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工作者法律實務手冊

科技工作者法律實務手冊

《科技工作者法律實務手冊》是2018年11月智慧財產權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中國科協學會服務中心。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科技工作者法律實務手冊
  • 作者:中國科協學會服務中心
  • 出版社:智慧財產權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18年11月
  • 頁數:288 頁
  • 定價:68 元
  • 開本:16 開
  • 裝幀:平裝
  • ISBN:9787513059626
內容簡介,圖書目錄,

內容簡介

《科技工作者法律實務手冊》全面貫徹十九大報告提出的智慧財產權戰略,從法律服務的視角將其細分為六章,包括科技成果的研發、轉化、保護、評價評估、收益分配、權益救濟及糾紛解決、科研誠信與科技管理以及刑法維護等。
採用問答式,每道題體例統一包括三部分【答案】、【釋義】、【依據】,擬採用140道題。

圖書目錄

第一章 科技成果權利歸屬與保障
第一節 科技研究與開發
1、何為科技成果?為實現科技成果的順利轉化,科技工作者在從事科技成果研發前需要做哪些準備工作?
2、新技術、新工藝、新材料和新產品等科技成果是採用專利權保護還是商業秘密保護,或者二者結合起來保護,不同方式利弊如何?
3、如何確定研究開發成果是職務科技成果還是非職務科技成果?
4、在促進科技成果轉化實踐中,擬將科技成果申請專利權進行保護的,什麼階段申請更有利?
5、採用委託開發、合作開發或者產學研協同開發的科技成果,如何確定其智慧財產權的歸屬與分享?
第二節 科技成果的轉化
6、技術轉移與成果轉化有什麼區別?怎樣處理技術轉移與成果轉化的關係?
7、科技成果轉化主體有哪些?可以採用哪些方式進行科技成果轉化?
8、科技工作者可否在保留與原事業單位人事關係不變的情況下到第三方企業進行科技成果轉化?
9、科研事業單位或者個人能否向外資企業、境外組織、個人轉讓或許可施行科技成果?
10、科研院所、高校的教職工能否自己創辦企業從事科技成果轉化?
第三節 科技成果的評估
11、以無形資產參與科技成果轉化的,是否必須要進行無形資產的價值評估?
12、科技成果轉化過程中如何選定無形資產評估機構?
13、科技成果價值評估的具體方法及流程是什麼?
14、科技成果價值評估報告是否需要履行資產評估備案程式?
15、進行科技成果價值評估,應注意主要事項有哪些?
第四節科技成果轉化的技術權益
16、我國法律法規和政策對科技成果轉化的技術權益是怎樣規定的?
17、2015年《中華人民共和國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法》修正後,有關科技成果轉化技術權益做了哪些重要修改?
18、如何界定科技成果完成人和對完成科技成果轉化做出貢獻的人員,其技術權益分配如何確定?
19、如何處理科技成果收益分配衝突?科技成果的收益分配是否應繳納個人所得稅?該收益與其他科技獎勵收益是否有衝突?
20、如何處理科技成果收益分配衝突?科技成果的收益分配是否應繳納個人所得稅?該收益與其他科技獎勵收益是否有衝突?
第五節 智慧財產權歸屬及行使
委託研發情形下專利權的歸屬與獨立完成的發明創造有什麼區別?
發明需要滿足哪些條件才能通過發明專利申請的實質性審查?
23、實用新型因不進行實質性審查,其專利權在實踐中有何特殊性?
24、已經獲得授權的專利權的行使會受到哪些方面的限制?
25、專利權人(包括職務發明創造的發明人)享有哪些具體的權利?權利人如何行使這些權利?
26、如何對軟體著作權進行登記,計算機軟體著作權人享有哪些權利,對權利的行使有哪些限制?
27、簽訂計算機軟體著作權轉讓契約有哪些需要注意的問題?
28、不同類型作品的著作權歸屬?
29、什麼是商業秘密?如何判斷一項信息是否構成商業秘密?
30、針對中央企業的商業秘密,有哪些特別規定?
31、積體電路布圖設計哪些權利在我國受到保護?
第二章 科技工作者的權利、責任與義務
第一節 勞動權益保障
高校、科研院所等事業單位選派專業技術人員到企業掛職或者參與項目合作,應當遵守哪些政策規定?
