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淮雜詩·年來腸斷秣陵舟

在《秦淮雜詩·年來腸斷秣陵舟》中,作者用極其簡省的筆墨,為我們描繪出一幅似水若夢的秦淮煙雨圖,流露出由秦淮盛衰興替所引發的今昔之感。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秦淮雜詩·年來腸斷秣陵舟》
  • 創作年代:清代
  • 作品出處:《王士禎全集》
  • 文學體裁:七言絕句
  • 作者:王士禎
作品原文,注釋譯文,作品注釋,作品譯文,作品鑑賞,文字賞析,名家點評,創作背景,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秦淮雜詩
年來腸斷秣陵舟,夢繞秦淮水上樓。
十日雨絲風片裡,濃春煙景似殘秋

注釋譯文

作品注釋

①本詩選自康熙三十九年刊本《漁洋山人精華錄》卷五。
②秣陵:今江蘇江寧縣,春秋楚時稱金陵,秦時稱秣陵。指南京。
③煙景:水霧縈繞的景象。

作品譯文

一年多來,我一直在極度思念留戀南京,為南京的“秣陵舟"和”秦準水上樓”而夢繞魂牽。
那個令人難忘的春季,一連十幾天吹著微風下著細雨,整個大地籠罩在水霧中,一片朦朧,濃春如殘秋般疏淡、清幽。

作品鑑賞

文字賞析

本詩的上聯通過言懷虛寫秦淮的人文景觀(舟、樓),秣陵的自然地理特點(秦淮河流貫市區)已寓於其中。作者對秦淮勝地嚮往已久,故說:“年來腸斷秣陵舟,夢繞秦淮水上樓“。”斷腸”一詞有二義,一為極度悲傷,二為極度思念。前者如曹操《蒿里行》:“生民百遺一,念之斷人腸。”後者如曹丕《燕歌行》:“念君客游思斷腸,慊慊思歸戀故鄉。”自然,因思而悲是常見的心理現象,故此二義亦相通。這句詩中的“腸斷”,用的是第二義。與下句的“夢繞”相對應,合言正所謂“晝思夜想”,可見作者對秦淮勝景的情之切、思之深。在詩中,秣陵屬地而言舟,秦淮屬水而言樓,可見此舟非一般的舟,乃是行駛或停泊於內陸河的畫船游舫;此樓亦非一般的樓,而是臨水的雕樑畫棟。這確實是秦淮勝景的特色。此地曾經繁華一時、聲名遠播,正是作者為之“腸斷”“夢繞”所在。
下聯通過記游實寫秦淮的自然景觀(雨絲風片、濃春煙景),但當時社會變遷的痕跡(秦淮無復舊日繁華)也宛然可尋。“十目雨絲風片罩,濃春煙景似殘秋。“寫詩人親履其境後的印象。明代湯顯祖劇作《牡丹亭》第十齣《驚夢》有云:“朝飛暮卷,雲霞翠軒,雨絲風片,炯波商船”。王士禎的詩句脫化於此,而又自出新意。上引《牡丹亭》諸句重在描寫令人神怡的美景,而王士禎的“濃春煙景似殘秋”卻透露出無限的感傷。“濃春”不是初春,而是春意正濃的時節;“殘秋”顯然一片凋零、屑近嚴冬了。春意正濃的秦淮勝地,本應奼紫妍紅、美不勝收,如今卻是這等蒼涼。作者的感受很深沉,但是這種感受的內容是什麼?作者並未明言。“殘秋”是時令即將交替的關捩點,也許詩人由時令的交替想到王朝的興替,頓起故國之思、黍離之悲吧。或許詩人什麼都沒想,只是為秦淮河畔的實況與自己的心理預期大相逕庭而覺得失望吧。作者雖未明言,讀者卻可因此而生出許多聯想與忖度,欣賞此詩豐富的美感。

名家點評

沈德潛論及王士禎《秦淮雜詩》時說:“諸詠皆瑣屑不甚關係”(《清詩別裁集》卷四)。

創作背景

《秦淮雜詩·年來腸斷秣陵舟》作於順治十八年(1661),作者當時以揚州推官至南京,館於秦淮河畔,目睹金陵勝地無復昔日景象,歌樓舞、榭已失六朝繁華,不由感慨萬端,借詠嘆秦淮舊事而抒盛衰興亡之感,寫下了一組弔古傷今的七絕,題為《秦淮雜詩》,共十四首,本詩原列第一。

作者簡介

王士禎(1634—1711),初名士稹,字子真、貽上,號阮亭,別號漁洋山人,新城(今山東省桓台縣)人。他出生於世代簪纓之家,受家學薰陶,幼即能詩。順治十二年(1655),王士禎入京參加會試中式,三年後通過殿試,居進士二甲。順治十七年,他赴揚州就任推官。五年後,調任京官,在戶部郎中任上,因其文才得康熙皇帝賞識,改翰林院侍講,遷侍讀,入直南書房,清代漢臣自部曹改詞臣,王士禎是頭一個。康熙皇帝曾征其詩,錄上三百篇,名《御覽集》。王士禎累官至刑部尚書,康熙五十年病逝於家鄉。卒後,因避清世宗愛新覺羅·胤禎諱,其名補追改為士正。乾隆三十九年(1774)詔改其名為士禎,諡文簡。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