種群特徵

種群特徵

種群特徵包括種群的數量特徵(種群密度)、年齡結構、性別比例、遷入率和遷出率、出生率和死亡率、空間特徵等。

種群密度是指在單位面積或體積中的個體數,“種群密度”與“密度”不同,前者是個體的“數目”,後者是比例,種群密度是種群最基本的數量特徵。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種群特徵
  • 外文名:Population characteristics
種群密度,各種比率,性別比例,年齡結構,空間格局,

種群密度

定義
農林害蟲的預報、漁業上捕撈強度的確定等,都需要對種群密度進行調查。自然狀態下一個種群的種群密度往往有著很大的起伏,但不是無限制的變化。出生率、死亡率、遷入與遷出率對種群密度都有影響。種群的大小有上限和下限。種群密度的上限由種群所處生態系統能量流動決定,下限不好確定,生態系統的穩態調節可以使優勢生物的種群密度保持在一個有限的範圍內
種群密度的統計與估算方法
種群密度在生產生活中有重要作用,以下介紹兩種常用的統計與估算方法,估算時“等可能”最為關鍵,不能摻入人為因素。
樣方法適合調查植物,以及活動能力不強的動物,例如,跳蝻蝸牛等。其操作過程是:在被調查範圍內,隨機選取若干個完全相等的樣方,統計每個樣方的個體數,並求出每個樣方的種群密度,再求出所有樣方種群密度的均值,以此值作為被調查種群之種群密度的估算值。
常見的取樣方法有“等距取樣法”、“五點取樣法”、“Z字取樣法”等
標誌重捕法適用於活動能力較強的動物,例如,田鼠、鳥類、魚類等。其操作過程是:在被調查種群的活動範圍內,捕獲部分個體,作上標記,再放回原來的環境中,經過一段時間後在同一地點進行重捕,估算公式:
種群密度/標記個體數=重捕個數/重捕中標記個體數
此估算方法得出的估算值傾向於偏大,因為很多動物在被捕獲一次後會更加難以捕獲,導致“重捕中標記個體數”偏小。標記時也需要注意,所用標誌要小而輕,不能影響生物行動;也不能用過於醒目的顏色(比如紅色),否則會使生物更加容易被天敵捕食,影響估算精確度。

各種比率

出生率與死亡率
出生率指在一特定時間內,一種群新誕生個體占種群現存個體總數的比例;死亡率則是在一特定時間內,一種群死亡個體數占現存個體總數的比例。自然狀態下,出生率與死亡率決定種群密度的變化。出生率大於死亡率,種群密度增長,其他情況同理。
出生率和死亡率是決定種群數量和種群密度的直接因素。
遷入率與遷出率
許多生物種群存在著遷入、遷出的現象,大量個體的遷入或遷出會對種群密度產生顯著影響。對於一個確定的種群,單位時間內遷入或遷出種群的個體數占種群個體總數的比例,分別成為種群的遷入率和(immigration rate)遷出率(emigration rate)。遷入與遷出率在現代生態學對城市人口的研究中占有重要地位。

性別比例

性別比例是指種群中雌雄個體的數目比,自然界中,不同種群的正常性別比例有很大差異,性別比例對種群數量有一定影響,例如用性誘劑大量誘殺害蟲的雄性個體,會使許多雌性害蟲無法完成交配,導致種群密度下降.
此處的"雌雄個體"為可育個體,不包含不具有生殖能力的個體.因此種群的性別比例大致有三種類型:
1 雌雄相當:多見於高等動物.
2 雌多於雄:多見於人工控制的種群,如奶牛.
3 雄多於雌:多見於社會性生活的昆蟲,如蜜蜂.

年齡結構

種群的年齡結構是指一個一個種群幼年個體(生殖前期)、成年個體(生殖時期)、老年個體(生殖後期)的個體數目,分析一個種群的年齡結構可以間接判定出該種群的發展趨勢。
增長型
增長型種群中,老年個體數目少,年幼個體數目多,在圖像上呈金字塔型,今後種群密度將不斷增長,種內個體越來越多。
穩定型
現階段大部分種群是穩定型種群,穩定型種群中各年齡結構適中,在一定時間內新出生個體與死亡個體數量相當,種群密度保持相對穩定。
衰退型
衰老型種群多見於瀕危物種,此類種群幼年個體數目少,老年個體數目多,死亡率大於出生率,這種情況往往導致惡性循環,種群最終滅絕,但也不排除生存環境突然好轉、大量新個體遷入或人工繁殖等一些根本扭轉發展趨勢的情況。

空間格局

組成種群的個體在其空間中的位置狀態或布局,稱為種群空間格局。種群的空間格局大致可分為3類:
均勻分布(uniform)
均勻型分布,指種群在空間按一定間距均勻分布產生的空間格局。根本原因是在種內鬥爭與最大限度利用資源間的平衡。很多種群的均勻型分布是人為所致,例如,在農田生態系統中,水稻的均勻分布。自然界中亦有均勻型分布,例如,森林中某些喬木的均勻分布。
隨機分布(random)
隨機型分布,是指中每一個體在種群領域中各個點上出現的機會是相等的,並且某一個體的存在不影響其他個體的分布。隨機分布比較少見,因為在環境資源分布均勻,種群內個體間沒有彼此吸引或排斥的情況下,才易產生隨機分布。例如,森林地被層中的一些蜘蛛,麵粉中的黃粉蟲等。
集群分布(clumped)
成群分布是最常見的內分布型。成群分布形成的原因是:
⑴環境資源分布不均勻富饒與貧乏相嵌;
⑵植物傳播種子方式使其以母株為擴散中心
⑶動物的社會行為使其結合成群。
集群分布又可進一步按群本身的分布狀況劃分為均勻群、隨機群和成群群,後者具有兩級的成群分布。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