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編鐘

禮縣秦編鐘,出土於禮縣大堡子山秦公大墓樂器坑。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秦編鐘
  • 出土地點:甘肅省隴南市禮縣大堡子山
文物歷史,文物價值,

文物歷史

考古工作者在禮縣大堡子山秦公大墓樂器坑中發掘出土了11件編鐘和10件編磬,這套樂器屬於春秋早期秦人器物,真可謂是價值連城的國寶級文物。11件編鐘整齊排列,包括3件青銅鎛、3件銅虎(附於鎛)和8件甬鐘,鎛和鐘各附帶有1件青銅掛鈎。青銅鎛一大二小,最大的一件通高65厘米,鎛體部以蟠虺紋為主要裝飾,四面扉棱處飾以鏤空的龍紋圖案,鼓部素麵,有銘文20餘字。整個器型美觀大氣,保存完整,堪稱中國青銅藝術品的傑作。時隔2700餘年,這組編鐘依然能夠拼湊成套,以其精確的音準,獨具一格的造型,見證了秦人高超的工藝水平和高雅的藝術鑑賞能力。
另外,還從一盜挖者手中收繳了一套共九件的方紐編鐘。據研究認定,這組九件套編鐘應該是被盜掘出土於禮縣圓頂山秦宗族墓,屬於春秋晚期秦人器物。雖然九件套秦編鐘表層銹跡斑斑,但整體完好無損,編鐘造型獨特,紋飾精美,顯示出了當時當地秦人較高的青銅鑄造工藝水平。

文物價值

禮縣秦編鐘的問世,證明早期秦文化並非人們通常想像的那樣落後,自強不息、兼收並蓄是秦人精神和秦文化最為顯著的特點,秦人為了不斷發展壯大自身實力,全方位借鑑周邊各族群和區域文化,這其中又以努力學習吸收東方華夏族文化作為矢志不渝的奮鬥目標。
秦編鐘
出土於禮縣大堡子山秦公大墓的青銅編鐘
禮縣秦編鐘的問世,也向世人證明禮縣是秦人重要發祥地——西垂所在,大堡子山陵區是秦人四大陵區之一的西垂陵區,西垂陵園為秦人第一陵園。秦人西垂陵園的發現,是二十世紀繼敦煌莫高窟藏經洞和臨潼秦始皇陵兵馬俑之後的又一重大發現,對研究先秦時期的政治、經濟、軍事、文化、冶金、禮制等有著極為重要的學術意義和研究價值,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填補先秦歷史文化研究的一些空白。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