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岔街道(簡陽市三岔鎮)

三岔街道

簡陽市三岔鎮一般指本詞條

三岔街道,隸屬四川省成都市簡陽市,地處龍泉山脈東面,簡陽市區西部,東鄰福田街道,西與新民鄉隔水相望,南與董家埂鎮接壤,北接玉成鄉。街道辦事處駐距簡陽城區32千米。總面積37.22平方千米。截至2019年末,戶籍人口41048人。

1949年,屬簡陽第二區。1985年3月,鄉改鎮。2019年12月,撤銷三岔鎮,設立三岔街道。截至2020年6月,三岔街道轄3個社區、9個行政村,街道辦事處駐三岔街6號。

截至2019年末,三岔街道有工業企業18個,其中規模以上1個,有營業面積超過50平方米以上的綜合商店或超市27個。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三岔街道
  • 別名:三岔壩
  • 行政區劃代碼:51018511200
  • 行政區類別:鎮
  • 所屬地區:四川省成都市簡陽市
  • 地理位置:簡陽市區西部
  • 面積:37.22 km
  • 下轄地區:3個社區、9個行政村
  • 政府駐地:三岔街6號
  • 電話區號:028
  • 郵政編碼:641418
  • 氣候條件亞熱帶季風氣候
  • 人口數量:41048 人(2019年末戶籍人口)
  • 著名景點:三岔湖
  • 車牌代碼:川A
歷史沿革,行政區劃,地理環境,位置境域,地形地貌,氣候,水文,自然災害,自然資源,人口,經濟,綜述,第一產業,第二產業,第三產業,社會事業,教育事業,文化事業,醫療衛生,體育事業,社會保障,郵政電信,基礎設施,交通運輸,歷史文化,榮譽表彰,

歷史沿革

1949年,屬簡陽第二區。
1958年,由11個高級社合併為建國公社,駐三岔壩。
1966年,區公所遷駐三岔壩。1976年,遷駐太醫溝,區社同駐。
1984年,公社改鄉。
1985年3月,鄉改鎮。
2017年4月1日,三岔鎮由四川省簡陽市劃歸成都高新區託管。
2019年12月,撤銷三岔鎮,設立三岔街道,以原三岔鎮所屬行政區域為三岔街道的行政區域。

行政區劃

2011年末,三岔街道轄堅石、四耳、汪家、八角、板橋、高廠、清廟、花廠、清水、石河堰、毛家祠、國寧、國興、好桅、石莊、光榮、萬福17個行政村,三岔街、長興街2個社區。
截至2020年6月,三岔街道轄3個社區、9個行政村,街道辦事處駐三岔街6號。
三岔街道區劃詳情
三岔街社區
長興街社區
國寧花園社區
汪家村
國興村
清廟村
石河堰村
清水堰村
板橋村
光榮村
石莊村
萬福村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三岔街道地處龍泉山脈東面,簡陽市區西部,東鄰福田街道,西與新民鄉隔水相望,南與董家埂鎮接壤,北接玉成鄉。街道辦事處駐距簡陽城區32千米。轄區東西最大距離8765米,南北最大距離9235米,總面積37.22平方千米。
三岔街道

地形地貌

三岔街道地勢西高東低。境內最高點位於石河堰村撬雞坳山,海拔487.2米,最低點位於清廟村夏家溝,海拔424米。

氣候

三岔街道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其特點是四季分明,熱量豐富,氣候溫和雨量充沛。無霜期長,霜雪少。多年平均氣溫18℃。無霜期年平均309天。年平均日照時數1200小時。年平均降水量882.9毫米。

水文

三岔街道境內有3條河一絳溪河境內河道長約2千米、板橋河境內河道長約0.8千米、磉磴河境內河道長約2千米。

自然災害

三岔街道主要自然災害主要為乾旱和洪澇。三岔鎮屬四川盆地內冬乾春旱中心地帶和川東伏旱區與川西夏旱區過渡地帶。夏旱伏旱頻率高,有“十年九旱”之說。據資料顯示春旱頻率50%,夏旱為72%,洪澇年平均為0.9次。

自然資源

三岔街道境內礦藏資源主要為石灰岩,即燒灰石,最多的一處可開採出石灰岩千佘噸。地表水可供水量為567萬立方米,地表涵水量336.4萬立方米。
2011年,三岔街道有耕地面積14773畝,其中水田7373畝,旱地7400畝。

人口

2011年末,三岔街道轄區總人口37927人,其中城鎮常住人口10904人,城鎮化率28.7%。總人口中,男性20103人,占53%;女性17824人,占47%。總人口中,以漢族為主;有羌、滿、彝、傣、土家、瑤、苗、壯、傈僳、回、蒙古、佤、哈尼、藏、納西、白16個少數民族。2011年三岔街道,人口出生率8.33‰,人口死亡率5.54‰,人口自然增長率2.79‰。人口密度為每平方千米612人。
2017年末,三岔街道常住人口34342人。
截至2019年末,戶籍人口41048人。

