筷子街

筷子街

武昌筷子街在今武昌區中華路西端北側北城角,為明代古巷。明末江西填兩湖,從江西吉水縣瓦剎街(也叫筷子街)遷來了一些筷子業工人,他們在武昌城西北擇高地沿江築堤,定居下來。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筷子街
  • 地址:武昌區中華路西端北側北城角
  • 來源:筷子的作坊
  • 發展:筷子業工人都走上了集體化道路
來源,發展,街名的來歷,

來源

工商業大城市在許多街巷路名上都能留下行業痕跡。民以食為天筷子是飲食的重要工具,筷子的作坊一定少不了。筷子堤就是這樣來的。隨後,大批竹排通過武昌關碼頭以西、衡善堂碼頭以東的水道,駛進一個湖盪(今武漢市第三工具機廠基址),筷子業工人就將竹子泡在湖中,以防乾裂,人們就把這湖淌叫做筷子湖。
在筷子堤下,筷子湖畔,筷子業工人用竹木架起吊樓,逐漸形成了一條東西走向、街面很窄的筷子街。清同治年間(1862—1874年)是筷子街最興旺的時期,有筷子作坊一百多家,生產的筷子色澤鮮艷,堅實耐用,馳譽全國。辛亥革命後,軍閥混戰,交通阻隔,筷子的產銷都大受影響。1931年武漢大水,筷子街損失慘重,筷子業工人大都外出謀生或改行,只剩下王天順等十二家筷子作坊。

發展

解放後筷子業工人都走上了集體化道路,武漢傳統的名牌產品——筷子,又暢銷各地。如今,筷子堤、筷子湖和筷子街已為廣闊的臨江大道取代。
重慶筷子街,在小什字,靠近羅漢寺,與新華路基本平行,只是街並不長,只有兩三百米吧。從小什字這面進去,可以從五一路那面出來。靠小什字這半截路面寬,可以行汽車;靠五一路那面就成了小巷。街邊雖有些店鋪之類,但由於不上主幹道,相對來說也還清靜。

街名的來歷

說起筷子街街名的來歷,就有點神了。當年重慶城內的大梁子(現新華路)一帶還是森林,可以涵養雨水,於是就形成了若干條小溪或水溝。大陽溝是最大的一條,從正陽街流下來,經會仙橋、洪崖洞注入嘉陵江。大梁子靠東北處的懸崖邊有一寺廟,名叫長安寺,就在現在長江索道站後面。長安寺大門對面有一片岩坡,長年流水不斷,因而被稱為滴水岩。滴水岩的水流下來,在岩腳形成了一片水池,因其處在長安寺之西,有人取其名曰“西湖池”。有水可用,那西湖池附近就逐漸形成了街巷。據說,人們在那西湖池邊吃飯,有人不小心將筷子掉進了那池水中,竟然一下子就沉到了池底。故意把筷子丟進去,也一樣會沉入池底。筷子是用竹木做的,應該能浮起來啊!同樣的筷子丟進其他的水池,也都會浮起來,這西湖池好神奇!於是,人們就把這條小街取名為筷子街。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