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的第三條岸

河的第三條岸

基本介紹

  • 書名:河的第三條岸
  • 類別:小說
  • 裝幀:平裝
  • 開本:16
小說,原文(完整版),作品賞析,

小說

故事主題是:杜拉斯有句名言,一本打開的書也是漫漫長夜。寫作就是在這永不停止的時間長夜上穿行。寫作是對時間缺席的挽留,是在河流第三條岸上尋覓出口。我們在塵世間孤寂、狂傲、不安的靈魂,渴求在寫作里被施洗、被安撫。人世的一切像流水和時間在不斷地喪失。我們獨坐世界一隅,艱辛寫作,在河流上尋覓。寫作,是為了發現通途。我們要用寫作的光,燭照自身孤獨和黑暗。
尋覓河的第三條岸,是一種可能性的抉擇。岸,也許不存在於三維空間,可它存在於五維、六維空間、存在於心靈、意願、靈感和精神空間。那是靈魂夢境、是自由天堂。順應心靈意願蕩漾在水光瀲灩中,是一種生存樂趣和境界。
凡夫俗子無法感應它,因為他們為活著而生存;而有人能感知它,是因他為靈魂而活著。縱然做不到,也無權牴觸和排斥。既然這是父親的選擇,我們也有權尊重這樣的選擇。因為世界是寬容的,我們的包容也是寬泛的。
所以在此刻,我們相聚,雖然陌生,卻早已熟悉。

原文(完整版)

