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刻(徽州竹雕)

竹刻(徽州竹雕)

竹刻(徽州竹雕),安徽省黃山市徽州區地方傳統美術,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據記載,徽州竹雕作為傳統“徽州四雕 ”之一,其起源可追溯至宋高宗時期,而盛於明清。它承載著徽州深邃的地域文化內涵、濃厚的藝術氣息。 徽州竹雕採用線刻、浮雕、透雕、圓雕等精湛雕刻工藝將名家書畫、山水風光、神話故事等雕刻於徽州毛竹之上,繁綺多姿,匠心獨具。徽州竹雕造型質拙渾樸,人物表情傳神,並融入獨特的地域文化底蘊構成傳播典型“徽文化”的重要載體。

2008年12月4日,竹刻(徽州竹雕)入選安徽省第二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14年11月11日,竹刻(徽州竹雕)經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批准列入第四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遺產編號:Ⅶ-46。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竹刻(徽州竹雕)
  • 申報地區:安徽省黃山市徽州區
  • 遺產編號:Ⅶ-46
  • 遺產級別:國家級
  • 遺產類別:傳統美術
  • 批准時間:2014年11月11日
歷史淵源,文化特徵,地理環境,文化形態,審美理念,製作工序,題材作品,傳承保護,傳承價值,傳承狀況,傳承人物,保護措施,社會影響,

歷史淵源

先秦是竹雕工藝的萌芽時期,竹雕產品在先秦時的作用是為了滿足生產力低下的功能需要。因竹子在乾燥的天氣容易開裂,在比較潮濕的環境中容易發霉,而且在發生火情時容易被燒毀,所以,較之獸骨較難保存,因此很難見到先秦時的竹雕作品。
留存於日本的唐代竹製尺八是中國漢唐時期的竹雕藝術作品。經濟繁榮的唐代,人們很注重產品的外觀造型。及至宋代,因大批文人雅士的湧現,竹雕行業開始嶄露頭角,文人的審美和文化思想帶動了包括竹雕在內的整個雕刻行業的發展。
明清時期的家具對於西方的設計也產生了較大影響,其家具雕刻與竹雕藝術有異曲同工之妙。尤其到了清朝,其雕刻裝飾達到全盛時期。清代的雕飾在造型與結構上繼承了明代的傳統,雖然其雕飾過於堆砌,但在雕刻歷史上卻與其他藝術得到了空前的發展四。清朝末期,因為鴉片戰爭的影響,社會動盪,竹雕藝術也開始衰落,雕刻的作品以模仿為主,缺乏創造性。
作為中國傳統民間雕刻藝術的徽州竹雕,其在研究中國文化的過程中可以提供一定的藝術和文化價值,並為現代的藝術設計提供造型源泉和文化內涵。竹雕與微州雕刻中的磚雕、木雕和石雕一樣是徽州社會風俗和地域文化的融合與再現,其雕刻內容具有濃厚的地域特色和文化氣息中。
徽州雕刻的興起離不開微商的發展和微商在經濟上的支持。而作為其中之一的竹雕興起原因主要有:第一,徽州竹子較多,為竹雕的興起提供了原材料的支撐;第二,原材料富足卻機械化不足的明清時期,竹雕的技藝可以養活很大一部分手工藝人,那時竹雕藝術作為一種謀生手段存在,甚至在很多時候成了家族中傳承下來的手藝;第三,徽州這個地方很重視文化,在許多文人眼裡,竹子是一種精神象徵,所以,在一定程度上也推進了竹雕藝術的發展。
20世紀30年代至70年代間,徽州竹雕逐漸消亡。
1979年以後,徽州竹雕經搶救始慢慢復甦。

文化特徵

地理環境

黃山市山多嶺密,海拔高程與相對高差均較大,山間谷地和盆地較少。這一地區屬新安江水系,主要河流為新安江及其支流。黃山市屬於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年平均溫度一般在15C~16,無霜期222天~248天。年平均降水量1200毫米~1700毫米,但降水的季節分配很不均衡。氣溫較低,積溫較少,多雲霧,少日照,降水豐富,夏無酷暑,冬非嚴寒,適合毛竹的生長。它位於黃紅壤地帶內,土壤以山地普通黃壤和紅壤為主,呈酸性反應,有機質含量較低。竹纖維為黃紅色,雕刻出的作品有纖維的變化、色差之美,易玩出包漿,有金玉般的韻味。獨特的地理環境、生態資源、文化底蘊使獨樹一幟的徽州竹雕得以出現並一直流傳。

