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五品化天所化分

《第二十五品化天所化分》出自佛教重要經典—《金剛經》,強調要修持經典後自己覺悟。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第二十五品化天所化分》
  • 作品出處:《金剛經》
  • 文學體裁文言文
  • 記錄者:阿儺
作品原文,作品注釋,作品譯文,作品評析,出處簡介,

作品原文

第二十五品化天所化分
“須菩提,於意云何?汝等勿謂如來作是念,我當度眾生。須菩提,莫作是念。”“何以故?”“實無有眾生如來度者。若有眾生如來度者,如來即有我人眾生壽者。須菩提,如來說有我者,即非有我。而凡夫之人,以為有我。須菩提,凡夫者,如來說即非凡夫,是名凡夫。”

作品注釋

①如來現覺,諸法性空,生佛無二,本無眾生與佛的差別,所以沒有一個實在的眾生為如來所度。既無我(如來),又無眾生,何來當度眾生的意念?關於如來廣度眾生的事跡,那是證入佛果的聖者,夙昔大悲願力所致,不用起心動念,而是隨機應緣進行化度的,不能以凡情推測如來有度生的意念。十七章所言:“實無眾生得滅度者”,是約不見有滅度的眾生講的,本章說“實無眾生如來度者”,是約不見有能度的如來而言,這是二者的區別。
②凡夫。廣義指六道眾生,即天、人、阿修羅、地獄、餓鬼、畜生,所謂六凡。這裡是指尚未悟證佛道,未能了脫生死的人道凡夫。他們的色身是五蘊假合所生,為因緣所生法,緣生性空,沒有實體,因無實體,就不是永為凡夫,不得成聖。若以聖凡來說,平等空寂性中,既無聖亦無凡,所以說:“是名凡夫。”

作品譯文

佛說:‘須菩提!你知道嗎?你們不要以為,我在度化眾生時,會有“我應當度化眾生”的念頭。須菩提!你切勿有這種想法。為什麼呢?因為眾生之心,本來空寂,其般若智慧,原本各自具足。如果他們聞經悟道,他們自可化度自己,實在沒有眾生被我度化的。若有眾生說是由我所度化的,那么我即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自己尚未度化,如何度化別人?須菩提!我雖口稱有我,實際上卻無我見,而在凡夫看來,則執著有我,以為只有我能度化他們。須菩提!事實上,迷則為凡夫,悟則成佛,佛與凡夫,本性是相同的,只要能了悟,就不是凡夫,不過在他們未悟時,稱之為凡夫而已。’

