種群生長

種群生長(population growth)即種群的個體數隨時間而增加之意。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種群生長
  • 外文名: population growth
  • 提出者:馬爾薩斯
  • 別名:馬爾薩斯氏生長
  • 公式:dN/dt=rN(K-N)/K
現象描述,產生機理,研究歷史,

現象描述

在適宜的環境條件下不受他種影響而繁殖的種群,如果在空間,食物供給量等生活必需物資(resources)方面不受限制,那么個體數目將成指數函式的增加,即J型增長。但是實際上空間、食物量等是有限制的,所以增長率是隨著個體數增加而降低,種群生長呈S字形曲線(sigmoid cur-ve)變化,可迅速達至上限。

產生機理

設初期個體數為N0,t時間後即得Nt=N0·exp(xt)。x為瞬間增長率(instantaneous rate of increase),若環境條件固定、種群的年齡構成穩定,得固定值r,即可得出在給定的環境下種的最大可能增長率—內在的自然增長率。但是實際上空間、食物量等是有限制的,所以增長率是隨著個體數增加而降低,種群生長呈S字形曲線(sigmoid cur-ve)變化,可迅速達至上限。

研究歷史

J型增長最初由馬爾薩斯(T.R.Malthus,1798)提出,所以亦稱馬爾薩斯氏生長(Malthusian growth),r稱為馬爾薩斯氏參數(Malthusian parameter)。
S型維耳赫爾斯特(P.F.Verhulst,1838)、珀爾(R.Pearl)和里德(L.J.Read,1920)曾以邏輯斯蒂曲線加以表示。這裡以微分式表示為:dN/dt=rN(K-N)/K.K為個體數的上限漸近值,稱為飽和密度(saturaiondensity)或環境容量。用這個值與個體數N的差值可以確定r的實際的比率。邏輯斯蒂公式可以近似地表達實驗條件下各種生物種群生長的過程,常用作種群動態的數理研究的基礎。但生物的繁殖過程所包含的因素,遠比此公式所表達的複雜,此外作為經驗公式,還有岡珀茨曲線(Gompertz curve)等一些型式。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