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帝國的興亡

第三帝國的興亡

《第三帝國的興亡》是1996年4月世界知識出版社出版發行的圖書,作者是威廉.夏伊勒。該書是一本反映納粹德國歷史的作品,它記述了被希特勒稱為“千秋帝國”而實際上只存在了12年零4個月的第三帝國從興起到覆滅的全部過程。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第三帝國的興亡》
  • 外文名稱:The Rise and Fall of the Third Reich: A History of Nazi Germany
  • 創作年代:1990-11-15
  • 作品出處:大量秘密檔案,私人日記、發言記錄以及納粹黨領導人的電話錄音
  • 文學體裁:紀實文學
  • 作者:威廉.夏伊勒 (Shirer.W.L.)
  • 譯者:董樂山
  • 章節:31
  • 主要人物:希特勒
  • 出版時間:1960
  • 出版公司:紐約西蒙舒斯特公司
圖書簡介,內容簡介,作品目錄,創作背景,時代背景,成書過程,作品鑑賞,作品賞析,名家點評,後世影響,作者簡介,

圖書簡介

《第三帝國的興亡》:在短短的12年中,不可一世的第三帝國在人類歷史上製造了慘絕人寰的災難,留下了一段驚心動魄的歷史。
隨著第三帝國的迅速崩潰,人們繳獲了大量秘密檔案,私人日記、發言記錄以及納粹黨領導人的電話錄音,德國外交部485噸檔案當時就存放在美軍的倉庫里,於是,一個極端獨裁政權的全部秘密和罪惡活動就在它覆滅的同時全部公之於世了。這就是此書大量的、真實的資料來源。

內容簡介

《第三帝國的興亡》一書揭露了納粹德國為發動戰爭所玩弄的兩手政策及其滔天罪行,對英法在戰爭初期所採取的縱容法西斯的政策及其後果作了比較客觀的敘述。
第三帝國的興亡(圖書版)第三帝國的興亡(圖書版)
此書共有六編31章。第一編,阿道夫·希特勒的崛起,講述了第三帝國和納粹黨的誕生、希特勒的思想和第三帝國的根源。第二編,勝利和鞏固,敘述了德國的納粹化和第三帝國的生活。第三編,走向戰爭的道路,講述了戰爭前的積極準備,吞併奧地利,占領捷克地區。第四編,戰爭:初期的勝利和轉折點,講述波蘭的覆亡,征服丹麥和挪威,以及史達林格勒和阿拉曼戰役等內容。第五編,末日的開始,講述了盟軍對西歐的進攻和德國內部殺害希特勒的嘗試等。第六編,第三帝國的覆亡,敘述了德國的失敗和第三帝國的末日。
此書對第三帝國的興起和滅亡,特別是有關希特勒的活動,提供了大量材料,可供研究第二次世界大戰史參考。

作品目錄

(本目錄依據世界知識出版社出版的《第三帝國的興亡》董樂山譯本)
《第三帝國的興亡》章節目錄
章節序號章節名
前言
第一編 阿道夫·希特勒的興起
第一章
第三帝國的誕生
第二章
納粹黨的誕生
第三章
凡爾賽魏瑪和啤酒館政變
第四章
希特勒的思想和第三帝國的根源
第二編 勝利和鞏固
第五章
取得政權的道路:1925-1931年
第六章
共和國的末日:1931-1933年
第七章
德國的納粹化:1933-1934年
第八章
第三帝國的生活:1933-1937年
第三編 走向戰爭的道路
第九章
開始的步驟:1934-1937年
第十章
決定命運的奇異插曲:勃洛姆堡、弗立契、牛賴特和沙赫特的倒霉
第十一章
德奧合併:強奪奧地利
第十二章
通嚮慕尼黑的道路
第十三章
捷克斯洛伐克再也不存在了
第十四章
輪到了波蘭
第十五章
納粹-蘇聯條約
第十六章
最後幾天的和平日子
第十七章
第二次世界大戰的開始
第四編 戰爭:初期的勝利和轉折點
第十八章
波蘭的覆亡
第十九章
西線的靜坐戰
第二十章
征服丹麥和挪威
第二十一章
西線的勝利
第二十二章
海獅計畫:入侵英國的失敗
第二十三章
巴巴羅沙:輪到了俄國
第二十四章
形勢的轉變
第二十五章
輪到了美國
第二十六章
偉大的轉折點:1942年——史達林格勒和阿拉曼
第五編 末日的開始
第二十七章
新秩序
第二十八章
墨索里尼的垮台
第二十九章
盟軍對西歐的進攻和德國內部殺害希特勒的嘗試
第六編 第三帝國的覆亡
第三十章
德國的征服
第三十一章
眾神的末日:第三帝國的末日
簡短的尾聲
後記
(表格內容參考資料來源)

