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憐

米憐

米憐(William Milne, 1785-1822),英國基督教新教傳教士。生於阿伯丁郡。1812年,受牧師職。1813年,由倫敦會派遣來澳門與馬禮遜一起活動。當時受天主教勢力的排擠和英屬東印度公司的反對,轉到廣州;數月後到馬來西亞,定居馬六甲直至死。在馬六甲創立英華學院(該校後遷香港),開辦中文月刊《察世俗每月統紀傳》和英文刊物《印度支那拾錦》。曾將《舊約聖經·申命記》《舊約聖經·約伯記》譯成漢文。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米憐
  • 外文名:William Milne
  • 國籍:蘇格蘭
  • 出生地:蘇格蘭阿伯丁郡
  • 出生日期1785年
  • 逝世日期1822年
  • 職業:牧師
  • 信仰:基督新教
  • 主要成就:在馬六甲創立英華學院
    開辦中文月刊《察世俗每月統紀傳》和英文刊物《印度支那拾錦》
  • 代表作品:將《舊約聖經·申命記》《舊約聖經·約伯記》譯成漢文
生平簡介,入華經歷,主要成就,個人作品,漢語著作,英文著作,

生平簡介

米憐,1785年出生在蘇格蘭阿伯丁郡( Aberdeenshire)肯尼斯蒙特教區(the parish of Kenneth mone)。他的父親在他6歲時去世:而母親所給予他的教育跟其他處於同樣生活境地的孩子們的教育一樣。很小的時候他就到農田裡幹活,後來隨同一教區的R先生(Mr.R.)學徒,學習木匠手藝,並在該職業上充分展示了靈巧的雙手和虔誠的性格。童年時期,他由於褻瀆的言行而顯得與眾不同;儘管在少年時期他偶爾也會給人留下莊重的印象,但是直到16歲時他才完全體會到基督耶穌的真愛及價值。
米憐於1804年在蘇格蘭成為亨特利基督教公理教會(the Congregational Church at Huntly)的成員,大約在1809年,他申請加入倫敦傳道會,經過阿伯丁牧師委員會的討論研究後,他被派往戈斯波特,並在牧師伯格博士(Rev. Dr.Bogue)的指導下順利通過常規課程的學習。
1812年7月,他被按立為牧師,從事向異教徒傳授基督教的工作。不久之後,他與阿伯丁的查爾斯·考伊先生(Charles Cowie,Esqr.)的女兒雷切爾(Rachel)結婚。大約在被授予神職的一個月後,他們便在朴茨茅斯登船出發,經過旅途中的一些耽擱後於1813年7月4日到達澳門。但是,米憐在當地僅停留三天就遭到當地官方的驅逐,只好前往廣州,並在那裡專心學習語言。六個月後,在馬禮遜先生的提議下,他離開廣州前往爪哇拜訪群島上的華人居住區,並傳送書籍和勸世小冊子;此後,他又於9月5日返回廣州,並且在那裡度過了1814年的冬季。
1815年春,他開始在馬六甲創辦傳教機構,並親自負責學校、講道、籌備和發行傳道刊物。1816年1月,他到馬來西亞的檳榔嶼,並在那裡創辦了一家印刷所。米憐生命中的最後三四年都專心地投入到英華書院院長的職務上。1817年8月9日,他離開馬六甲,於9月3日抵達中國,1818年初返回馬六甲,並於2月17日抵達。死神奪走了他的兩個愛子,而他的妻子又於1819年3月撒手人寰。1820年11月26日,格拉斯哥大學授予他榮譽神學博士學位。米憐於1822年6月2日去世,留下三個兒子和一個女兒。

