稀缺頭腦模式

稀缺頭腦模式

稀缺頭腦模式:窮人和過於忙碌的人有一個共同思維特質,即注意力被稀缺資源過分占據,引起認知和判斷力的全面下降。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稀缺頭腦模式
  • 類型:經濟術語
相關研究,解決措施,

相關研究

稀缺頭腦模式是美國的一個跨學科團隊在2017年的研究成果,研究內容是資源稀缺狀況下人的思維方式
這項研究是心理學行為經濟學政策研究學者協作的典範。
研究的主導者是哈佛大學終身教授穆來納森(Sendhil Mullainathan)——他29歲時就因出色的行為經濟學理論,獲得“麥克阿瑟天才獎”50萬美元獎金;主要合作者是普林斯頓大學的沙菲(Eldar Shafir)。研究成果最早在美國阿斯彭論壇上演示,論文發表於美國《科學》雜誌,新書《稀缺:為什麼擁有太少後果會很嚴重?》在2017年9月3日發布,尚未出版就進了《金融時報》年度必讀十本商業書籍榜單。
研究結論:在長期資源(錢、時間、有效信息)匱乏的狀態下,人們對這些稀缺資源的追逐,已經壟斷了這些人的注意力,以至於忽視了更重要更有價值的因素,造成心理的焦慮和資源管理困難。也就是說,當你特別窮或特別沒時間的時候,你的智力和判斷力都會全面下降,導致進一步失敗。
研究進一步解釋長期的資源稀缺培養出了“稀缺頭腦模式”,導致失去決策所需的心力——穆來納森稱之為“頻寬”(bandwidth)。一個窮人,為了滿足生活所需,不得不精打細算,沒有任何“頻寬”來考慮投資和發展事宜;一個過度忙碌的人,為了趕截止日期,不得不被看上去最緊急的任務拖累,而沒有“頻寬”去安排更長遠的發展。即便他們擺脫了這種稀缺狀態,也會被這種“稀缺頭腦模式”糾纏很久。

解決措施

在日程中劃定一些空閒時間放鬆自己,說起來容易,但並非每個人都可以做到。例如貧困的人,並非讓他們多一些空閒時間就能夠學會如何平衡收入支出;身陷孤獨的人並非去旅遊一趟就能夠治癒孤獨,學會結交朋友。關鍵是要讓身陷“稀缺陷阱”中的人認識到自己的處境,讓他們看到這個陷阱占據了他們的注意力,阻礙了他們關注長遠目標能力
傳統時間管理原則是利用片段時間和多任務,而穆來納森研究發現,不是時間不夠,而是判斷問題的心力不夠;利用片段時間和多任務解決方式,反而因分心加強了焦慮,導致無法專心處理主要任務,加劇拖延。
解決這個問題,最重要的辦法是,減少多任務干擾,求助外界輔導,分割問題,從而淡化處理問題的焦慮。
多數窮人之所以貧窮並非他們不努力,而是因為長期的貧窮降低了他們的認知和判斷力。如果只是簡單地救濟窮人,窮人的“稀缺思維模式”還會導致他們無法利用這些福利擺脫貧困。
穆來納森教授認為,合理的社會流動方式應當是建立基本的社會安全體系,同時保有社會競爭上升通道資源入口向全社會開放,讓個人保持正常思維,有條件有尊嚴地奮鬥才能最終走出稀缺的陷阱。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