創作背景

時代背景

1929至1933年爆發的經濟危機泱及到整個資本主義世界,同樣地,德國也遭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損失。在經濟危機衝擊和政局動盪形式下,德國法西斯勢力迅速增長,阿道夫·希特勒成了德國法西斯的首領。
書冊封面書冊封面
1925年,希特勒出版作品《我的奮鬥》,他在其中宣揚了納粹黨的法西斯主義理論,即聲稱德意志民族是優秀民族,將猶太、斯拉夫等民族視為劣等民族;又說猶太人是劣等民族中最危險的,必須滅絕。希特勒還許諾納粹黨上台後立即廢止凡爾賽和約,重整軍備,收復失土,建立一個德意志民族的日耳曼大帝國---第三帝國(公元962至1806年的神聖羅馬帝國為第一帝國;1871至1918年的德意志帝國為第二帝國)。這本書從思想上感染了大多數德國熱血青年,使他們踴躍參軍,從一定意義上來講的確使整個德國團結在了一起,為今後的戰爭提供了強有力的武器。
從另一方面而言,德國的資本主義發展沒有經過資產階級革命的洗禮,因而政治上保留了大量封建殘餘勢間接導致了希特勒在推行對外擴張政策時十分此順利。

成書過程

寫作起因
在第三帝國短促的生命的前半期,作者曾在那裡生活和工作過,親眼看到阿道夫·希特勒怎樣鞏固他作為這一偉大而又茫然不知所從的民族的獨裁者的權力,後來又怎樣引導這一民族走向戰爭和進行征服,加上德國機密檔案被繳獲並公布,威廉·夏伊勒蒐集到成捆的納粹檔案油印副本、出版的42卷證詞、10卷重要檔案英譯本、紐倫堡審判中的15卷材料。經過5年寫作,威廉·夏伊勒完成了近距離書寫一個帝國歷史的巨著——《第三帝國的興亡——納粹德國史》。
相關圖片相關圖片
原始資料
1945年春,第三帝國崩潰,德國政府及其所有部門的大多數機密檔案被繳獲,包括外交部、軍隊及秘密警察的更高密級檔案材料。在科堡附近的坦巴赫城堡繳獲的6 萬卷德國海軍檔案,就幾乎包括了從1945年4 月繳獲之日起一直回溯到1868年現代化德國海軍建立之時止的全部德國海軍的信號、艦隻的航海日誌、個人日記、備忘錄等等。這些檔案,僅屬於外交部的,重量至少有485噸。總體數量之巨,略可想見。
威廉·夏伊勒把這些檔案的繳獲看作“一件歷史上絕無僅有的事情”。以往,一個大國即使戰敗,政府被革命推翻(如德國、俄國在1918年的情況),其檔案也總是由其自己保管,只有對後來的統治集團有利的檔案才會被公布。因此,在威廉·夏伊勒之前,多數歷史學家往往要等待50年、100年甚至百年更久,才能得到有關的確鑿史料,才敢著手寫一個國家、一個帝國、一個時代的歷史。這些檔案則使第三帝國的幾乎所有機密在其滅亡時就暴露於光天化日下,後續材料還有對戰犯的大量提審記錄和畫押證詞。
險被銷毀
德國外交部485 噸檔案藏在哈爾茲山脈的各個古堡和礦井裡,在奉到柏林方面的命令正要燒毀的時候,為美國第一軍團所繳獲,這批檔案不僅包括第三帝國時期,而且還包括魏瑪共和國時期,並一直追溯到俾斯麥的第二帝國創建的時候。戰後許多年來,成噸的納粹檔案被封存在維吉尼亞州亞歷山大里亞的一個美國陸軍大倉庫里,美國政府沒有表示有什麼興趣要想打開木箱,看看裡面可能有些什麼有歷史價值的東西。最後到1955年,在這些檔案被繳獲後10年,由於美國歷史學會的創議和一些私人基金會的資助,藏在亞歷山大里亞的檔案才被啟封,數目少得可憐的一批學者,在人手和工具缺少的情況下,趁政府迫不及待地要把這些檔案送還給德國之前,進行了翻閱和攝影的工作。結果證明這是一次豐富的收穫。
《慕尼黑協定》簽字現場《慕尼黑協定》簽字現場
成書版本
該書於1960年由紐約西蒙舒斯特公司出版。1965年,中國世界知識出版社出版漢譯本,當時不能出現譯者真名,九位譯者化名為“董天爵”。1974年,該書由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重新出版發行,譯者董樂山李天爵署了真名,其他譯者仍然以兩個化名(李家儒、陳傳昌)出現。1980年代,才正式還原了九位譯者的真實姓名。

