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曲線:跨越“S型曲線”的二次增長

第二曲線:跨越“S型曲線”的二次增長

《第二曲線:跨越“S型曲線”的二次增長》是一部由[英]查爾斯·漢迪所著書籍,機械工業出版社出版發行。

基本介紹

  • 書名:第二曲線:跨越“S型曲線”的二次增長
  • 作者:[英]查爾斯·漢迪(Charles Handy)
  • 原版名稱:The Second Curve:Thoughts on Reinventing Society
  • 譯者:苗青
  • ISBN:9787111514459
  • 頁數:232
  • 定價:49.00
  • 出版社:機械工業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1706
  • 開本:16開
內容簡介,作者簡介,目錄,前言,

內容簡介

S型曲線是每個組織和企業在預測未來時一定會參考的工具,一切事物的發展都逃不開S型曲線(“第一曲線”)。
然而,從公司組織、企業治理、市場的變化,到個人職業發展、社會人際關係以及未來的教育與社會價值,多維度地探討這個世界需要重新以不同的角度來思考問題,不能夠總是停留在“第一曲線”的世界。
如果組織和企業能在第一曲線到達巔峰之前,找到帶領企業二次騰飛的“第二曲線”,並且第二曲線必須在第一曲線達到頂點前開始增長,彌補第二曲線投入初期的資源(金錢、時間和精力)消耗,那么企業永續增長的願景就能實現。
在尋找第二曲線的道路上,成功的管理者必須向死而生,另闢蹊徑,一次次躍過那些

作者簡介

查爾斯·漢迪(Charles Handy)
1932年出生於愛爾蘭,是歐洲偉大的管理思想大師。英國《金融時報》稱他是歐洲屈指可數的“管理哲學家”,並把他評為僅次於彼得·德魯克的管理大師。如果說彼得·德魯克是“現代管理學之父”,那么查爾斯·漢迪就是當之無愧的“管理哲學之父”。
查爾斯·漢迪在英國讀完大學後,進入殼牌公司工作,並擔任高管,後來到麻省理工學院斯隆管理學院學習,開始對組織管理及其運作原理產生了興趣。
1967年,查爾斯·漢迪返回英國創辦了英國首家管理研究生院——倫敦商學院,並成為該學院的全職教授。他以“組織與個人的關係”“未來工作形態”的新觀念而聞名於世,成為繼彼得·德魯克之後在世界上擁有讀者最多的管理學權威。
查爾斯·漢迪曾獲得13所英國大學名譽博士學位或名譽研究員,於2000年被授予英帝國司令勳章(Commander of the Order of the British Empire,CBE)。
曾著有《組織的概念》《空雨衣》《非理性的時代》《擁抱不確定性》等。

目錄

推薦序
前言
第1章 第二曲線
是什麼?我們是如何發現它的 ∥ 1
第2章 DIY社會
技術改變了世界嗎?是變好了還是變壞了 ∥ 16
第3章 新的顛覆
信息革命將如何改變你的生活 ∥ 27
第4章 工作場所
是什麼?在哪裡?和誰一起?如何工作 ∥ 40
第5章 市場
它被證明是虛假的上帝嗎?在什麼地方可以信任它 ∥ 54
第6章 增長的困境
更多總是意味著更好嗎 ∥ 67
第7章 資本主義的玻璃塔
我們需要新的資本主義嗎 ∥ 80
第8章 公民組織
企業應該更民主嗎 ∥ 93
第9章 新管理
是什麼?它該如何實施 ∥ 105
第10章 龐氏社會
我們是否沉浸在債務中?後果是什麼 ∥ 120
第11章 公正的社會
什麼是公正的社會?正義都實現了嗎 ∥ 131
第12章 金色的種子
你了解自己的能力嗎 ∥ 146
第13章 未來的學校
教育應該是什麼樣的 ∥ 159
第14章 民主的挑戰
我們的政府有多民主?它與目標相吻合嗎 ∥ 174
第15章 他人的必要性
他們是誰?在哪裡找到他們?怎樣保留他們 ∥ 189
第16章 與自己的契約
我們想從生活中得到什麼?我們需要哪一種社會?亞里士多德是對的嗎 ∥ 202