入華經歷

無法棲身華境
米憐夫婦於1813年7月4日抵澳門,成為第二位來華宣教士。馬禮遜夫婦帶著興奮心情迎之。在華孤軍作戰多年的馬禮遜在當日的日記中說:七年來渴求有同工的願望,終於此日得以實現。
可惜,當時的澳門葡國政府不許米憐居留,故米憐在澳門逗留16天后,便要乘船往廣州,秘密學中文四個月。馬禮遜鼓勵米憐要把中文學好,以便日後能一起翻譯舊約聖經為中文。但中文對米憐來說並不易學,他說:「一個人想學好中文,必須具有銅的軀體、鐵的肺腑、橡樹的頭、彈簧的手、麻鷹的眼、使徒的心、天使一樣的記憶和馬土撒拉的壽數!」留在澳門馬家的米憐夫人,於1813年10月14日誕下一女(Rachel Amelia)。
由於米憐不像馬禮遜可以傳譯員身份在廣州立足,天主教背景的葡國政府又不歡迎新教傳教士留在澳門,馬禮遜便派米憐到馬來半島一帶觀察,以便尋覓適合地點設宣教站。七個月後,米憐返廣州向馬禮遜匯報,二人商討後,均認為馬六甲是設立宣教基地的理想地點。
借文宣衝破障礙
1815年4月,米憐攜眷前往馬六甲,並聘得馬禮遜推薦的刻板匠梁發同行。在這次往馬六甲航程中,米憐夫人誕下雙胞胎男嬰。為解決清廷政府嚴禁傳教及禁印中文福音刊物的法令,米憐便在馬六甲開設印刷所,在梁發幫助之下印刷大量中文聖經、布道書及福音單張,更出版中國第一份中文雜誌《察世俗每月統紀傳》月刊,也同時出版英文刊物。米憐說:「當一個人不能親身向人傳講福音時,他的責任就是分派最方便的代表(福音書刊)出去。誰能說這些平安使者不會先把主的道路鋪直,不會先把一個民族為主預備好?」梁發因工作關係常有機會看聖經及米憐寫的福音書,在受感動之下決志信主,更於1816年11月3日接受米憐的施洗。
察世俗每月統計傳察世俗每月統計傳
馬禮遜與米憐一起籌辦的馬六甲英華書院(Anglo Chinese College)於1818年委任米憐為首任校長。1819年,米憐妻子於1月再誕下一男嬰,惟產後未幾,來華僅六年的米夫人染上熱病及痢疾,於3月20日病逝,年35歲。遺下四名年幼子女。米憐悲痛萬分,此間的日記常淚跡斑斑。米憐本人亦體弱多病,現要兼負母職,照顧幼兒稚女,可見其艱難。 喪偶後的米憐仍忠心事主,埋頭處理英華書院於1820年開課後之校務。此學院不僅為來華傳教士提供學中文的機會,也為當地華僑子弟開創高等中西教育的機會。創校之初,學生僅七名。其後梁發、屈亞昂馬儒翰何進善(即何福堂,中國基督教史上第二位牧師)、袁德輝林則徐總督之首席英文秘書)等,均是該校最早期的校友。此外,米憐也協助馬禮遜翻譯舊約聖經中的約伯記等13卷舊約歷史書。因各方面有出色的成就,榮獲格拉斯哥大學(University of Glasgow)頒贈榮譽神學博士學位,當時有私人大機構欲以高薪聘請他過去幫忙,惟他清楚自己來華的目的乃為福音緣故,故婉拒邀請,專心留守在馬六甲的崗位。後因積勞成疾,於1822年6月2日在崗位上逝世,死時才37歲。
後繼有人
「上帝埋葬了他的工人,但他的工作仍繼續。」米憐被上帝埋葬了,但他向中國人傳福音的熱心,深深感染著他的屬靈兒子梁發。梁發後來不但成為馬禮遜在華傳道的好助手,也成為不同宗派來華宣教士的福音夥伴,成為當代中國人得聞福音的好器皿。而米憐其中一個兒子美魏茶(William Charles Milne)(1815年在往馬六甲航程中出生的雙胞胎之一),長大後步其父後塵,於1839年加入倫敦傳道會來華宣教,至1856年才自倫敦傳道會引退。

主要成就

他是位出色的宣稱家,主張文章要通俗簡短,1813年倫敦布傳教士米憐來華協助馬禮遜傳教工作。米憐帶上刻字工人梁發來到馬六甲,開始印刷所的建立和宗教宣傳,第一份中文近代報刊開始出現。任第一份中文近代報刊《察世俗每月統計傳》主編。
在馬六甲創立英華學院(該校後遷香港),開辦英文刊物《印度支那拾錦》。曾將《舊約聖經·申命記》《舊約聖經·約伯記》譯成漢文。

個人作品

以下著作出自米憐( William Milne)的筆下:

