點也開始形成起來。心理病因觀是指在心理或精神方面尋找行為異常的原因。精神分析就是主張心理病因觀點的一些人發展起來的,而維也納醫生麥斯麥可以說是心理病因說的先驅。1843年英國外科醫生布雷德提出以精神催眠代替麥斯麥的“通磁術”,正式確立了催眠術的概念。後來催眠術分為兩個派別,弗洛伊德分別向兩個派別進行了學習。

發展歷程

理論開端

弗洛伊德17歲進入維也納大學醫學院學習醫學,1881年獲得醫學博士學位。1882年,他和約瑟夫·布洛伊爾合作開設了私人診所,專門治療和研究神經症。1885年和1889年,他兩次赴巴黎學習催眠術。1885年,他和布洛伊爾在用催眠術治癒了幾例神經症的基礎上,合著出版了《癔病研究》。此書的出版被認為是精神分析心理學的開端,因為在採用催眠術治療神經症的過程中,實際上已經確立了精神分析的基礎。例如,他們發現,在催眠狀態下讓病人說出厭惡的經歷,會使症狀減輕或者消失,這被稱為談話療法宣洩法;在治療的過程中,患者還可能把對自己親人的感情轉移到醫生的身上,這在後來被稱為移情,等等。不過,兩位合作者在神經症的根源是否與性有關係方面存在很大分歧,因此二人中斷了友誼和合作。

夢論產生

在後來的醫療實踐中,因為催眠術的治療效果不理想以及機理的不明確,弗洛伊德逐漸放棄了催眠術,改而用清醒狀態下的的自由聯想法。由於許多患者會在自由聯想時談到自己的夢境,所以,通過對夢的研究,弗洛伊德在1900年出版了《夢的解析》一書。該書構建了精神分析的理論框架,並對許多知識領域產生了深刻的影響。

學派成立

1908年,在奧地利西部的薩爾茨堡召開了第一次國際精神分析大會,會議決定出版《精神分析年鑑》。同年弗洛伊德組織的“心理學星期三討論會”改為“維也納精神分析學會”。這些都標誌著精神分析學派的正式成立。1909年,他應美國著名心理學家、克拉克大學校長霍爾的邀請,赴美國參加克拉克大學的成立周年紀念活動,並被授予名譽博士學位。這意味著他的理論終於贏得了國際的承認和重視。

學派分裂

在精神分析影響日盛的時候,精神分析學派內部由於學術見解的不同,矛盾日益加深,組織開始出現分裂。1911年,阿德勒宣布退出精神分析學會,隨後創立了個體心理學。1914年,榮格也離開精神分析學會,逐漸形成了分析心理學。但弗洛伊德仍然為捍衛自己的學說作著不懈的努力。到20世紀20年代,精神分析已經不止是一種治療神經症的方法,而且成為一種關於人類動機和人格的理論。

學派現狀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經濟危機席捲所有資本主義國家,精神病發病率大大增高,患者的病因反映了當時社會上的各種複雜因素,其中尤以經濟因素為主。精神分析學者也日益認識到社會對個人的影響,開始研究人與人、人與社會之間的關係,並紛紛修正弗洛伊德的理論觀點。這些對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的發展形成的流派被稱為新精神分析學派,而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則被稱為古典精神分析學派。

理論體系

研究對象

在弗洛伊德理論前期,弗洛伊德認為,人的心理包括意識(conscious)、前意識(preconscious)和潛意識(unconscious)三部分。前意識和潛意識共同構成了人的無意識(non-conscious)。意識是指可覺察到的心理活動,是傳統心理學集中研究的領域。前意識是指人們能夠從無意識中回憶起來的經驗,它處於潛意識和意識之間,擔負著“稽查者”的任務,防止潛意識的本能和欲望隨便進入意識之中。潛意識包括原始的本能衝動以及與本能衝動有關的欲望,特別是性的欲望。弗洛伊德把無意識現象和內容作為精神分析的主要對象。
到了弗洛伊德理論後期,弗洛伊德對以三種意識為核心的人格結構學說做了修訂,提出人格是由本我自我超我三部分組成。本我是指原始的、與生俱來的潛意識的結構部分,其中蘊含著人性中最接近獸性的一些本能性的衝動。它按照快樂原則行事。自我是指意識的結構部分,處於本我和自我之間,監督自我,予以適當滿足。它按照現實原則行事。超我是人格中的最道德的部分,代表良心、自我理想,處於人格的最高層。它按照至善原則行事。精神分析心理學的研究對象相應地發展為研究這三部分的內容和相互關係。