文化形態

徽州竹雕藝術是儒道文化、宗族禮教、地域特色在雕刻藝術品中的體現,已成為傳播儒道思想、宗族教育、民俗文化的載體,被納入嚴格的宗法制度及禮儀規範之中,成為徽州人“躬身力行”的道德規範和處世哲學。明清時期的徽州竹雕已成就卓著,雕刻技法簡潔流暢,畫面清新且富有意蘊,追求造型精巧秀美,質地堅實細密,工藝細緻精湛,彰顯藝術品位和徽州文化形態。
竹文化
竹,自魏晉時代起便是文人墨客詠誦與描繪的對象,從《詩經》《禹貢》《周禮》《離騷》到繪畫中的“四君子”“歲寒三友”,竹子都象徵著虛心勁節、剛正挺立的高尚品格。竹之青翠挺拔、婀娜俊秀、傲雪迎風,自古以來逐漸演變為士子象徵和君子氣節,成為文人雅士的重要藝術創作題材。
質樸文化
徽州竹雕與其它門類的雕刻藝術如玉石、象牙、犀角、紫檀等相比,藝術特色可概括為質樸高雅。徽州竹雕藝術追求文化之質拙渾樸,造型之繁綺多姿,刀工之嬗變細膩,意境之延綿悠長。其雕刻技法豐富且獨具特色,從明代至現代經歷了由淺(淺刻、留青)及深(浮雕、透雕及圓雕),又由深復淺的逆勢過程。明中葉以後,徽州竹雕深遠的意境和真切的情感,受文人雅士推崇與厚愛。因此,創作題材更追求寓理其中與意境深遠,以情動情,體驗心理交流;以情養情,飽含人生哲理,故被人們喻為藝苑中的蘭花和水仙,與富貴的牡丹和妖艷的芍藥相比,其氣質情趣迥然有別。
情感寄託
徽州竹雕藝術體現了濃厚的山子隱逸思想和中國意味的理想追求,竹雕清新的氣味和粗糙的觸感喚起了人們對鄉土的思念和田園生活的嚮往。竹雕的構圖題材直接還原了悠閒田園和山水意象,寓理其中,將文化的本質與事物的事理融入意象空間的蘊含之中,藉助傳統“意境說”啟發,將情感寄託融入內涵豐富的空間意象,成為情感的宣洩和心靈的寄託。

審美理念

構圖美
徽州竹雕藝術家大多具有深厚的繪畫功底和文化底蘊,在取景、構圖和立意時特別注重原始形態、章法布局和層次關係。畫面追求構圖飽滿,層次分明,圍繞命題及寓意展開修飾,以許許多多的零碎細節構成一個有機的整體,以理想化的處理來構造場景藝術性和神話色彩,同時注重“留白”。飄逸律動的曲線和剛柔相濟的直線將圖案和紋樣表現的較具親切感和人情味,彰顯了禪宗文化“天人合一”的人生理念和精髓“頓悟”。對於竹材整體感和原始輪廓的追求符合雕塑的藝術本質,注重構圖的完整和氣息的凝聚,同時又非常重視對竹材原始形態的依託和尊重。保留竹材胚料的整體性和雕刻構圖形態的完整飽滿,藉助細部氣韻的貫通延續,以及圓形的向內收縮動勢導向來聚集能量,呈現移步換景的畫面連續性和構圖完整性,使竹雕形態充滿內在的活力和外在的統一。
意象美
徽州竹雕造型中的許多形象屬於似是而非,似與不似之間的意象,強調神似而非形似,給觀賞者提供想像、揣摩和回味的空間。通過人們對竹雕靜穆構成藝術的聯想揣摩和境界體驗,往往能獲得比雕者的創作意圖和初始出發點更多的內容,構成禪的心靈狀態。
造型美
徽州竹雕藝術的造型上依附大自然的原始形態,運用獨特的雕刻技法,度形制器,彰顯意境深邃的自然之趣,保持竹質高雅本色。彰顯竹質纖維的流暢脈理,或鱗皴癭節,須蔓縈繞,或麻皮密布,莖脈凸顯來呈現細勁修長,反對中正平和,偏嗜盤根錯節,力避規整順暢,從而體現清新淡雅的審美效果,具有地域文化內涵和藝術創作性。徽州竹雕形態小巧可人,便於盈握與摩挲把玩,可怡情養性,器表包漿瑩潤光鑒,逸趣橫陳。