作品評析

“化天所化”——佛只是啟發每個人自己覺悟,是點撥,不是灌輸。佛不度眾生,因為佛也是空,佛如果有度眾生之念,那就不空了,也就不是佛了。凡夫只要無我了,也就成佛了。這就是“化天所化”——就是要修持經典後自己覺悟。
佛問須菩提說你怎么想的,也就是說你怎么樣看法,你看佛出世間是不是這樣想,佛出世間是度眾生的。汝等,不是須菩提一個人,所有與會大眾千二百五十人,你們是什麼樣想法,是不是看見我在度眾生?如果這樣想法是錯誤的。不要作是念,什麼念呢?不要認為佛出世是度眾生。何以故?明明佛出世就是度眾生,那佛要說不要作這想法,什麼原因?就是何以故,什麼原因?實無有眾生如來度者,我跟你們說真實話,實實在在說沒有眾生可度,也沒有如來來度眾生。假使若有眾生可度,那佛就有我、人、眾生、壽者,就有四相。
佛在這個時間以前沒說這個話,度眾生度了二十年了才說這個話。這樣子說一切眾生就有疑心了,須菩提跟千二百五十人法會大眾都認為如來出世是度眾生,這是執著見,這個見一切眾生都如是。佛遣除這些個執著見,你這樣執著認為佛出世是在度眾生,說前二十年佛說法都是在度眾生,這個念都有,這是錯誤的,不要有這個念頭。為什麼?如果認為如來度眾生,那如來就有我、佛能度者,還有所度的眾生,就有人我知見,度眾生說法就有法見,而且相續不斷的,有這樣想法、這樣認識法就錯了。以前沒有錯,隨緣;現在顯般若義、顯真實義,如還有以前那個念那就錯了。你在什麼時候說什麼法,還一個因緣,對什麼人說什麼法。現在到我們末法時候,說者沒有般若智,聽者也沒有般若智,我們這是種善根。我們看那些小道友來聽金剛般若波羅蜜經,種個善根而已!你跟他講你不要人我知見,他莫名其妙的你說的是什麼話。
因此應當知道一切眾生都有佛性,但是迷了,迷了要沒有佛說法,他怎么能明白呢?業障怎么消失呢?又能夠依照什麼修行呢?佛說法度眾生不錯的了,你要是沒有這個懷疑,沒有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這些知見都沒有了之後,你就知道了佛是說即無說,那你怎么辦?你也是聽即無聽。這個經的含義就是讓我們把二十年前佛說法都有我、人、眾生、壽者,把這些個遣除,要不因為佛說法他不能得悟。
一切眾生皆具足佛性,既然具足佛性,一切眾生都是佛,但是他迷了,需要返本還源。具足是一回事,套用又是一回事,所以我們講性空緣起就辨別這些事。用世間法說具足,你沒有用,沒有用等於沒有。
須菩提,如來說有我者;如來說我,或者說如來,或者每個說有我者,這個我不是真我,非有我;但是凡夫認為這個是我。如來也說有我,如來說有我非我。凡夫以為是我,真我,他不是非我,他把這個我當成實在了。所以佛經常用那個例子,說空拳哄小兒,小孩哭,說別哭,我給你個玩具,我給你個吃的,小孩真不哭了,這一撒手什麼也沒有。佛利益眾生說有功德、有福德,這等於哄你,你就修行修行;等你修成了什麼也沒得,我即非我就這個含義。如來說是隨緣,不是真實的,如來說那個我不是我,執我非我;但是凡夫他就當成真實的了。受苦,八苦交煎,有嗎?凡夫他是有,他苦就是苦,他解脫不了。經常說痛就是痛,對我們凡夫說痛就是痛;佛說歌利大王割截他身體,他沒有痛。前一次跟大家講你能覺到痛,覺到痛那個它不痛,痛不是覺,覺不是痛。這個義理就知道了佛說的有我非我,沒有個我存在,那為什麼佛要說我?隨你的緣,因為你執著我,佛就跟你說我。乾什麼?去你那個執著,就這個含義。佛說我不是我,沒有我;凡夫就執著是我,我就是我。這是一重義。
須菩提,凡夫者,如來說即非凡夫;凡夫是假名,不是凡夫,是名凡夫,這是隨緣義。
有我就有對待,有我就有人,這個人指著他人說的,有我、有人,我相、人相,整個眾生相。但是有一點一切眾生相是相同的,哪一點呢?貪、瞋、痴。不論黑人也好、白人也好、黃人也好,哪一個皮膚的人、國土的人貪都是一樣的,貪瞋痴平等,都一樣的,這都叫凡夫。你看每個人都具足無明,都是虛妄的,沒有一個是真實的,除了修道成就了那是真正的。凡是凡夫都有我(我執),都有人(眾生執),我、人、眾生,這種含義相續不斷,就叫壽者相,這都叫凡夫。無我無人非凡夫,無我也無人。我們的心有生滅的心,就是凡夫心,這就叫凡夫。等你把修行修行的心無生滅,就是降伏你的心了。就是須菩提所問怎么樣降伏你的心?無生滅,不生不滅,那就不是凡夫了。如果是悟得般若波羅蜜那就開悟了,開悟了就脫離凡夫了。不悟得般若波羅蜜的都是凡夫,悟得般若波羅蜜的不是凡夫。

出處簡介

金剛經》是佛教重要經典。根據不同譯本,全名略有不同,鳩摩羅什所譯全名為《金剛般若(bōrě)波羅蜜經》,唐玄奘譯本則為《能斷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梵文 Vajracchedika-prajñāpāramitā-sūtra。《金剛經》傳入中國後,自東晉到唐朝共有六個譯本,以鳩摩羅什所譯《金剛般若波羅蜜經》最為流行(5176字或5180字)。唐玄奘譯本,《能斷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共8208字,為鳩摩羅什譯本的一個重要補充。其他譯本則流傳不廣。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