積石關

積石關

積石關坐落在今甘肅省積石山縣大河家鎮關門村,地處巍峨的積石山麓,積石峽東口。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積石關
  • 坐落在:今甘肅省積石山縣大河家鎮
  • 地處:巍峨的積石山麓,積石峽東口
  • 讚美:地險天成第一關
概況,雄關近處,險關歷史,民間傳說,名人題詠,

概況

“地險天成第一關,嶷然積石出群山。”這是明御史李璣遊歷積石關後寫的《題積石》詩的兩句,他以飽滿的激情,讚美了明初在河州設定的二十四關中的第一大關——積石關的雄奇、險要和壯麗。
正如詩中所描繪,它確實地險天成,南倚巍峨高聳的積石山峭壁,北臨濁浪滔滔的黃河深淵,背山面水,一夫當關,萬夫莫開,歷來是絲綢之路和唐蕃古道要隘,軍事之要地,甘青之門戶。關內為積石山縣,關外為青海省循化縣,隔黃河與青海民和縣相望。

雄關近處

積石關的西端,是黃河上游著名的峽谷——積石峽。這是一條長約25公里的峽谷,深邃、險峻、神奇、壯麗,傳說是大禹治水時鑿開積石山而形成的峽谷,因此,有許多迷人的大禹導河傳說的遺蹟。進入積石峽,黃河兩岸山勢峭拔,絕壁千仞,如刀削斧劈;危石險峰,橫出天際,大有將崩欲傾之勢。重岩疊嶂,遮蔽天日,深邃幽深。峽中黃河急流奔湍,洪濤巨浪,聲振如雷,浪拍石崖,生雲吞霧,滔滔東去,一瀉千里。晉成公綏在《大河賦》中讚美道:“覽百川之洪壯兮,莫尚美於黃河,潛崑崙之峻極兮,出積石之嵯峨”。明御史李璣看到這壯美的景色,讚嘆道:“美哉,山河之固,金城形勝,莫有過此者,皆大禹聖人之功也。”近人消重聲先生在他的遊記《初過積石峽》中寫到:“絕壁險崖間的峽谷,其實是一道曲曲折折的裂縫,猶如大震之後錯裂的縫隙。絲絲縷縷的淡煙輕霧,悄悄地升騰著,飄散著昏暗和神秘。看不到谷底的河水,只能聽到那隱隱的吼聲,仿佛是從地層深處穿來。峽谷中最窄的地方,兩岸山崖熱乎乎的臉龐,幾乎要粘到一起了。只有當裂縫稍稍寬展,才能看到黃河的身影――已被兩岸山崖死死卡住了腰身,變成了一條細長的小河”。由於這神奇、壯美的景觀,清河州進士張和以“積石奔流”列入河州八景之首,民國《續修導河縣誌》以“積石神功”列入河州八景之第一景觀。
積石關
在積石關的南山峰上,築有號稱“積石鎖鑰”的墩堡。墩系明代所築,為守御積石關的烽堠墩台之一,此村也以大墩為名。堡系清鹹豐十一年(1861年)河州知州趙桂芳駐防積石關時在原墩基礎上所築,取名靜安堡。堡門嵌石質“積石鎖鑰”匾額。
積石關以東約2.5 公里的黃河二級台地上是明朝的長寧驛古城址。當時在驛堡內設陝西布政使司和按察使司行館各一所。這裡漢代曾設河關縣,唐代為積石軍城,金、元時積石州城。這裡還是明代河州茶馬互市的主要榷場。

險關歷史

從以上的描述中,不難看出積石關險要的地理位置和重要的政治、軍事、交通戰略地位。歷史上,很早已在這裡設定縣、軍、州、驛站、關隘。明嘉靖《河州志》載“兩山如削,河流其中,西臨蕃界,險如金城,實系要地。隋置臨津關,命劉權鎮之,唐李靖伐吐蕃經積石,宋元立積石州,洪武改為關”。明洪武三年(1370年),御史大夫鄧愈統帥大軍攻克洮山、岷山、河州後,在河州設定二十四關,積石關為第一大關,築有扼控咽喉的宏偉關門、碉堡、哨所。設官1名,兵50名把守,一年一換。後積石關等大關設兵丁50名,中小關設丁五、六人,仍一年一換,輪流駐守。清雍正九年(1731年),河州牧顧爾昌團練鄉勇分布各關隘。二十四關集成185隊,總計馬步鄉兵9644人。清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裁以塘丁把守”,設有把總1人,士兵6人。到民國初年把守官兵全部裁撤。
積石關,在中國歷史上是中原農業民族與青藏高原少數民族的分界線,是中原王朝與羌、鮮卑、吐谷渾、吐蕃、西夏、蒙古等部族爭奪的軍事要地,這裡發生過許多殘烈的戰爭。漢朝,羌、漢長時間的爭奪戰、拉鋸戰在這裡展開,漢將趙充國、李息、耿恭、馬防、馬賢、段熲、夏侯淵、張郃等多次用兵河湟,這裡曾是主戰場。隋煬帝討伐吐谷渾“出臨津關,渡黃河,至西平”。唐兵部尚書侯君集率軍過臨津,攻打吐谷渾。衛國公李靖在此駐軍,哥舒翰伐吐蕃收黃河九曲。宋與夏、金,金與夏,元與金曾激烈血戰,爭奪積石州。近代史上,這裡也戰火屢燃。清光緒二十一年(1895年)五月上旬,循化撒拉族反清軍韓奴勒部攻入積石關,防守積石關的涼州練軍管帶王正堃盡棄糧餉、軍械,不戰而逃。下旬,韓奴勒部又率4000多人復攻積石關,展開血戰,雙方傷亡慘重,清軍提督李日新、總兵劉潤山陣亡。清末、民國,馬占鰲、馬廷勷、馬全欽等都曾在積石關駐兵防守。自古至今,這裡干戈不息,屢為戰地,上演了一幕幕歷史壯劇。