漢語著作

1.《告別演說》(A Farewell Address),共3頁,巴達維亞(Batavia),1814年版。這是米憐博士臨別時致巴達維亞的華人居民的一封辭別信,簡單地說明傳送給他們的書中的主要教義。在菲利普(Philip)的《神學博士威廉·米憐牧師的生平及評價》(Life and Opinions of the Rev. William Milne,D.D.)一書中第150—152頁登有此文的譯文。
2.《求世者言行真史記》(Life of Christ),共71頁,廣州,1814年版。該篇論文的序言提及創世、神的旨意、罪孽和人類的苦難。此書分為20個部分:①福音書之前的教規;②基督的先行者;③基督的降生;④希律王及伯利恆的兒童;⑤基督在耶路撒冷的神殿;⑥受洗;⑦誘惑;⑧感召信徒;⑨對信徒的告誡;⑩教義;⑩教理③;⑩教導的方式;⑩聖跡;⑩生命的神聖;⑩聖餐制度;⑩耶穌被出賣;⑩耶穌被定罪和受難;⑩耶穌復活;⑩耶穌升天;⑩眾使徒向各民族傳道。在本書和在以後所有的出版物中一樣,米憐沒有用自己的名字,而是署名為“博愛者”。
3.《進小門走窄路解論》(Tract on the Strait Gate),共10頁,馬六甲,1816年版。這篇作品介紹了上帝的道德特徵;人類的罪孽及救贖;“小門”及“窄路”措詞的解釋;在寬闊大道上行走之人的品質;毀滅不意味滅絕,但卻是永遠的苦難;力勸悔悟;永生不同於靈魂轉世;墮落使人難盡職責;在上帝看來,無論是今生還是來世,惟一划分人的標準就是善與惡,等等。該篇作品於1832年在馬六甲被重新出版,共9頁。該篇作為一套叢書的第4本書於1843年在新加坡修訂再版,共8頁;1854年,在廈門被再次修訂出版;1856年,在上海再版,共6頁。在這最後一版中省略了開篇緒論,卻在末尾加入了一篇讚美詩。
4.《崇真實棄假謊略說》(Tracl on the Sin of Lying,and the importance of Truth),共5頁,馬六甲,1816年版。該篇作品基於《以弗所書》的第4章第25節,並且談到中國人中常見的各種不同謊言——說謊的罪惡和危險:說謊對社會和個人的危害;說謊的人不能進入天堂,等等。
5.《幼學淺解問答》(A Calechism for Youth),共37頁,馬六甲.1817年版。該作品的序言提到青少年教育的重要性:對他們的教育要遠比只盡相關義務有必要。這部問答集共有165個問題,分別關於:人與獸之區別;上帝製造有靈魂的人的計畫;上帝的屬性;上帝與人類之間的親切關係:上帝的誡命;我們對上帝的義務;對不同社會階層的人的義務;罪孽;罪孽的種類、根源和缺陷;《福音書》;基督的道成肉身、生、死、復活及代人祈禱:懺悔信仰:聖靈拯救心靈;寬恕罪孽;拯救的方法;上帝聖言洗禮聖餐;死後的靈魂;天堂;地獄;不被崇拜的聖人和天使;邪惡的靈魂;復活;大審判和之後的事;地球將毀滅於大火。該書以兒童早、晚祈禱文結尾。這部作品1832年在馬六甲再版:1845年經修訂後在上海再版,並增加一份含有14篇祈禱文(其中兩篇是原來的)和18篇讚美詩的附錄。大部分讚美詩是從麥都思第29號著作中選出的。全書頁碼連貫、直到最後;但是頁頭書名則因附錄的兩部分不同而改動。共52頁。帶有附錄的最後一版於1846年在寧波重新印刷,共38頁。這一版又於1848年在上海再版,共26頁,省略了最後兩篇禱告文和讚美詩。由美魏茶牧師對原著進行徹底修訂的版本,於1851年以《真道入門》為題在上海出版,共16頁。該版本於1851年在香港再版,共18頁:1854年在廈門再版。
