粗皮姬蛙

粗皮姬蛙

動物名,為姬蛙科,姬蛙屬的兩棲動物。本種分布中國中部,南部和西南部,台灣和香港,緬甸東部,泰國,寮國、高棉、越南和馬來半島和新加坡。在中國大陸,分布於浙江、福建、江西、湖北、湖南、廣東、廣西、海南、四川、雲南、貴州等地。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粗皮姬蛙
  • 拉丁學名:Microhyla butleri
  • 二名法:Pygmy Frog
  • :動物界
  • :脊索動物門
  • :兩棲綱
  • :無尾目
  • :姬蛙科
  • :姬蛙屬
  • 分布區域:中國,緬甸東部,泰國,寮國、高棉、越南和馬來半島和新加坡等
形態特徵,識別特徵,生活習性,種群狀態,國內分布,

形態特徵

體型小,雄蛙體長20~25 mm,雌蛙體長 21~25 mm。頭小,頭長小於頭寬,吻端鈍尖,突出下唇; 鼓膜不顯; 無犁骨齒; 舌後端圓。背麵皮膚粗糙,滿布疣粒,枕部有膚溝或無,眼後至肩前的膚溝與咽後的膚溝相連; 背中線長疣常排成縱行,四肢背面有疣粒,股後圓疣多; 腹面光滑。指間無蹼,第二、三指側有緣膜; 掌突3個; 指、趾端有吸盤,其背面有縱溝; 後肢較長,前伸貼體時脛跗關節達眼部,脛長近於體長之半,左右跟部重疊; 趾間具微蹼。背面顏色變異大,多為灰色、棕色或灰棕色,疣粒為紅色,背部中央有鑲黃邊的黑醬色大斑; 四肢背面有黑棕色橫紋; 咽喉、腹側和四肢腹面肉紅色有棕色細斑點,胸腹部為肉白色,有的有棕色雲斑。雄蛙具單咽下外聲囊; 有雄性線。卵徑1 mm左右,動物極黑褐色,植物極乳白色。第31期蝌蚪全長27 mm,頭體長11 mm,尾長約為頭體長的1.6倍; 尾肌較弱,尾鰭較寬,尾末段變窄,呈細絲狀; 吻寬圓,眼位於頭兩極側,頭體背部扁平,吻部較窄尖,口部位於吻前端,無唇乳突,無唇齒和角質頜; 背面和尾肌草綠色,尾鰭上有紅色或紫紅色小點,尾鰭後段無斑。
粗皮姬蛙粗皮姬蛙

識別特徵

雄蛙體長22mm,雌蛙23mm左右。頭小,頭長小於頭寬,吻端鈍尖,突出下唇;眼間距略大於上眼瞼寬,鼓膜不顯;無犁骨齒;舌後端圓。背麵皮膚粗糙,滿布疣粒,枕部有膚均或無,眼後至肩前的膚溝與咽後的膚均相連;背中線上的疣長,多排列成縱行,四肢背面或多或少有疣粒,股後圓疣多;腹面光滑。指間無蹼,第二、三指側有緣膜;掌突3個;指、趾端有吸盤,其背面有縱溝,腹面無溝;後肢較長,脛跗關節前伸達眼部,脛長近於體長之半,左右跟部重疊;趾間具微蹼。
粗皮姬蛙粗皮姬蛙

生活習性

一般生活於稻田、水溝邊、草叢中以及山中有水地帶。其生存的海拔為1300米。該物種的模式產地在馬來西亞。該蛙生活于海拔100~1 300 m的山區。成蛙常棲息于山坡水田、水坑邊土隙或草叢中。繁殖季節在5~6月,雄蛙發出 “歪!歪!歪!” 的鳴叫聲,雌蛙產卵931粒左右。30小時左右孵出小蝌蚪; 48天左右蝌蚪變成幼蛙。7月下旬曾見到即將伸出前肢的蝌蚪。

種群狀態

該蛙分布區甚寬,其種群數量很多。受脅等級:無危LC。

國內分布

浙江, 福建, 江西, 湖北, 湖南, 廣東, 廣西, 海南, 四川, 雲南, 貴州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