民間傳說

積石關聲名遠播,更主要的還在於它是大禹導河的源頭和無數文人騷客的吟詠。我國最早的地理書《尚書·禹貢》雲“導河積石,至於龍門,入於滄海”,《史記·夏本紀》載:“導河積石,至於龍門”。大禹治水之千秋之功開始於積石,從此,大禹完成了驚天動地的治水大業,從此,積石也名垂千古,揚名天下。傳說,大禹接受了堯帝治水的命令,決定先從災害最大的黃河開始治理。他循河逆流而上,來到積石山,看到黃河被巍峨高聳、綿延幾十里的積石山所阻,洪水蓄集,一片汪洋,每遇暴雨或雨季,常常溢出滔滔而下,造成九州之災害。他認為只有鑿開一個缺口讓水泄出去,才能消出水災隱患。因此他一改他父親鯀用築堤堵水的方法,採用疏導之法。他帶領百姓開鑿積石山,經過千辛萬苦,積石山終於被鑿開了,黃河水從鑿開的缺口,順著河道向東飛泄而去,歸向大海,消除了水患。積石峽就是大禹治水時鑿成的,積石峽絕壁上層層疊疊的崖壁紋路,傳說是大禹導河時留下的斧痕,直到今天,積石峽中,還有許多大禹導河傳說的遺蹟,如禹王石、大禹斬蛟崖、駱駝石、天下第一石崖等。為了紀念大禹治水的功績,明朝時官府在這裡修建了禹王廟,並派官員按時致祭。可惜禹王廟在清光緒年間毀於兵燹。

名人題詠

積石關壯美的景色和大禹治水的千秋功德及神奇美妙的傳說,吸引了無數的朝廷命官、文人騷客來此遊歷,並留下了一首首讚美雄關、歌頌大禹的優美的寶貴的詩篇,使積石關更具文化底蘊,也更使積石關聲名遠播,千古流芳。唐代著名詩人劉禹錫的《黃河》詩寫道:“誰開黃河源,流出混沌河?積雨飛作雪,驚龍噴為波。湘瑟颼颼弦,越賓嗚咽歌。有恨不可洗,虛此來經過”。元代進士楊仲弘的《題積石》中有“禹功疏鑿過殷勤,宇內山川自此分”的詩句。最輝煌的還數明代,大學士解縉被貶為河州禮房吏時遊覽積石關,寫下了“積石唐家節度城,吐蕃羌帽帳縱橫,而今河水清無底,時有遊人月下行”的絕唱。曹國公李景隆、御史李璣、都御史楊一清、副使王錦、御史范霖、御史張渙、御史沈越、御史張鵬、同知鮑龍、節度從事胡曾、河州儒學教授高弘、劉西泉、風泉等官員和文人雅士來積石關遊歷,都以《題積石》為題,留下了精美的詩章,成為一時之盛。清代河州知州王全臣的《積石》、河州兼收郭朝佐的《積石詩》、吳鎮的《積石歌》、循化廳同知龔景翰的《小積石山》、河州進士張和的《積石奔流》、貢生羅錦山的《積石奔流》、民國河州名士祁魁元的《早登積石山》、《登積石山》、《望積石》、《望積石山感懷》、張質生的《禹王石歌》、《積石神功》也是不朽的詩作,當代學人也創作了許多優美的詩詞作品。這些洋洋大觀的詩詞使積石關更具斑斕璀燦的文化色彩。
積石關壯美的風光,大禹導河的千秋功業及傳說,古絲綢之路和唐蕃古道要隘,歷代兵家必爭的軍事地位及悠久厚重的歷史,使積石關一直聲名顯赫,現在更成為一處名勝,吸引著無數文人學士和遊人來此遊歷、觀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