6.《祈禱真法註解》(Exposition of the Lord's Prayer),共41頁,馬六甲,1818年版。這部作品包含一篇序言和十篇論文。①序言;上帝的存在;人類的責任;基督救世。②祈禱的正確目的;與之相應的言行;祈禱的種類。③上帝名字的闡釋;如何視為神聖。④上帝之國的性質和律法;教會;如何擴展教會;對異議的回答。⑤上帝的意志、願望等等。⑥我們應怎樣為現世的福祉祈禱。⑦罪孽;祈禱寬恕;彼此諒解。⑧誘惑;誘惑的方式;撒旦的本性及其行為;解開疑惑。⑨從邪惡中拯救出來;天生及道德的罪惡;邪惡;我們不可能從異教徒的神那裡得到拯救。⑩我們如何讚美上帝;上帝的威嚴;上帝的力量,以及對世界的統治;上帝不能與神靈混淆:最後的告誡。這本小冊子成為麥都思的布道文集中第67—74篇的基礎(參見麥都思第34號作品)。
7.《諸國異神論》(Tract on Idolalry),共7頁,馬六甲,1818年版。這篇作品談到上帝既是造物者,又是守護者,實為一體:遍及中國的各樣偶像崇拜;它的愚蠢及罪孽:靠偶像崇拜為生之人的各種階層;喚起他們的理智和覺悟。該篇作品於1832年在馬六甲再版,共7頁。
8.《生意公平聚益法》(On Justice Between Man c_md Man),共10頁,馬六甲,1818年版。這部小冊子基於《申命記》第25章的第3節,談到人們的數種職業:遍及中國社會各階層的多種不公平行為;重量及度量;受損商品;過分的討價還價;不遵守契約;劣質的鑄幣;這種罪孽的惡果。該篇作品於1832年在馬六甲再版,共10頁;又於1847年在寧波再版,共8頁:
9.《聖書節注十二訓》(Twelve Short Sermon.s),共12頁,馬六甲,1818年版。這十二訓分別是:上帝統一性的簡單解釋;對上帝的崇拜;人類的墮落;上帝賜福的顯現;信仰及拯救;慈善行為;相關職責;死亡;死亡的正、惡之分;死而復生;審判永生
10.《賭博明論略講》(The Evils of Gambling),共13頁,馬六甲,1819年版。這本小冊子談論的是有關人類地位與追求的多樣性,特別談到在華人中廣泛存在的幾種賭博方式;賭博成性的原因:收益;指出此種行為對個人、家庭、社會等的致命後果。該篇作品於1832年在馬六甲再版,共13頁;1840年在新加坡再版,共13頁;1847年在寧波再版,共11頁。該本小冊子與前面的第7號、第3號作品,以及1832年在馬六甲出版的第8號作品合在一起,以《勸世文》(Admonitions for the Age)為標題在馬六甲出版。
11.《張遠兩友相論》(Dialogues between Chang and YLLen),共20頁,馬六甲,1819年版。“張”是一位上帝的崇拜者,而“遠”則是他的異教徒鄰居。他們在路上邂逅並交談起來,隨後便經常於晚上在梧桐樹下見面。下面有12組對話:①“遠”提出的關於基督徒準則及品質的問題;上帝的存在。②福音派信徒的懺悔。③基督的品格,以及對他的信仰。④善良的人們在天國尋求最大的幸福;受尊敬靈魂的毀滅。⑤“張”講述他初次接觸《新約》的情形。⑥“遠”退休後,因自己一直忽視上帝而深陷恐懼:拜訪“張”時發現他和家人在禱告;死而復生。⑦復活後肉體的狀態和性質;懷疑和反對。⑧“遠”在晚間拜訪“張”,在他的書房裡找到他,引起一場有關祈禱的目的及種類的討論;尊敬死亡等。⑨即將來臨的最後審判;梧桐樹下的子夜祈禱。⑩“遠”對“張”在前夜禱告的異議,因為他懺悔自己是個有罪之人。⑩“遠”深受永生及罪孽思想的影響,並在花園中為自己痛苦的處境而徹夜悲傷。⑩“張”向他解釋基督耶穌的救世方式;天國之樂及地獄之苦。交談就此戛然而止;很明顯,米憐博士的計畫是繼續討論下去並且得出更明確的結論。這部作品於1831年在馬六甲再版,共42頁。又於1836年在新加坡再版,共42頁。修訂版於1844年在香港刻印出版,共41頁。這些印版被送往倫敦,製成鉛版印刷。同一版本於1847年在上海印刷。原始版本於1847年在寧波再版,共35頁。稍加修改的版本由J.L.淑牧師於1849年在上海出版,共35頁。美魏茶的修訂本於1851年以《長遠兩友相論》為題在上海出版,共24頁。同一版本於1851年在香港再版,共27頁。另一修訂本於1851年以《二友相論》為題在寧波出版,共30頁。一改進版以《甲乙二友論述》為題於1858年在上海出版,共22頁。在該版本中,敘述由原來的12章被壓縮成10章,最後一章由艾約瑟牧師補充,詳細講述了“遠”(在此被稱作“乙”)的徹底悔悟,接受洗禮並獲準加入教會。最後這一版本於1861年在上海再版。