製作工序

步驟一:整坯。把鋸好的筆筒坯,用銼刀等工具上下平整,使之形成可以初步創作的竹筒。
步驟二:勾線。把整坯後的筆筒坯,用鉛筆或者畫工筆等在筆筒勾畫上事先構思好的圖案線條、線性。
步驟三:鑽孔引路。在勾好線的形狀筆筒上,用機械鑽按照節點節眼定位處輕輕打孔,形成一條雕刻的引路線,為下一步的打坯奠定基礎。
步驟四:整形打坯。先把鑽好孔的筆筒在固定床固定,然後用錘子和長柄鑿子在其身上按預先路線開鑿,直到形成理想外形,期間用力大小要適宜,不過雕刻師一般只能靠熟能生巧的技能。
步驟五:修光鏟底。用長柄開口刀把整形打坯後的筆筒削掉小絲、小刺、邊絲等廢料。
步驟六:粗雕打磨。用短形刻刀在修光鏟底的筆筒上,進行較大口的雕刻,把一些不合格的肥肉等去掉,變成一個雛形筆筒。
步驟七:細雕。想要一個更加細緻的作品,必須用小型刻刀進行一次或多次反覆細雕開臉動作,直到認為作品上佳為止。
步驟八:拋光打蠟。為使作品看起來光鮮且易於保存,就要給該作品用拋光器具進行拋光,之後用對應的油漆進行打蠟。到此,一件成品算是完成了。

題材作品

徽州竹雕一般以徽州盛產的毛竹為原料,以刀代筆,因材施藝,作品中運用多種技法,有浮雕、高浮雕、透雕、圓雕、線刻等。這些作品取材廣泛,有名人的書法墨跡,名勝古蹟的山川風貌,民間傳說的神話故事,珍禽異獸的千姿百態等。竹雕主要用於擺設裝飾,如常見的工藝品,包括屏風、告屏、掛屏、插花瓶、文具盒、牙籤盒、菸灰盒、茶葉簡、帽商、筆筒、筷筒、楹聯、腕枕、餐具等,都飾以竹雕。

傳承保護

傳承價值

藝術價值
徽州竹雕雖材質質樸,但藝術價值卻極高。作品經精雕細琢而成,造型小巧,內容半富。山川樹木,亭台樓閣,禽獸花鳥蟲魚,戰馬走卒,村夫田叟,風土人情,無不涉略。徽州竹雕多以立體圓雕、透雕為主,雕刻手法獨特,作品立體感強。所刻人物,形神兼備,質樸中透著高雅,藝術氣息濃厚,藝術價值顯而易見。
文化價值
徽州竹雕是徽文化的一種表現形式,可以表達多種文化意向;一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一種傳播途徑。佛家文化、孝文化、福壽文化、名人軼事等通常都是徽州竹雕技藝所要表達的內容,這些內容最終通過刻刀和嫻熟的技藝呈現於竹簡或竹板上,流向社會大眾手裡。二是表達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生態理念。花鳥蟲魚,飛禽走獸,樹木叢林,亭台樓閣等中國畫中常常表達的自然意識均是竹雕藝人所喜愛的題材。同時,竹雕技藝本身就是一種綠色技術,低碳節能環保。三是記載時事,抒發情感。中國國內外時事、節日慶典等有紀念意義的事件也常常會進入竹雕作品裡,片竹之中承載歷史。優秀的竹雕技藝體現一個民族的創造能力和高超智慧,也是一個民族的優秀文化價值所在。
社會經濟價值
徽州竹雕業繁榮可以吸納一部分社會勞動力,減輕就業壓力;實現地方資源綜合利用,實現集約化發展;促進文化產業發展,最佳化當地經濟結構。從資源開發利用角度看,徽州竹雕取材於當地盛產的竹子,因地制宜發展經濟,實現自然資源的深度開發與高效利用,既是集約化經營,又為最佳化地方經濟結構做出貢獻。
地域品牌價值
21世紀以來,徽州竹雕藝術品的影響力不斷增強,並逐漸成為一個地域性文化品牌,充實了徽文化的現代內涵。