高校、科研院所等事業單位科技工作者兼職創新或者在職創辦企業,應當遵守哪些政策規定?
高校、科研院所等事業單位科技工作者離崗創新創業 ,有哪些政策規定?
關於高校、科研院所等事業單位設定創新型崗位,有哪些政策規定?
科技工作者在機關事業單位與企業之間流動時養老保險關係、失業保險關係、醫療保險關係等如何處理?
受行政、刑事處罰的科技工作者的工資,應當如何處理?
第二節 科研倫理與誠信
科技工作者應該遵守的道德規範主要包括哪些方面?
科技工作者應當遵守哪些行為準則?
科技工作者應當承擔哪些超出一般公民的義務?
科技組織在科技研發活動中應當承擔哪些義務?
科技組織管理的考核制度有哪些內容和指標?
科技工作者在流動中有哪些保密義務?
科技工作者在科研立項、科技成果的評審、鑑定、驗收和獎勵等活動中,應當遵從哪些禁止性義務?
在國家科技計畫項目評估評審活動中,申請項目的科研人員應當履行哪些義務?
在科研過程中,涉及國家科技計畫的人員可能出現哪些失信行為?針對以上嚴重失信行為將如何處理?
誠實信用原則如何規制智慧財產權侵權行為?
第三節 科技工作者的社會責任
科研工作者在科技成果轉化中應當注意哪些社會問題?
科研工作者開展科普活動的法律依據有哪些?
不同機構以及科技工作者應如何根據自身的特點從事科普活動?
科技工作者從事科普工作應當注重發揮哪些方面的作用?
第四節 科研不端的規制
科研活動中經常出現的科研不端行為主要有哪些?
捏造或篡改實驗數據應當承擔哪些法律責任?
科研不端行為的舉報及調查方式是什麼?
教育部對於高校科研不端行為有哪些特別規定?
若發現其他科研機構或人員有違背科技工作行為準則的不良行為,如何處理?
抄襲剽竊他人的成果侵犯了他人哪些民事權利?應當承擔哪些法律責任?
科技管理與評價
第一節 科技工作者的管理
國家在服務和激勵科技工作者進行科學研究方面做了哪些體制機制創新?
如何在重大項目實施過程中實現高效率的創新型人才培養?
國家為具有創新能力的科技工作者提供什麼樣的支持和優惠政策?
國家的人才評價分類機制包含哪些內容?
科技工作者評定職稱的評價機制是什麼?
科技成果轉化貢獻如何與職稱評價機制掛鈎?
牽頭或參與制定國家相關標準、規範如何列入評價機制中?
第二節 科研過程的管理
技術轉移是實現科技創新的重要環節,國家在哪些方面給予技術轉移支持?
不同類型科研項目的管理側重點有什麼不同?
獲得國家重點項目立項的關鍵環節是什麼?如何組織申報國家重點項目?
國家重點項目的內外部管理應當注意哪些重要規定?
科技計畫的各監督主體分別有什麼職責?具體如何實施監督?
國家重點項目的監督包括哪些方面的內容?
如何管理科學數據的採集、匯交和保存?
針對涉及安全與需要保密的科學數據,應當採取哪些特別的管理措施?
如何利用開放共享的國家重大科研基礎設施和大型科研儀器?
第三節 科研經費的管理
改進科研計畫資金管理應採取哪些措施?
中央高校、科研院所三種不同類型的經費(差旅會議費、儀器設備採購費、基本項目建設費)的管理制度分別是什麼?
科研項目財務審計的要求有哪些?
課題預算評審、評估制度是什麼?課題預算中哪些內容需要依其審核?
預算評審和預算評估活動,在適用的課題和基本程式方面有什麼不同?
重點專項概算的申報和審核流程是怎么樣的?如果發生了概算需要調整調劑和結轉的情況,應當如何處理?
如何對重點專項項目資金的間接費用進行管控?
重點專項項目預算評估有哪些要求?評估的後續工作又有哪些?
科技工作者和科研單位如何合理合法使用科研項目資金?如何簡化報銷流程?尤其是設備維修費用報銷方面。
26、如何管理國家科技支撐計畫的無償資助性經費?
27、什麼是研發費用加計扣除?
28、中關村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科技重大專項項目(課題)經費間接費用如何列支?
30、(高校)如何預防科研計畫資金使用中可能出現的違規行為?
31、橫向課題經費結題驗收後有結餘的,是否可以作為科技工作者的獎勵資金髮放現金?
第四節 科技活動的評價
32、針對不同類型的科技活動,評價標準有哪些不同?
33、科學技術成果評價以委託的形式進行,委託方和受託方分別應當履行哪些義務?
34、國家大學科技園發展績效的評價如何進行?有哪些評價指標?
35、評價科技企業孵化器有哪些指標,分別是如何計算得出的?
第五節 科技獎勵
36、我國科技獎勵制度的基本原則是什麼?