12.《古今聖史記集》(Sacred History),共71頁,馬六甲,1819年版。這部作品印刷時只完成了第1卷和第2卷的部分內容,米憐博士建議繼續往下寫到《新約》結束的時代,然後再往下寫直到當代。第1卷包含以下20個部分:①天地萬物並不永恆,也不是偶然之作。②創世的順序。③伊甸園中的兩位人類始祖。④人類的墮落。⑤墮落的後果。⑥救世主的承諾。⑦祭祀制度。⑦該隱亞伯。⑨太古時代的祖先。⑩大洪水。⑩在各個國家仍可見到大洪水留下的痕跡。⑥諾亞的三個兒子。⑩巴別塔;語言的混淆,以及偶像崇拜的根源。⑩亞伯拉罕的呼喚。⑩亞伯拉罕的迦南之旅。⑩他去往埃及。⑥亞伯拉罕與羅德。⑩麥基洗德。⑩薩拉、夏甲和以實瑪利。⑩罪惡之城所多瑪與蛾摩拉的毀滅。
13.《受災學義論說》(Duty of Men流Times of Public Ccdarrtity),共13頁,馬六甲,1819年版。這部小冊子基於《以賽亞書》第26章第9節。這是為在馬六甲有影響力的華人所寫的,其時他們中間疾病流行,內容渉及:當別災難所重延的圍、人們對於這種流行病來源的錯誤觀念、我們應從上帝審判中獲取的教訓、 異教徒用以拒絕關注他們靈魂的錯誤藉口, 最後是對各階層人的勸誡。
14. 《三寶仁會論》(Three benevolent Societies),32頁;馬六甲;1821年。倫敦會、 聖書會和聖經公會根據成立之初的規定各自分工,該書導言部分渉及基督福音的性質、它的傳播、傳入歐洲各國、在這之別那些國家的情況、西方眾多慈書團體簡介。(1)倫敦傳道會,內容有: 差會章程的翻譯和注釋、差會經費來源、其在異教徒中肩負的任務、為達到目標所釆用的方法、己排除的多種懷疑和反對、其他同樣類型差會的介紹,(2)倫敦聖教書會,內容有:該書會綱要的翻譯和說明、書會肩負的任務、其所出版作品的本質和特性、其代理和流通的渠道等,(3)大英聖書公會,內容有:公會的綱要及其說明、其大量且日益增多的任務、其贊助商、每年的收入和支出、所發行的書和譯作等,書中還間接涉及一些附屬的傳教會、聖書會和聖經公會,最後提出: 儘管這三個機構的運作計畫各不相同, 但目標是一致的,都是為了真正的慈書而建,世人也因此狀益良多,這些機構的章程在施行過程中有一定的自由, 少數暫時的或僅關於地方的條文被省去;在某些情況下,西個章程合二為一,但存其大意。
15. 《全地萬國紀略》(Sketch of the World),30頁;馬六甲;1822年,該書根據西方觀念對全球地理作了簡要勾畫,將世界分為四塊大陸,概括地介紹了各部分的幅員、人口、重要城市、政府以及語言。
16. 《鄉訓五十二則》 (Twelve Village Sermons) , 70頁;馬六甲; 1824年。
此書內容如下: (1)真正的幸福;(2)基督是唯一的救世主;(3)為了異教徒輕視福音;(4)迷途的羔羊回到偉大的牧羊人基督身邊;(5)充實的一天;(6)新年講話;(7)悔罪的罪人尋求寬恕;(8)哪些人被排除在上帝之國之外;(9)禱告;(10)不幸的好人;(11)正直之人的幸福死亡; (12)夜喊。
儘管書中只有十二篇布道詞,它的中文譯名卻是《鄉訓五十二則》,說明米憐博士打算用一年時間每個星期發表一篇,但這個工作沒有能夠完成。
這部冊子曾在新加坡重版,62頁;1845年在寧波又一次重版,52頁;該書修訂本在香港刻版後運至倫敦製成鉛版並印刷,63頁,1845年此版在寧波出版,52頁;1850年,美魏茶牧師對原版進行了全面的修訂後,以《福音廣訓》為名在上海出版,30頁;後經麥都思牧師再一次修訂,1854年出版於上海,49頁,麥都思還將其譯成官話本(參見下文麥都思作品第43至54號)。
