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桑曲

秦桑曲

《秦桑曲》是西安音樂學院兩位教授強增抗和周延甲先生創作於20世紀70年代的一首箏曲,作者運用流行在陝西關中一 帶的戲曲音樂“碗碗腔”素材加工提煉後譜寫的, 樂曲以委婉、纏綿、優美、柔和並富有激情的旋律,伴隨著輕淡素雅的伴奏音樂,描迷了一位深情的妙齡女子思念家鄉、思念親人、盼望早日與家人團聚的迫切心情 。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秦桑曲》
  • 作者:強增抗,周延甲
  • 創作時間:20世紀70年代
  • 演奏樂器:箏
創作背景,樂曲賞析,曲式分析,演奏技巧,社會評價,作者簡介,

創作背景

唐代詩人李白有五言詩《春思》,以第一人稱的口吻描寫了一位女子深深眷戀著丈夫的心緒,其中有“燕草如碧絲,秦桑低綠枝”一句,《秦桑曲》便是曲作者借用詩中“秦桑”一詞,運用流行在陝西關中一帶的戲曲音樂“碗碗腔”素材,加工提煉後創作而成的。另有一種說法是是周延甲的女兒自幼隨父習箏,十六歲那年考入中央歌舞團,客居他鄉,遠離雙親,思念之情長掛心上,慈父為了安慰女兒,作此曲送予女兒,女兒彈奏這滿載秦韻的鄉音,倍感親切,以此來表達自己的思念之情。

樂曲賞析

《秦桑曲》借鑑了陝西民間音樂,尤其是地方戲曲的音階音律特點,形成了以下兩個主要風格特徵:在音律上表現為徵調式七聲音階中的兩個特性音(也稱偏音)4與7的音高帶有微差,4音略偏高(微升4 微升相當於四分之一半音),7音略偏低(接近於微升降7 微升相當於四分之一半音),而且根據旋律的進行,這兩個音還具有游移性和不穩定性。它們的游移走向通常是4向3音的方向游移,7向6音的方向游移。這種由不穩定到穩定的傾向,形成了樂曲獨特的韻味。在旋律進行上的特點是:在一般情況下,上行跳進,下行級進。這種曲調旋法,具有鮮明的對比性,上行跳進可產生激動、活躍的情緒;下行級進則產生委婉、哀怨的效果。音樂通過旋律進行中級進與跳進的互動運用,委婉中有哀怨、激動中有抒情,使人在跌宕錯落、莫辯宮商的離迷之際,充分領略了陝西音樂中的神韻,感受到樂曲所表現的“熱耳酸心”的藝術效果。

曲式分析

該曲的創作手法簡潔精煉,曲式結構嚴密緊湊,它繼承和沿用了戲曲板腔體的各種板式轉換,全曲有“蘇板”(引子部分)1-8小節、“慢板”9-60小節、“緊板”(快板部分)61-115小節、“閃板”及“散板”等多種板式的變化。引子部分運用了多變的節奏轉換,藉以表現激越的思緒,猶如潮水拍打著心弦。漸漸地音樂由激動轉為平靜,慢板部分以委婉、柔和的音調,深情地傾訴了思念遠方親人的悲切心情,如泣如訴,扣人心弦;在轉到快板部分之前,運用了碗碗腔音樂中常見的七度音程大跳,作為承前啟後的連線和感情由悲轉激的紐帶,使音樂急驟轉化,情緒激昂,節奏變緊,使思念的急切情感進入高潮。樂曲的尾聲與快板部分是一氣呵成的,在節奏上比較自由,具有散板性質,但散而不松,激動的情緒給人以渴望急切之感。

演奏技巧

該曲左手的按音,滑音顫音對情感的表達影響很大,所以第一要保持音高準確,用 力過大或過小都會產生明顯的音高變化影響樂曲的整體表現 效果。二要掌握好顫音幅度,在右手搖指與左手顫音並用的 時候,左右手配合所產生的音要融為一體,使音樂更揪心, 更具衝擊力,充分表現曲子的感情。同時由弱到強的同音反覆和著左手層層遞增的顫音,將樂曲推向高潮,不但突出了樂曲的調式色彩,更強烈渲染了樂曲的悲劇色彩。

社會評價

《秦桑曲》這首作品體現了強增抗和周延甲兩位曲作者對秦地文化的理解和熱愛,其中融進了陝西地方音樂風格特點和特色的技法。旋律如泣如訴、催人淚下,深刻地表達出“盼婦思夫傷悲切,一曲‘秦桑’淚萬行”的情感,通過對外派箏曲的學習、繼承、借鑑並根據陝西地方音樂風格表現的特點,採用諸派技法之所長,運用了諸如左手大指壓按弦,右手大指壓按弦,右手大指大關節長搖等陝西箏曲獨特的演奏技法,是陝西箏的代表曲目之一。

作者簡介

周延甲(1934年6月一)秦箏教育家、演奏家,男,山西省聞喜人,漢族,大學專科,教授。曾任西安音樂學院民樂系主任,現任中國音樂家協會(會員)古箏學會和中國民族管弦樂學會古箏專業委員會副會長、陝西秦箏學會會長。
秦桑曲
強增抗,曾任西安音樂學院作曲系副教授及總支書記,80年代以作曲理論教學為主,主教配器、和聲、調試等課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