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秀園社區

竹秀園社區居民委員會在中山市政府南偏西5.5公里、南區辦事處1公里處。至2005年約613戶,人口1969人。因村中翠竹成林、景色秀麗而得名。1953年因村旁有溪,易名竹溪。1963年與長溪合併,稱竹秀園。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竹秀園社區
  • 行政區類別:社區
  • 所屬地區:中山市
  • 人口:1969人
基本概況,社區發展,旅遊資源,

基本概況

郭姓占70%以上,歐姓約占20%,杜、黃、李占10%左右。明嘉靖年間(1522—1566),郭秀峰從鄰村槎橋遷此建村。
聚落在旗山南麓,呈線狀分布。原有耕地1356畝,旗山一帶低坡山地遍植荔枝。村內建築多為鋼筋混凝土樓房。村內多為水泥道路,秤鉤灣從境內經過。境內有多家民營和個體企業以及多間個體小商店、小食店,還有學校、衛生站、銀行、市場,健身廣場、南區頤老院、南區醫院等。
竹秀園社區

社區發展

1990年後,工業不斷興起,境內以優惠政策出租土地,先後引進了盈富手袋廠等多家企業。1990年村工農業總產值為0.16萬元。1998年村工農業總產值是171萬元,是1990年的1068.75倍。到了2000年,工農業產值達到200萬元,比1999年的192萬元增長了4.17%。2001至2004年底,年均工業總產值是238萬元。2005年,工農業產值是245萬元,比2004年下降了16.38%。1998年農民人均年純收入為764元。1999年是680元,比上一年下降了約11%。2000至2004年底,農民人均年純收入約為462.2元。2005年,農民人均年純收入是311元,比2004年下降了46.56%。
竹秀園社區
1992年開始,全村引進自來水,解決了村民用水難問題。村政建設方面在華僑港澳鄉親支持下,村內面貌大為改觀。
竹秀園社區
2000年實行農村合作醫療制度,2005年實行農村養老保險制度,落實了五保戶供養和特困戶扶持、義務兵優撫措施。
竹秀園是中山市重點僑鄉之一,早在民國時期,華僑熱心公益,因此被譽為“中山模範鄉”。竹秀園人傑地靈,曾湧現許多知名的華僑和實業家。有“永安集團”創始人郭樂、郭泉、郭順;廣東省副省長、省人大常委會副主任民主人士郭棣活等。
歷任村(居)委會負責人有:梁順財、郭官仲、蕭卓坤、郭文月、郭嘉明、鄭建洲、陳桂和、郭傑武。

旅遊資源

長溪自然村
在南區辦事處以東0.5公里處,529人,屬竹秀園村委會。明崇禎十五年(1642年),歐姓人遷居於此,初以姓氏命名歐園仔,後黃、杜、高等姓人遷入,因村北小溪源遠流長,經村中父老建議,易名長溪堡,1950年後簡稱今名。1963年併入竹秀園,1981年復分。聚落呈帶狀分布,建築多為磚木結構平房。原有耕地553畝,主產稻穀,次為花生。廣珠公路經村西。
竹秀園社區
沛勛堂 坐落在竹秀園村中,是建於民初帶歐陸式的建築大宅。是永安公司創始人為紀念先人郭沛勛而建設的,樓高四層,塔樓雄偉挺拔,建築華麗堂皇。
竹秀園學校 是一所具有70餘年歷史的建築,村中老一輩華僑辦教育標誌性的學校。國民黨元老、近代書法家于右任先生手書的“竹秀園學校”字跡仍清晰可見。
景春水閘 位於竹秀園村旗山,建於1942年,是香港永安公司創辦人之一的郭順倡建。水閘用麻石方磚砌成,長40米,寬1.3米,高12米。水閘上鑲嵌有長3.7米、寬75厘米的石匾。刻有“景春水閘”,落款為“孫乾題”、“民國三十七年孟冬”的字樣。1990年竹秀園村築管引之於村內,成了當時本區鄉村中最早之自來水。現亦有多處“龍井”水引至路邊,方便村民取用。
竹秀園社區
郭蕭太夫人哀思錄線裝 鉛印版,手抄本,一冊,民國23年(1934年)。內載有遺像、郭母蕭太夫人傳、海內名人手書哀思之辭、墓志銘、逝世周年紀念堂錄。公啟、開會秩序、謝新友書跋。郭蕭太夫人是竹秀園郭劍英之母。該譜藏於市檔案館
郭氏宗譜 線裝,手抄本,一卷,民國14年(1925年)季春。郭氏為汾陽郭子儀之裔,世居南雄。始祖致政公自宋任鹽場管勾,定居香山。二世復公為東莞鹽場總管,兼理黃田七場事,居仁厚里,及遷麻洲西邊街,分居茶其落、竹秀園、山際頭。內載有序言、天順、崇禎、康熙、乾隆、光緒序、譜例、宗支繁衍、生卒年月、祖墓葬地,載至二十三傳。該譜藏於市檔案館。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