17. 《上帝聖教公會門》(The Gate of God' s Church),30頁;馬六甲。該書由一篇序言、 20個為即將入教者準備的同題以及受洗前後的精神操練組成.
18. 《靈魂篇大全》 (Treatise on the Soul), 183頁;馬六甲; 1824年,,全書分為八章,分別為: (1)靈魂的性質;(2)靈魂不朽;(3)靈魂的價值;(4)靈魂的保存;(5)靈魂受到的傷害;(6)靈魂受傷後的結果;(7)由靈魂法則衍生出的指不;(8)源於靈魂法則的進責和勸誡。
19. 《聖書節解》(Commentary on Ephesians),104頁;馬六甲;1825年。從書口題名來看,米憐博士僅是將其作為《新約》注文的一部分有長達十頁的導言。
20. 《神天聖書》 (The Holy Bible),馬六甲; 1824年。該書由馬禮遜博士和米憐博士合作翻譯完成,米憐博士翻譯的部分有: 《申命記》、《約書亞書》、《士師記》、《撒母耳記》(上、下)、《列王紀》(上、下)、《歷代記》(上、下)、《以斯拉記》、《尼希米記》、《以斯中占記》以及《約伯記》。
21. 《察世俗每月統記傳》 (Chinese Monthly Magazine),7卷; 524頁;馬六甲; 1815-1821年。這份刊物由米憐主編, 除了最後幾期上有馬禮遜博士、中國信徒梁發以及麥都思牧師的文章外, 其餘幾乎全部出自米憐的手筆, 內容大致包括:了解真神的重要性、基督原理概說、無形上帝的力量、對於基督的信仰、偶像崇拜、上帝從對世人的眷顧和救贖中顯現他的仁慈、上帝的唯一性、三位一體說、1815年年終論、《聖經》關於“人類是上帝傑作”的經文釋義、關於《約翰福音》第四章第24 節中神為純靈之道的論述、摩西律法的詛咒、歐洲天文學原理覽要、太陽是太陽系的中心、行星、衛星、地球是一種行星、地球是球形的、繞地軸轉一圈為一天、繞太陽一周為一年、在1817空新年論、關於“人得自新之解”的布道演說、萬人有罪論、月見和月相、彗星、恆星、世人以罪而弱論、神主無所不知無所不在論、論常生之糧、保羅對於博愛的描述、勸人敬神、論神主之愛遣、世人、悔罪論、我們在世間樸素而度誠的對話、日食、死亡即為狀得、月食、釋疑篇、論不可泥古、《羅馬書》第一章第32節釋文、誠大道者宣訓家部、論古時行香奉祭等禮、回應異教徒的反對之聲、論死亡、天球儀以及93個星座拉丁名字的說明、紙包不住火、英國土產所缺、默想聖書、上帝神天作主之理、西友相論、聖人在獅穴中保全、汽船,該刊進大量的短篇,包括一些即時信息、逸聞、新聞、宗教情報等,前述第3、4、8、11、12、13以及15號作品最初都是發表在這份雜誌上的。

英文著作

22.The Sacred Edict(漢譯《聖諭廣訓》),此書由康熙上諭十六條、 其子雍正的衍義文字以及一位官員對全文的釋義組成,共299 頁;倫敦;1817年。
23.A Retrospect of the first ten years of the Protestant Mission to China(《基督教新教在華最初十年之回顧》),(在華新教宣教會現名“恆河外傳教會”,包括馬來半島在內, )另有對中國文學、歷史和神話的各種評介,XIII十376頁;馬六甲; 1820 年。
24.The Indo-Chinese Gleaner(《印支捜聞》),內容包括印度支那各國的文學、歷史、哲學和神學等,主要選用當地文字;另有關於基督教的雜錄和一般的新聞解,馬六甲; 1817-1822,這份雜誌是季刊,大部分內容由米憐撰與撰寫。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