前言

《第二曲線》是英國管理大師查爾斯·漢迪於80歲高齡特別為年輕一代寫的書。身為倫敦商學院的創始人之一,漢迪其實本質上是一位“社會哲學家”,他謙稱自己是個沒有特殊專長的社會哲學家。從他過去一些知名的著作如《空雨衣》《變動的年代》《非理性的時代》,到近年出版的如《大象與跳蚤》《你拿什麼定義自己》,都可以看出漢迪真正關切的領域與內涵。值得一提的是,漢迪早年在跨國公司工作,熟悉大型組織的運作,而後專注研究由管理學的觀點關懷各類組織的行為。他深信知識社會的來臨將對個人與組織乃至社會的運作帶來巨大的變化與新興的機會。他個人更是身體力行,離開大型跨國公司,從事專業的知識傳播工作(照他的比喻是從“大象到跳蚤”),他的著作自然比一般學者談的理論更為接地氣、更能貼近真實世界的變化。
管理理論研究企業、組織與人的關係,好的著作必然要有社會與人文的關懷才能深入管理的核心本質。
雖然沒有章節直接點明這本書的核心,但是其實就是圍繞“創新”與“變革”這個主題,作者藉由數學上的“西格瑪曲線”作為隱喻,詮釋人類社會持續發展的這項重大特質。在這個世界上,所有的有機體,無論是動物、人或是由人所創造的產品,最終都難逃一個“生命周期”的自然規律,都會經歷從誕生、成長、衰退,到最後結束的過程,然而往好處看,人類的組織卻是可以通過不斷的創新來延續組織的可持續發展的。漢迪巧妙地用他社會哲學家的觀點,以多篇短文的形式,從公司組織、企業治理、市場的變化,到個人職業發展、社會人際關係以及未來的教育與社會價值,多維度地探討這個世界需要重新以不同的角度來思考問題,不能夠總是停留在“第一曲線”的世界中。正如作者自我的定位,作為哲學家,他負責觀察並提出重要而有趣的問題。雖然他聲明不負責回答這些問題,但是讀者在閱讀的過程中能經由漢迪極為生活化、平易近人的分析進入深邃的思考,尋求自己的答案,這也是漢迪一貫的風格。
創新的第一步是要能夠放棄過去的成功經驗,只是多數人太習慣於自己的“舒適區”,形成了慣性的思維而不自覺,那么他們的命運就必然會依循“生命周期”的循環,由盛而衰,所差的只是時間的長短。
“創新”硬幣的另一面就是“變革”,對於企業組織來說,有很多時候缺乏的不是創新的構想或是創意,而是付諸實踐的變革行動,作者特別提到很多知名的企業,因為沉迷於過往的榮光最後招致被淘汰。
作者特彆強調“第二曲線”的重要性,它是一種不同於過去的思考方式,讓我們根據新的時代與外部環境重新看待這個世界,書中也列舉了許多正在改變我們生活方式的重大事件,充分顯示了漢迪的人文關懷。
另外一件更重要的事恐怕是啟動“第二曲線”的時機,好的變革通常不是等到火燒眉毛、不得不為的時候才進行的,要動手術就要趁著身體還有本錢的時候,當勢頭往下墜,走入生命周期的末端,變革必定事倍功半。作者很形象地用兩條半重疊的西格瑪曲線來表達這個概念,當第一條曲線還處在上升階段,第二曲線就應該啟動了。這個概念正和咱們中國經典《左傳》中說的:“居安思危,思則有備,有備無患”的道理一樣,不但要換腦袋,還得趁早。如果我們把這個概念延伸一下,那么就會出現“第三曲線”“第四曲線”,每條曲線緊密銜接,綿延不絕,生生不息,社會、組織因此得以持續發展,創新的價值就會更加明顯。
人類社會從農業文明到工業文明,再發展到後工業時代或是信息化時代,其中每一階段的轉變,都是一種“範式轉移”,思維的邏輯迥然不同,成功的範式當然也隨之改變,然而在範式轉移的過程中對多數人來講卻是不易察覺的。尤其是像中國這樣高速發展的國家,更常常是多種範式並存,稍微鬆懈便留在舒適區中,甚至停留在模仿他人已經過時的“第一曲線”中而不自知。
已故的管理大師彼得·德魯克常說,“關注未來”是領導者非常重要的大事,但關注未來並不是“預測未來”,因為所謂的“未來”就發生在眼前。通過關注趨勢和趨勢的變化,從當前著手,創造未來。從這一點來說,兩位大師所說的道理實在是相通的。
相信你和我一樣,在閱讀這本書的時候不禁會問:我們的“第二曲線”在哪裡?
劉家雍
彼得·德魯克管理學院特聘教授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