河的第三條岸
喬向東(譯)
父親是一個盡職、本分、坦白的人。據我認識的幾個可以信賴的人說,他從小就這樣。在我的印象中,他並不比誰更愉快或更煩惱。也許只是更沉默寡言一些。是母親,而不是父親,在掌管著我們家,她天天都責備我們——姐姐、哥哥和我。
但有一天,發生了一件事:父親竟自己去訂購了一條船。
他對船要求很嚴格:小船要用含羞草木特製,牢固得可在水上漂二三十年,大小要恰好供一個人使用。母親嘮叨不停,牢騷滿腹,丈夫突然間是想去做漁夫或獵人嗎?父親什麼也沒說。離開我們家不到一英里,有一條大河流經,水流平靜,又寬又深,一眼望不到對岸。
我總忘不了小船送來的那天。父親並沒有顯出高興或別的什麼神情,他只是像往常一樣戴上帽子,對我們說了聲再見,沒帶食物,也沒拿別的什麼東西。我原以為母親會大吵大鬧,但她沒有。臉色蒼白,緊咬著嘴唇,從頭到尾她只說過一句話:“如果你出去,就呆在外面,永遠別回來。”
父親沒有吭聲,他溫柔地看著我,示意我跟他一起出去。我怕母親發怒,但又實在想跟著父親。我們一起向河邊走去了。我強烈地感到無畏和興奮。“爸爸,你會帶我上船嗎?”
他只是看著我,為我祝福,然後做了個手勢,要我回去。我假裝照他的意思做了,但當他轉過身去,我伏在灌木叢後,偷偷地觀察他。父親上了船,劃遠了。船的影子像一條鱷魚,靜靜地從水上划過。
父親沒有回來,其實他哪兒也沒去。他就在那條河裡划來划去,漂去漂來。每個人都嚇壞了。從未發生過,也不可能發生的事現在卻發生了。親戚、朋友和鄰居議論紛紛。
母親覺得羞辱,她幾乎什麼都不講,盡力保持著鎮靜。結果幾乎每個人都認為(雖然沒有人說出來過)我父親瘋了。也有人猜想父親是在兌現曾向上帝或者聖徒許過的諾言,或者,他可能得了一種可怕的疾病,也許是麻風病,為了家庭才出走,同時又渴望離家人近一些。
河上經過的行人和住在兩岸附近的居民說,無論白天黑夜都沒見父親踏上陸地一步。他像一條棄船,孤獨地漫無目的地在河上漂浮。母親和別的親戚們一致以為他藏在船上的食物很快就會吃光,那時他就會離開大河,到別的地方去(這樣至少可以少丟一點臉),或者會感到後悔而回到家中。
他們可是大錯特錯了!父親有一個秘密的補給來源:我。我每天偷了食物帶給他。他離開家的頭一夜,全家人在河灘上燃起黃火,對天祈禱,朝他呼喊。我感覺到深深的痛苦,想為他多做點什麼。第二天,我帶著一塊玉米餅、一串香蕉和一些紅糖來到河邊,焦躁不安地等了很久,很久。終於,我看見了那條小船,遠遠的,孤獨的幾乎察覺不到地漂浮著。父親坐在船板上。他看見了我卻不向我划過來,也沒做任何手勢。我把食物遠遠地拿給他看,然後放在堤岸的一個小石穴里(動物找不到,雨水和露水也濕不了),從此以後,我天天這樣。後來我驚異地發現,母親知道我所做的一切,而且總是把食物放在我輕易就能偷到的地方。她懷有許多不曾流露的情感。
母親叫來她的兄弟,幫助做農活和買賣。還請來學校的教師給我們上課,因為我們已經耽誤了很多時光了。有一天,應母親的請求,一個牧師穿上法衣來到河灘,想驅走附在父親身上的魔鬼。他對父親大喊大叫,說他有責任停止這種不敬神的頑固行為。還有一次,母親叫來兩個士兵,想嚇嚇父親,但一切都沒有用。父親從遠處漂流而過,有時遠得幾乎看不見。他從不答理任何人,也沒有人能靠近他。當新聞記者突然發起襲擊,想給他拍照時,父親就把小船划進沼澤地里去,他對地形了如指掌,而別人進去就迷路。在他這個方圓好幾英里的迷宮裡,上下左右都是濃密的樹叢,他不會被人發現。
我們不得不去習慣父親在河水上漂浮這個念頭。但事實上卻不能,我們從來沒有習慣過。我覺得我是唯一多少懂得父親想要什麼和不想要什麼的人。我完全不能理解的是他怎么能夠忍受那種困苦:白天黑夜,風中雨里,酷暑嚴寒,卻只有一頂舊帽和單薄的衣衫,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生命在廢棄和空寂中流逝, 他卻一點都不在意。從不踏上泥土、草地、小島或河岸一步。毫無疑問,他有時也把船系在一個隱蔽的地方,也許小島的頂端,稍微睡一會。從沒生過火,甚至沒有劃燃過一根火柴,他沒有一絲光亮。僅僅拿走我放在石穴里的一點點食物——對我來說。那是不足維生的。他的身體怎么樣?不停地搖槳要消耗他多少精力?每到河水泛濫時,裹在激流中那許多危險的東西——樹枝、動物屍體等等——會不會突然撞壞他的小船?他又怎么能幸免於難?
他從不跟人說話。我們也從不談論他,只在腦子裡默默地想。我們從不能不想他。如果有片刻似乎沒想他,那也只是暫時,而且馬上又會意識到他可怕的處境而從中驚醒。
姐姐結婚了,母親不想舉辦結婚宴會——那會是一件悲哀的事,因為我們每吃到精美可口的東西,就會想起父親來。就像在風雨交加的寒夜,我們睡在溫暖舒適的床上就會想起父親還在河上,孤零零的,沒有庇護,只有一雙手和一隻瓢在盡力舀出小船里的積水。時不時有人說我越長越像我的父親。但是我知道現在父親的頭髮鬍鬚肯定又長又亂,手指甲也一定很長了。我在腦海里描出他的模樣來:瘦削,虛弱,黝黑,一頭蓬亂的頭髮,幾乎是赤身裸體——儘管我偶爾也給他留下幾件衣服。
看起來他一點也不關心我們,但我還是愛他,尊敬他,無論什麼時候,有人因我做了一些好事而誇我,我總是說:“是爸爸教我這樣做的。”
這不是確切的事實,但這是那種真誠的謊言。我說過,父親似乎一點也不關心我們。但他為什麼留在附近?為什麼他既不順流而下,也不逆流而上,到他看不見我們,我們也看不見他的地方去?只有他知道。
姐姐生了一個男孩。她堅持要讓父親看看外孫。那天天氣好極了,我們全家來到河邊。姐姐穿著白色的新婚紗裙,高高地舉起嬰兒,姐夫為他們撐著傘。我們呼喊,等待。但父親始終沒有出現。姐姐哭了,我們都哭了,大家彼此攜扶著。
姐姐和丈夫一起遠遠地搬走了,哥哥也到城裡去了。時代在不知不覺中變遷。母親最後也走了,她老了,和女兒一起生活去了。只剩下我一個人留了下來。我從未考慮過結婚。我留下來獨自面對一生中的困境。父親,孤獨地在河上漂游的父親需要我。我知道他需要我,儘管他從未告訴過我為什麼要這樣做。我固執地問過別人,他們都告訴我:聽說父親曾向造船的人解釋過。但是現在這個人已經死了,再沒有人知道或記得一點什麼。每當大雨持續不斷時,就會冒出一些閒言來:說是父親像諾亞一樣聰慧,預見到一場新的大洪水,所以造了這條船。我隱隱約約地聽見別人這樣說。不管怎么樣,我都不會因這件事責備父親。
我的頭髮漸漸地灰白了。
只有一件事讓我很難過:我有什麼不對?我到底有什麼罪過?父親的出走,卻把我也扯了進去。大河,總是不間斷地更新自己。大河總是這樣。我漸漸因年老而心瘁力竭,生命躊躇不前。同時愛講到疾病和焦慮的襲擊,患了風濕病。他呢?為什麼,為什麼要這樣?他肯定遭受了更可怕的傷痛,他太老了。終有一天,他會精疲力竭,只好讓小船翻掉,或者聽任河水把小船沖走,直到船內積水過多而沉入滾滾不停的潛流之中。這件事沉沉地壓在我心上,他在河上漂泊,我被永遠地剝奪了寧靜。我因不知道到底發生了什麼而感到罪過,痛苦是我心裡裂開的一道傷口。也許我會知道——如果事情不同。我開始猜想什麼地方出了差錯。
別想了!難道我瘋了?不,在我們家裡,這么多年來從沒提到這個詞。沒有人說別人瘋了,因為沒有人瘋,或者每個人都可能瘋了。我所做的一切就是跑到岸邊,揮舞手帕,也許這樣他會更容易看見我。我完全是強迫自己這樣的,我等待著,等待著。終於,他在遠處出現了,那兒,就在那兒,一個模糊的身影坐在船的後部。我朝他喊了好幾次。我莊重地指天發誓,儘可能大聲喊出我急切想說的話:
“爸爸,你在河上浮游得太久了,你老了……回來吧,你不是非這樣繼續下去不可……回來吧,我會代替你。就在現在,如果你願意的話。無論何時,我會踏上你的船,頂上你的位置。”
說話的時候,我的心跳更厲害了。
他聽見了,站了起來,揮動船槳向我划過來。他接受了我的提議。我突然渾身顫慄起來。因為他舉起他的手臂向我揮舞——這么多年來這是第一次。我不能……我害怕極了,毛髮直豎,發瘋地跑開了,逃掉了。因為他像是另外一個世界來的人。我一邊跑一邊祈求寬恕,祈求,祈求。
極度恐懼帶來一種冰冷的感覺,我病倒了。從此以後,沒有人再看見過他,聽說過他。從此我還是一個男人嗎?我不該這樣,我本該沉默。但明白這一點又太遲了。我不得不在內心廣漠無際的荒原中生活下去。我恐怕活不長了。當我死的時候,我要別人把我裝在一隻小船里,順流而下,在河上迷失,沉入河底……河……