作品鑑賞

作品賞析

審判證據
其他的一些檔案也是如此,例如希特勒大本營每天研究和討論軍事形勢的51次“元首會議”部分速記記錄,以及這個納粹戰爭元兇在戰時同他黨內老夥伴和秘書們飯後酒余談話的比較完整的記錄。前者是美軍第一○一空運師一名諜報軍官在伯希特斯加登從一些焚毀的希特勒檔案餘燼中搶救出來的,後者是在馬丁·鮑曼的檔案中找到的。紐倫堡舉行納粹主要戰犯審訊的時候,曾經匆匆忙忙集中了數十萬件繳獲的納粹檔案作為證據。我在採訪那次審訊的前半期時,曾經收集了成捆的油印副本和後來出版的42卷證詞和檔案,還有許多重要檔案的10卷英譯本。關於紐倫堡後來又舉行的12次審訊所出版的15卷材料中,也有一些其他檔案是很有價值的,雖然有許多檔案和證詞被節略了。除了這些前所未有的豐富檔案以外,最後還有德國軍官和黨政官員的詳盡提審記錄以及他們後來在戰後各次審訊時起誓畫押的證詞,其中所提供的材料,我相信是以前歷次戰爭結束後從來沒有從同樣的這類來源得到過的。當然,我沒有全部讀遺這些數量驚人的文獻——這是單獨一個人力所不及的事情。不過,我努力翻閱了其中相當大的一部分,只是由於缺乏適當的索引而不免進度緩慢,這是在這樣一片豐富的園地中任何一個工作者在所難免的事情。
書冊封面書冊封面
公之於世
我們在納粹時期駐在德國的人,不論是新聞記者還是外交官,對於第三帝國堂皇的外表後面發生的事情,所知道的真實情況,可謂微乎其微。一個極權主義的獨裁政權,由於它的性質所決定,必然是在極度秘密的情況下進行活動的。它也知道如何保守這種秘密,以防外人的窺探。把第三帝國內部所發生的赤裸裸的,怵目驚心的,往往是令人作嘔的事實——希特勒的上台,德國國會縱火案,對羅姆的血腥清洗,德奧合併,張伯倫在慕尼黑的投降,捷克斯洛伐克的占領,對波蘭、斯堪的納維亞、西方、巴爾乾各國和俄國的進攻,納粹占領下和集中營中的恐怖,消滅猶太人的暴行等等——一一記錄下來或作一番描述並不困難。但是秘密作出的重大決定、陰謀詭計、背信棄義、其動機成因、主要角色在幕後起的作用、他們所造成的恐怖的程度以及他們製造這種恐怖的伎倆——所有這一切,還有許多其他情況,在德國秘密檔案出現之前,大部分是我們所無法獲悉的。
由於作者曾是美國環球新聞社和哥倫比亞廣播系統駐德記者,在書中對美國的綏靖政策諱莫如深,未作揭露;對蘇聯在納粹德國侵蘇前的對外政策及史達林則進行了惡毒的歪曲和誣衊;而對當時反希特勒分子的活動的敘述也欠恰當。正像作者本人說的一樣:“本書不時摻雜著我本人的偏見,這是我個人的經歷和人生觀所必然產生的。”

名家點評

安徽省作家協會主席許輝:“這是我讀過的最有震撼力和文采的歷史/傳記類著作,我相信,這本書也是歷史上最好的非文學類的國家和個人的傳記作品之一。非常翔實豐富的資料,波瀾壯闊的歷史事件和空前絕後的政治、外交、軍事風雲,人類歷史上最不可思議的驚世奇才之一,再加上作者以新聞記者身份長駐德國的經歷、作者敏銳和準確的對政治事件及政治人物的感覺,造就了這部也極富空前絕後感的洋洋巨著。”
牛津大學歷史學家特雷弗·羅珀教授:“這本書是這一世紀最黑暗之夜中的光明,是希特勒納粹德國令人戰慄的故事最傑出的研究成果。”

後世影響

由於作者著述的基礎不是任何其他人的著作而是堆積如山的德國原始資料——秘密檔案、檔案、私人日記、會議記錄、通信,甚至還包括被竊聽的談話記錄,而這些資料所牽涉的歷史事件又是盡人皆知的,這無疑使對歷史的真實表述得到很大保障,至於客觀,則本身往往是難於把握的,即使人人知道事實勝於雄辯,但是每一個歷史學家都更樂於讓讀者看到他希望他們能看到的歷史,這也使得基於史實的任何評論常常是易受攻擊的,其結果無非是此亦一是非,彼亦一是非,這就對讀者提出了要求,站穩了腳,自己看去無疑是最好的解決辦法。

作者簡介

威廉·夏伊勒(William L.Shirer)生於美國芝加哥,是著名的駐外特派記者、新聞分析員與世界現代史學家。他為哥倫比亞廣播公司擔任戰地記者期間,報導了許多有關納粹德國從柏林興起到滅亡的經過。本書最初於1959年出版,剛一面世就立即轟動了整個世界。英國著名歷史學家特雷弗·羅珀在《紐約時報》上稱讚他是將“活著的證人能夠與史實結為一體”的非凡傑出的歷史學家。他還著有《柏林日記》(1941年)、《第三共和國的崩潰》(1969年)和關於歐洲政治、期堪的納維亞的書,及三本小說。 本書以其大量的、真實的資料成為論述納粹德國最具權威的作品,是希特勒納粹德國令人顫慄的故事最傑出的研究成果。
原書封面原書封面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