傳承狀況

隨著人們消費水平的提高,徽州人的品牌意識逐漸增強,近些年也生產出一些機械加工和手工後期處理的精細作品,使產品的價格慢慢攀升。這種生產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市場的認可,既可以批量生產,生產出來的產品又比較精細。竹雕從藝者和機械生產越來越多,少部分人享受政府的扶持,大部分從業者依舊在探尋出路。竹雕藝術的保護仍存在的問題主要有:
(1)政府對工廠扶持較多,對竹雕藝人扶持較少。
對於在市場上已經量產而且形成一定規模的廠家,政府給予的幫助比較多。這些廠家通常具有較大的發展空間,為市場提供了優質的竹雕藝術品。而一些純手工藝人則因為銷售或其他原因存在一定程度上的資金問題,導致徽州竹雕藝人的發展空間受限。除此之外,徽州竹雕藝人所創新的作品,還沒有得到智慧財產權法的保護,一旦受侵犯,會較大打擊受益人的從業積極性,甚至轉行,不利於推動徽州竹雕藝術的傳承與發展。
(2)學習交流及對工藝流程和核心技術的規範探討不多。
年輕人,很多都是國中沒畢業或因為成績不好,才開始學竹雕藝術。從事竹雕行業,內心浮躁不夠平和,在學習期間因為經濟原因很難靜下心來,剛接觸一點皮毛就開始另立門戶,其對竹雕藝術的文化內涵很難一下子領悟。同時,作為竹雕老藝人,直接招收徒弟的渠道較為狹窄,在很大程度上無法選擇徒弟,導致徽州竹雕老藝人的徒弟素質參差不一,許多年輕學徒無法肩負起傳承徽州竹雕藝術的重要使命。對於竹雕的技藝很大程度上需要一定的天賦和愛好,很多新的從業者迫於生計前來學習,這在一定程度上也制約了竹雕工藝的發展。
(3)竹雕藝術品的宣傳不到位。
在網際網路如此發達的21世紀,關於竹雕產品的宣傳和行銷無論是線上還是線下都有待加強,這是竹雕產品走向市場的必經之路。電腦、手機、網路電視等各種硬體設施隨處可見,利用網際網路這一載體通過新的形式對竹雕藝術產品進行真實還原,並進行信息可視化處理,通過各種手段和方法,用現代的視角對竹雕進行新的闡釋,賦予其新的內涵,讓竹雕藝術再次走進人們的生活。

傳承人物

洪建華,男,漢族,1971年生於黃山市徽州區洪坑村,黃山市竹溪堂徽雕藝術有限公司董事長、中國工藝美術學會竹工藝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全國技術能手、中國工美行業藝術大師、江淮十大傑出工匠、中國首屆“竹天下”竹工藝品雕刻技藝大賽評審。2018年5月,洪建華入選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物,安徽省黃山市徽州區申報,傳承項目:竹刻(徽州竹雕)。
鄭再權,男,1950年生,黃山市歙縣人;汪加林,男,1962年生,黃山市歙縣人;汪偉,男,1966年生,黃山市屯溪區人;張紅雲,女,1970年生,黃山市徽州區人;曹小明,男,1976年生,黃山市歙縣人。他們均為安徽省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竹刻(徽州竹雕)”代表性傳承人。

保護措施

1990年,張紅雲與丈夫洪建華自主創業,開辦了雕刻工作室。
1996年,汪偉創立“石竹坊”工作室,專業從事徽派留青竹雕的研究開發,填補了清末以來徽派留青竹雕的空白。
1997年,鄭再權創辦了“竹玩齋”,設計、生產、製作徽州竹雕。
2012年,張紅雲夫婦成立了黃山市洪建華雕刻藝術發展有限公司,並開辦了黃山市徽派雕刻傳習基地。
2013年,洪建華成立了徽州竹木雕刻藝術研究院和黃山市徽派雕刻博物館。
2019年11月,《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布,黃山市竹溪堂徽雕藝術有限公司所獲得“竹刻(徽州竹雕)”項目保護單位資格。
2023年10月31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布,竹刻(徽州竹雕)項目保護單位黃山市竹溪堂徽雕藝術有限公司評估合格。

社會影響

重要活動
2010年6月,在上海世博會安徽活動周上,安徽省徽州竹雕傳承人洪建華向遊客展示徽派雕刻的傳統工藝技法和藝術精髓。
2020年9月,“徽州非遺購物節”徽州區專場亮相上海江南吃貨節,活動現場展示徽州竹雕等非遺作品。
作品收藏
2006年9月,洪建華頒的竹刻作品“竹林七賢”筆筒,經過專家的嚴格評審,被故宮博物院永久收藏。
2009年,洪建華的黃楊木筆筒《農家樂》與竹刻《徽鄉行》四條屏被中國工藝美術館有償收藏。
2011年8月,在中國輕工業聯合會和國家博物館聯袂舉辦的“盛世天工——中國木雕藝術展”上,黃山市竹藝軒雕刻有限公司工會選送的徽州竹雕香筒《蘭亭雅集圖》,被中國國家博物館永久收藏。
2018年,洪建華竹刻筆筒《聖人泛舟》被中國國家博物館收藏。
張紅雲的徽州竹雕《和諧》作品被中國徽州文化博物館收藏。
榮譽表彰
2006年,張紅雲徽州竹雕《訪友》筆筒獲中國手工藝精品博覽會“華茂杯”金獎。
2008年,徽州竹雕《徽鄉行》作品獲徽商大會“第二屆安徽省民間工藝精品展”金獎。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