作品賞析

徘徊於此岸彼岸間的靈魂
——《河的第三條岸》賞析
唐金龍安素英
巴西作家若昂·吉馬朗埃斯·羅薩——以其代表作《廣闊的腹地條條小路》和短篇小說集《薩加拉納》名世,他從社會學和心理學角度對小說文體、主題和語言等方面進行了革新。2008年高考語文試卷廣東卷現代文(文學類文本)閱讀所選的《河的第三條岸》便是其作品中一顆璀璨的明珠,小說以孩子的視角,通過清晰而單純的敘述,漸次展開了一幅圖畫,無論是“遠觀”還是“表玩”,都滿蘊著悠長的意味。
“盡職、本分、坦白”的父親,與常人相異之處僅在於他“更沉默寡言一些”。然而,正是這位看似平庸的父親卻做出了一個讓人“匪夷所思”的舉動——毅然決然地離家,走進了一種漂流的生活狀態。直到終老,他再未離開過那條“用含羞草特製”的船。
“父親”義無反顧地選擇與河流終生相伴的原因似乎是難以捉摸的。但長期以來“河的第三條岸”這一充滿理想光環卻又遙不可及的意象,令很多人心腦神往。那是人的心靈在家庭、社會甚至人生中無所依憑時的一種精神支撐,具體在本文中便是“父親”超越世俗的人生追求。
母親是一個我們在文學作品中司空見慣了的形象。她善良勤勞,渴望幸福生活但又因循守舊。她對父親的理想不理解,不支持,知道父親的行動後,她只有一句“如果你出去,就呆在外面,永遠別回來”。對於父親的舉動,她覺得羞辱,但在物質方面她卻“總是把食物放在我輕易就能偷到的地方”。
而“我”每天放置在河邊的食物,是父親這種“漂流狀態”得以維持的原因之一。“我”是父親精神的理解者和支持者,“我”還是父親理想的繼承者,所以孤獨的父親需要“我”。“父親,孤獨地在河上漂流的父親需要我。”“我”甚至下定決心“無論何時,我會踏上你的船,頂上你的位置”。“我”對“父親”的這種追求似乎全力支持,但對於“父親”的行為,“我”的內心又不甚理解。當父親接受“我”的提議後,我渾身戰慄,害怕極了,甚至“發瘋似的逃掉”,把父親看作是“另一個世界來的人”,而自己則被冰冷的極度恐懼感徹底淹沒。
父親無論怎樣漂浮都走不出生他養他更有著他生命延續的此岸,但父親終歸還是開始了漂泊,在那種令人窒息的絕望中,攜著靈魂的失落與精神的孤獨上路。
現實中的每個人都有著自己的此岸,但真正能夠將精神凌駕於肉體之上的又有幾人?
作者似乎在講述一個關於靈魂的寓言,過去或者未來。作為一種精神絕對自由的至境的彼岸,毫無疑問是虛幻的。
但幸運的是,無論如何,我們都在選擇“漂泊”,哪怕最後我們還是在“盡職、本分、坦白”中終老,可我們畢竟有過了對“河的第三條岸”的嚮往和追尋。因為不管到達與否,“又寬又深,一眼望不到對岸”的生命河流都需要我們穿越,不管是乘風破浪還是長眠水底。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