37、如果構成職務作品、法人作品和職務發明創造,職務作品、法人作品和職務發明創造的獎勵有哪些?
38、科技成果轉化後,科技工作者可以獲得哪些獎勵?
39、科技成果轉化後,原課題組離職人員是否可以享受利益分配?
40、如何明確科技成果收益分配(權屬、分紅和股權)的具體辦法?
41、科學技術獎勵監督委員會如何對國家科學技術獎的推薦、評審和異議處理工作進行監督?
第四章 科技活動糾紛解決
第一節 智慧財產權侵權救濟
1、科研活動中常見的侵權行為有哪些?
2、智慧財產權侵權救濟的主要途徑有哪些?如何選擇最佳救濟途徑?
3、智慧財產權侵權訴訟過程中權利人如何固定和收集對自己有利的證據?
4、權利人發現商業秘密被侵害,可以採取哪些法律手段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
5、訴訟過程中,如何避免商業秘密的二次泄露?
6、哪些行為構成對計算機軟體著作權的侵害,權利被侵害時應該如何救濟?
7、權利人如何利用行政、民事、刑事程式進行合法維權?
8、完成技術成果的個人在有關技術成果檔案上寫明自己是技術成果完成者的權利和取得榮譽證書、獎勵的權利,該等權利受到侵害時,權利人是否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侵權之訴?是否屬於人民法院的受理範圍?
第二節 契約糾紛與救濟
9、實務中常見的智慧財產權契約糾紛主要有哪些?
10、合作方簽訂智慧財產權契約的主要注意事項有哪些?
11、智慧財產權契約糾紛產生的主要原因是什麼?如何避免發生糾紛?
12、技術委託開發契約、合作開發契約中的權利歸屬條款、保密條款、新產品或新技術的後續開發條款及爭議解決條款如何約定?
13、智慧財產權普通許可契約、排他許可契約和獨占許可契約情況下糾紛處理的主要區別是什麼?
第三節 勞動糾紛與救濟
14、作為公務員的科技工作者與單位發生人事爭議,應如何救濟?
15、事業單位科技工作者與單位發生人事爭議,應如何救濟?
16、事業單位科技工作者對涉及本人的考核結果、處分決定不服的,應如何救濟?
第四節 科技獎勵相關爭議解決
17、國家科學技術獎勵的異議處理如何進行?
18、對通過剽竊、侵奪他人科學技術成果,弄虛作假或者其他不正當手段謀取國 家科學技術獎的單位和個人,如何進行處罰?
19、提名者提供虛假數據、材料,協助被提名單位和個人騙取國家科學技術獎的,如何進行處罰?
20、參與國家科學技術獎評審工作的專家在評審活動中違反評審行為準則和相關規定的,如何進行處罰?
第五章 刑事責任風險防範
第一節 刑事責任基礎問題
1、什麼是犯罪?
2、單位不是自然人,所以單位實施的行為不會構成犯罪?
3、單位犯罪只處罰單位,不處罰個人?
4、刑法所稱國有公司、企業是指所有具有國有股份的公司、企業?
5、刑法所稱公共財產是指國有財產和勞動民眾集體所有財產?
6、刑法所稱的國家工作人員是指具有國家機關編制的人員?
7、中國刑法對犯罪人如何處理?
第二節 商業賄賂行為刑事責任風險
8、科技工作者索取或者收受他人財物的,可能構成何種犯罪?
9、國家機關、國有公司、企業、事業單位、人民團體,索取、非法收受他人財物,為他人謀取利益,可能構成何種犯罪?
10、個人或者單位,為謀取不正當利益,給予個人或者單位賄賂的,可能構成何種商業賄賂犯罪?
11、科技工作者自己不行賄,但是介紹他人向國家工作人員行賄,可能構成何種犯罪?
第三節 貪腐行為刑事責任風險
12、科技工作者利用職務便利,通過虛假財務報銷等手段將單位財物據為己有的行為可能構成何種犯罪?
13、科技工作者利用職務便利,將單位資金挪作他用,可能構成何種犯罪?
14、國有科研單位以單位名義,違反法律規定發放獎金,可能構成何種犯罪?
第四節 侵犯智慧財產權行為刑事責任風險
15、個人或者單位通過不正常手段獲取他人商業秘密,可能構成何種犯罪?
16、個人或者單位侵犯他人著作權,可能構成何種犯罪?
17、個人或者單位假冒他人專利,可能構成何種犯罪?
第五節 涉稅行為刑事責任風險
18、個人或者單位逃避繳納稅款,可能構成何種犯罪?
19、個人或者單位虛開增值稅專用發票、用於騙取出口退稅、抵扣稅款發票,可能構成何種犯罪?
20、個人或者單位虛開增值稅專用發票或者虛開用於騙取出口退稅、抵扣稅款的發票以外的其它發票,構成何種犯罪?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