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輪綜改激發南京發展新活力

改革就是動力,改革帶來“紅利”。剛剛過去的2014年,南京市堅持統籌步調、頂層設計、問題導向,圍繞理順市場、政府和社會三者之間的關係,凝心聚力、全面深入推進第二階段綜合改革,全面完成7大類48項重點改革任務的“施工圖”,開創了南京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嶄新局面。

全面完成7大類48項重點改革任務的“施工圖”,為改革落地創造先決條件;
制定出台深化經濟體制改革“五個檔案、十張清單”,明確288項市區改革任務清單,鼓勵支持區級改革先行先試;
堅持“能做的先做、重要的先改”,深化行政審批制度改革,承接行政審批事項88項、取消109項、下放104項,非行政許可審批703項不再保留;
同時,工商登記制度改革、國有資產管理改革、公共資源交易制度改革、市級功能區體制改革、戶籍制度一體化改革等加快落地,全年累計有30項成熟改革已經出台……
改革就是動力,改革帶來“紅利”。剛剛過去的2014年,南京市堅持統籌步調、頂層設計、問題導向,圍繞理順市場、政府和社會三者之間的關係,凝心聚力、全面深入推進第二階段綜合改革,交出了一份出色的成績單,開創了南京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嶄新局面。
行政審批權精簡下放,“市屬區管”體制改革,釋放基層發展活力
“以前,我們辦理一個審批事項,需要跑發改委、投促委、經信委、工商局等好幾個部門,花十天半個月是很正常的。現在,在開發區的政務中心一站式辦完,一上午就能搞定,即使有材料不全的,當天回公司補辦都來得及。”博世汽車政府事務部門經理杜先生向記者說。
市編辦相關負責人介紹,行政審批制度改革是簡政放權、轉變政府職能的關鍵點和突破口,也是深化全市綜合改革的“當頭炮”。在第二階段綜合改革中,行政審批制度改革碰到的都是硬骨頭,觸及的都是切身利益。我市緊緊抓住清理、精簡、下放、規範、嚴控、監管等六個關鍵環節,比如,“清理”環節中,把各部門行政審批事項的底數摸清核實,建立行政審批事項清單,向社會公開。清理目錄之外的審批事項,該取消的一律取消,實現“清單之外無審批”。
截至去年底,我市共取消109項行政審批,下放104項審批事項。703項非行政許可審批全部取消,成為繼天津之後全國第二個沒有非行政許可審批的城市。南京的行政審批服務視窗辦事效率隨之大大提升,平均辦結時限由8.65天下降到4.1天。
市級功能區改革也是激發基層活力的重要一招。河西新城、浦口新城、南部新城、麒麟科技園等城市功能開發板塊,多年來支撐了城市相關區域的飛速發展,但同時功能區與行政區“兩張皮”、開發建設與管理運營相脫節等問題也日漸突出。3月7日,上述四大功能區管理體制從“市屬市管”向“市屬區管”轉變——改革後,市級層面負責功能區建設的規劃定位、牽頭抓總和統籌推進,同時下放許可權、下移重心、下沉資源,實行屬地“區管”,真正讓行政區和功能區管理融合、權責融合、資源融合,最大限度地激發各方面的積極性和創造性,釋放基層區和園區的發展活力。
工商登記“零門檻”,“並聯審批、多證聯辦”,激發市民創業熱情
1月,從南藝服裝設計專業畢業的刁家昊,在原秦淮工商分局註冊了“南京花非木服飾有限公司”。在填寫註冊資本時,他特意問了一句:“是不是想填多少就填多少?”得到工作人員肯定的答覆後,刁家昊在上面填了2萬元。而按照以前的規定,有限公司的最低註冊資本為3萬元。
工商登記制度改革被列入我市第二階段綜合改革的一個重點任務,主要內容包括:取消最低註冊資本限制、註冊資本實繳制改認繳制、年檢制度改為年報制度、“先證後照”改為“先照後證”等,同時在企業註冊登記時實行“並聯審批、多證聯辦”,大幅提升工商登記效率。