研究方法

弗洛伊德早期接受過嚴格的自然科學的訓練,他追求用科學的方法探求人類的無意識現象。經過長期的醫療實踐,他總結出了三種研究無意識心理的方法,包括自由聯想、夢的分析和對日常生活的分析。
自由聯想
自由聯想(free association)是一種不給予任何思想限制或指引的聯想。精神分析者讓患者在全身心都處於放鬆的情況下,進入一種自由聯想的狀態,即腦子裡出現什麼就說什麼,不給患者的思路提供任何有意識的引導,但是患者必須如實報告自己所想到的一切。精神分析者對患者報告的內容進行分析和解釋,直到雙方都認為找到患者發病的最初原因為止。自由聯想法為構建精神分析理論奠定了基礎。
夢的解析
弗洛伊德認為,夢的本質是潛意識願望的曲折表達,是被壓抑的潛意識欲望偽裝的、象徵性的滿足。他把夢分為“顯夢”(manifest dream)和“隱夢”(latent dream)兩部分。顯夢是指人們真正體驗到的夢。隱夢則指夢的真正含義,即夢象徵性表現的被壓抑的潛意識欲望。對夢進行解析就是從顯夢中破譯出隱夢來。
對日常生活的分析
弗洛伊德認為,潛意識與意識的鬥爭在日常生活中無處不在,有時候可以在日常生活中經常出現的“過失”變現出來,比如口誤、筆誤、誤讀、錯放、遺忘和誤解等。弗洛伊德認為,導致過失產生的心理機制和做夢的心理機制類似,都是被壓抑於意識中的願望經過扭曲掩蓋後的表達。通過對這種過失行為的分析,能夠發覺深層的潛意識的內在動機。

理論觀點

本能理論
在弗洛伊德的體系中,“本能”是指人格的推動性或者動機性的驅動力量,是身體內的刺激的源頭。本能的目的是通過某些行為,如進食、飲水、性行為等,來消除或減少這種刺激。
弗洛伊德把本能分為兩類:生的本能(life instinct)和死的本能(death instinct)。生的本能包括飢餓、渴、性。生的本能是為了個體和種族的存續,因此是維持生命的創造性力量。生的本能通過被稱為“力比多”(libido)的能量形式表現出來。死的本能是一種破壞性的力量,可以指向內部,表現為自虐和自殺等,也可以指向外部,表現為仇恨和攻擊等。
焦慮論
弗洛伊德認為焦慮是本我在感受到威脅時提出的一種警示。他把焦慮劃分為三種類型:客觀性焦慮(objective anxiety)、神經性焦慮(neurotic anxiety)和道德焦慮(moral anxiety)。
客觀性焦慮是指個人在現實世界遇到實際危險時產生的恐懼。神經性焦慮是在擔心因為表達本能欲望而擔心被懲罰時產生的。道德焦慮是在從事或者是思考違背良知的行為時產生的。個體發展出自我防禦機制(ego defense mechanism)來減輕自己的焦慮,如無意識的拒絕或者歪曲現實。具體的自我防禦機制有8種:拒絕、移置、投射、合理化、反應形成、倒退、壓抑和升華。
人格發展理論
精神分析理論認為,個體通過自己或者父母在正常看護自己的過程中刺激個體的性感帶(erogenous zone)可以得到滿足;在不同的發展階段,性感帶有所不同。按照性感帶的階段性不同,個體的成長可以劃分為5個階段:口唇期(oral stage)、肛門期(anal stage)、性器期(phallic stage)、潛伏期(latent stage)和生殖期(genital stage)。
口唇期是從出生到出生的第二年,這個階段對嬰兒口腔的刺激,如吮吸、咬和吞咽等,是性滿足的主要來源。肛門期是從1到3歲,這一階段性敏感區轉到肛門。性器期是從3到5歲,這個階段生殖器成為性敏感區。這一階段的性滿足涉及對異性父母的性幻想以及玩弄和展示生殖器。戀父情結和戀母情結正是在這一階段產生的。前三個階段是人格發展的重要階段,為成人後的人格模式奠定了基礎。潛伏期是5到12歲,這一階段兒童力比多受到壓抑,沒有明顯表現。生殖期是從12歲到20歲,這一階段個體的性器官開始發育成熟,力比多壓抑逐漸解除,生殖器成為主導的性敏感區,其他性敏感區成為輔助的性敏感區。