經濟

綜述

2011年,三岔街道轄財政總收入0.48億元,比上年增長71.4%。其中地方財政收入0.14億元,比上年增長250%。從各主要稅種看,完成營業稅354.12萬元,增值稅17.98萬元,企業所得稅849.06萬元。人均財政收入1280元,比上年增長68.6%。
截至2019年末,三岔街道有工業企業18個,其中規模以上1個,有營業面積超過50平方米以上的綜合商店或超市27個。

第一產業

三岔街道轄以種植玉米、水稻、小麥、油菜、紅薯為主。2011年,農業總產值1.6億元,農業增加值占全街道地區生產總值的26.9%。
三岔街道轄糧食作物以玉米、水稻、小麥為主。2011年,生產糧食9092噸,其中水稻3540噸,小麥2145噸,玉米2014噸,豌豆275噸,胡豆257噸。主要經濟作物為油菜、蔬菜、花生、水果。2011年,蔬菜種植面積2586畝,產量2730噸;油菜種植面積5853畝,產量938噸;花生種植面積2559畝,產量570噸。
三岔街道轄畜牧業以飼養生豬、羊、家禽為主。2011年,生豬飼養量49730頭,年末存欄17363頭;羊飼養量33101隻,年末存欄8054隻;家禽年飼養量61.2萬羽。

第二產業

2011年,三岔街道有工業企業23家,職工1365人;工業總產值10140萬元,實現工業增加值7800萬元,比上年增長30%,占全街道地區生產總值的29.4%。

第三產業

  • 商業
2011年末,三岔街道有商業網點840個,職工1680人。2011年,社會商品銷售總額1.3億元,比上年增長21.6%;城鄉集貿市場2個,年成交額1.5億元。
  • 郵電業
2011年,三岔街道郵政業務總量200萬元,其中純收入60萬元;電信業務收入180萬元。

社會事業

教育事業

2011年末,三岔街道有幼稚園13所,在園幼兒1528人,專任教師54人;國小1所,在校生1576人,專任教師91人,國小適齡兒童入學率100%;國中1所,在校生1086人,專任教師66人;九年一貫制學校1所,在校生913人,專任教師63人,國中適齡人口入學率、小升初升學率、九年義務教育覆蓋率均達100%。
2011年,三岔街道財政預算內教育經費1755萬元,比上年增長12%。

文化事業

2011年末,三岔街道有線電視用戶0.6萬戶,入戶率40%。
2011年末,三岔街道有文化站1個,村文化活動中心17個;各類圖書室18個,藏書3.6萬餘冊;音樂、美術、書法、攝影及文學業餘創作人員達10人。

醫療衛生

2011年末,三岔街道有各級各類醫療衛生機構18個,門診部(所)2個;病床120張,每千人擁有醫療床位3.2張,固定資產總值1589萬元。專業衛生人員106人,其中執業醫師40人,執業助理醫師9人,註冊護士23人。
2011年,三岔街道醫療機構(門診部以上)完成診療16.3萬人次。2011年,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參合率100%。

體育事業

2011年末,三岔街道有學校體育場3個,看台設座椅800張。

社會保障

2011年,三岔街道城鎮最低生活保障戶數1040戶,人數2375人,支出410.4萬元,月人均144元;城市醫療救助101人次,民政部門資助參加合作醫療1367人次,共支出6.84萬元。農村最低生活保障戶數729戶,人數1199人,支出96.4萬元,月人均67元,比上年增長22%。國家撫恤、補助各類優撫對象170人,撫恤事業費支出90.8萬元。敬老院1家,床位52張,收養農村五保48人。社區服務中心2個,社區服務站2個。慈善分會4個,全年接受社會捐款1.05萬元,使73人(次)困難民眾受益。年末參加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1萬人,參保率50%。

郵政電信

2011年末,三岔街道有郵政支局1處,代辦所1處,報紙、期刊累計發行1萬份(冊)。電信企業1家,服務網點5個;電話交換機總容量0.5萬門,固定電話用戶0.3萬戶;行動電話用戶3.6萬戶;寬頻接入用戶0.15萬戶。

基礎設施

  • 水利
2011年末,三岔街道有1條高幹渠、1條低乾渠;3條支渠一興隆支渠、玉成支渠、同福支渠;6條斗渠,31條農渠,毛渠若干。渠道長約90千米。

交通運輸

2011年,三岔街道境內有簡三路、興同路、石人路。

歷史文化

  • 地名由來
三岔街道因鎮政府駐三岔場而得名。

榮譽表彰

2022年5月4日,三岔街道團工委被授予“成都市五四紅旗團委”稱號。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