“3月1日新修訂的《公司法》施行後,我市工商登記制度改革在全市範圍內進一步深入推進,改革紅利進一步釋放,市民創業熱情被大大激發。”市工商局相關負責人介紹,去年3月至10月,全市新設各類市場主體同比增長了45%。
國資退出一般競爭性領域,政府重大項目向民資敞開大門
繼首輪綜改中推進國資退出一般商品房開發領域後,去年,南京加快推進了國資退出一般競爭性領域的步伐。去年下半年,國資開始有序退出傳統工商業領域和設計、施工、監理、養護、環衛、園林、審圖、諮詢等8個一般競爭性領域。
截至年底,全市已有興業貿易公司、華宏家紡公司、江蘇恒生工貿實業有限公司等24家國資企業從傳統工商業領域退出;南京火柴廠、南京海陌貿易有限公司等156家國資企業完成關閉清算和雙集中管理;南京城建隧橋經營管理有限責任公司、南京中北等14家國資企業完成混合所有制改革,新組建了揚子集團和東南集團。
同時,10月底,市政府推出總投資近1900億元的77個重大項目,向社會資本敞開大門。過去擋在民資面前的一道道“玻璃門”、“彈簧門”,通過國資改革的深化,正在逐步打破。
公共資源交易中心正式運行,資源性產品價格改革加速
社會廣泛關注的公共資源交易在南京正納入規範化、法制化軌道。
南京成立了公共資源交易委員會,組建市公共資源交易中心,整合建設工程、政府採購、產權交易和土地招拍掛等7類交易活動。2015年元旦節後,公共資源交易中心大廳已經向社會正式開放。中心對外發布了《南京市公共資源交易目錄》,涵蓋各類交易的類別、項目等內容,其中包括《南京市2015年政府集中採購目錄》、《南京市政府購買公共服務目錄》,今後凡涉及目錄內的所有項目均應統一進場交易,接受行政監管部門全程監管和社會公眾監督。市公共資源交易公共服務電子化平台也正在建設完善中,今後,在平台上將可以實現統一項目受理、統一發布信息、統一場所管理、統一費用管理等,同時與各類專業交易系統無縫對接,實現數據共享共用。
去年南京還大力實施了捷運線網票價、公交換乘優惠、計程車運價結構、停車收費、揚塵排污收費、縣級公立醫院醫藥價格改革擴圍等一系列價格改革,涉及交通、環保、醫藥等多個領域。市物價局相關負責人介紹,資源性產品價格改革的措施可概括為“減、建、保”:“減”就是縮小政府定價範圍,凡是能夠由市場決定價格的,都要由市場來決定;“建”就是建立健全公開透明的政府定價規則和政府定價機制;“保”就是按照“底線”思維的原則,保民生促公平。
主城街道取消經濟指標考核,市域實現戶籍通遷,公共服務體系更加完善
街道“去行政化”,社會服務和公共服務職能回歸本位。10月,我市出台規定,取消對玄武、秦淮、建鄴、鼓樓4城區各街道和其他區建成區所在街道招商引資、固定資產投資、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財稅等經濟指標的考核,讓街道能夠騰出更多精力投入到社會服務和公共服務之中。以後,街道將更多地承擔統籌城市管理、組織公共服務、指導社區建設、創新社會管理與維護和諧穩定、服務經濟發展5方面的職能。同時,將更加強化社區自治,減輕社區負擔,清理規範對社區的考核、創建、評比項目,取消分解到城市社區的經濟發展目標任務,真正實現為基層減負。
12月1日起,我市實施戶籍制度一體化改革規定,南京市戶籍人員需要進行市域內戶口遷移的,統一按照本市市內戶口遷移相關規定辦理。“老五縣”居民戶口遷往主城區,只要在主城區有合法穩定住所,即有自有產權房,就可以遷移戶口,且對自有產權房面積沒有任何限制。
截至1月1日,我市戶籍通遷“滿月”,“老五縣”共有666戶、1847人遷往主城區,主城區共有1501戶、2940人遷往“老五縣”。市公安局相關負責人表示,實施市內戶籍通遷,可以合理引導主城區和“老五縣”之間的雙向人口遷移和流動,使我市人口布局更加合理,同時更加方便市民最大限度享用公共服務資源。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