主要貢獻

開創潛意識心理的研究
在精神分析心理學以前,傳統心理學,除了行為主義外,都以意識為研究對象。雖然歷史上也有學者論述過潛意識問題,但是真正以潛意識為研究對象的心理學體系只有精神分析心理學。也就是說,弗洛伊德打破了理性主義的傳統,肯定了非理性因素在行為中的作用,為潛意識心理學體系的建立開創了新紀元。
開創人格動力學和變態心理學的新領域
傳統心理學往往從外向內探索,而精神分析心理學則從內向外、從深層向表層研究。在弗洛伊德看來,人本生就是一個能量系統、動力系統,它決定著人的心理結構和人格模式。也就是說,本能、欲望是人的心理或者人格發展變化的推動力和起因。由此,弗洛伊德建立了動力心理學。
他開創西方的人格心理學,並稱為一個有影響的學派。人們對異常心理現象的觀察和記載有漫長的歷史,但是系統的探討和科學的解釋卻是自精神分析新心理學而起。他把變態心理學從簡單的描述轉變為精神動力的研究。雖然精神分析理論體系有些不合理之處,但是弗洛伊德為變態心理學的發展開拓了新道路。
促進自我心理學的發展
傳統的精神分析屬於本我心理學的範疇,有些心理學家雖然對自我有獨到的見解但並沒有把自己的理論系統化,唯獨弗洛伊德是自我心理學的奠基者,哈特曼在此基礎上創立了自我心理學體系,艾里克森則是當代自我心理學的最大理論權威,把自我心理學發展成為畢生發展心理學。
奠定現代新的醫學模式
傳統的生物醫學模式忽視了人的社會性和心理功能。弗洛伊德則從異軍突起,提出精神創傷是引起疾病的主要原因,主張用精神分析來發掘病人被壓抑到潛意識內的心理矛盾來治病,開闢了一條重視心理治療的當代醫學新途徑。

主要缺陷

非理性主義傾向
弗洛伊德雖然倡導科學和理性創造人類的生活,但是他的潛意識決定論充分顯露出非理性主義傾向,主要表現在:漠視和貶低顯意識的地位和作用,過分誇大潛意識的意義;貶低人的理智的價值,極力鼓吹泛性論。
唯心主義傾向
弗洛伊德忽視心理活動的客觀內容和社會根源。他有三個著名的假設:把人的東西自然化,把心理的東西生物學化,把社會的東西心理學化。因此,弗洛伊德精神分析最終陷入生物決定論和精神決定論的唯心主義。
方法論上的局限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論來源於他對精神病和神經症患者的治療實踐,因此他得出的是變態心理學規律。但他把它們推論到所有正常人身上,在方法論上犯了以偏概全的錯誤。而且,他忽視個體和群體、個體心理和社會心理、本能與文化的差異,用關於個體、個體心理和本能的精神分析理論來解釋人類社會文化和歷史現象,同樣犯了方法論上的錯誤。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