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籟居閒話(精)

秋籟居閒話(精)

基本介紹

  • 書名:秋籟居閒話(精)
  • 作者:成公亮
  • ISBN:9787101102055
  • 頁數:152
  • 定價:36元
  • 出版時間:2014-8-22
  • 裝幀:精裝
  • 開本:32開
  • 字數:80000
  • 包冊:15
  • 版式:簡體橫排
內容簡介,上架建議,自序,

內容簡介

當代古琴大家成公亮先生,是古琴界少有的懷有赤子之心的琴人。他的演奏主要在廣陵琴派傳統的基礎上形成自己的風格,具有深細的人情味,而撫琴之暇寫下的難得的散文,不論書寫故鄉的風土,表達歸隱自然而終於不得的那種心情,還是記錄國外出訪經歷,追憶與古琴、音樂有關的人和事,都真切自然,清澈明晰,正是一位真正的現代琴人的寫照。

上架建議

散文隨筆
成公亮,著名古琴家。1940 年出生於江蘇省宜興縣。1965 年畢業於上海音樂學院民族音樂理論作曲系。“文革”期間在北京中國京劇團、山東省京劇團參與《紅燈記》《奇襲白虎團》等京劇現代戲的音樂創作。1984 年調入南京藝術學院音樂系工作,任音樂理論、作曲、古琴教師。1997 年提前退休。2011 年12 月返聘於南京藝術學院之音樂學院,任“琴學研究中心”主任。著有《秋籟居琴話》(三聯書店,2009 年)、《秋籟居琴課》(三聯書店,2012 年)等。
古琴先後師承劉景韶、張子謙先生,其演奏主要在廣陵琴派傳統的基礎上形成自己的風格,表達對大自然的感受和對人生的思考,或溫潤柔情,或熾烈深沉,具有深細的人情味。其修養深厚而又直接取源心靈的演奏,被認為是“內心情感的極致”。

自序

走進邵塢
風箏組曲
在黃翔鵬先生家彈琴
太湖和風車的對話
二十六屆德國豎琴節掠影
傳奇音樂家呂迪格?歐帕曼
故鄉磬山寺錄音記
瓊英卓瑪的微笑
在黃翔鵬先生家彈琴
先生蓄了一頭長髮和一副鬍鬚,鬍鬚的式樣很講究,上邊分開的兩撮末端向上翹起,像古代樓宇的飛檐。常能見到的莎士比亞的畫像、童年時“老刀牌”香菸上拄刀挺立艦船甲板上的外國海盜,留的都是這種鬍鬚。這樣的鬍鬚再加上先生大而有神的眼睛,即使配合著他那瘦弱的身軀,仍讓人感到一表英武和孤傲的氣派。他對我說,這是我們中國人的鬍鬚,阿拉伯人和歐洲人是學我們的。怪不得我們現在從電視劇《三國演義》中可以看到這種鬍鬚。
也有人說,這鬍鬚是先生為中國歷史上的一件大事而留,反正很有點神秘感。我女兒看先生的照片,第一眼就脫口而出—— “他像個仙人!”
六年前,我寫了一篇討論古琴純律調弦法的文章,因為先生是中國音樂律學、樂學、考古學方面的大學問家,便把文章寄給他,希望得到他的指導。沒想到很快就接到他的回信,他說這個問題早就該拿到琴人中來討教,當然現在得知其中論及的有關知識而如開茅塞,也不算晚,總比我們這些並不深於琴的律學研究者繼續隔靴搔癢要好得多。他甚至還具體地說自己“也出現了把‘上弦勢’混同於‘調弦法’的同樣失誤”。看完來信,一是為這篇文章心裡踏實不少,同時也很感動,一個學問大家,在後輩面前說自己“如開茅塞”,說自己也有同樣的失誤,就如人們在普通生活中敘述一件需要糾正的事情一樣,是那么坦然。
此後,我去北京都必定去看望先生,求教先生。
先生對中國傳統音樂的研究有自己獨特的方法和視角。他把數千年來中國音樂的流傳看成是一個活動的、不斷變化、不斷豐富又不斷淘汰的過程。不同的歷史時期和文化背景不斷地給流傳中的中國音樂留下印記。因而,他提出了“傳統是一條河流”的觀念、“古樂存活於今樂之中”的觀念。從這些觀念來研究傳統音樂,就必須把史學、文獻、考古、民族、民俗等多種學科結合起來,這就比狹隘的、孤立的考據更科學、更接近我們悠久的音樂文化歷史實際了。後來我發表的有關古琴譜的解譯(即古琴“打譜”)的文章、古代琴曲流變研究的文章,都受到先生對傳統音樂研究方法的直接影響。
先生有時也對我談起遠古鐘磬樂的研究,只是複雜的編鐘銘文及相關的先秦政治歷史、古代樂律知識和那密密麻麻的數字,我都茫然不知,心中頗有慚愧不安之感。而我為他彈琴時,自覺書房內又是另一番景象。我凝神靜氣,彈奏傳統名曲《漁樵問答》《憶故人》等,也彈奏我新的打譜成果《文王操》《遁世操》《孤竹君》。這時先生和他的老伴周沉老師便是古琴音樂虔誠的崇拜者了。他們把我的演奏,甚至調弦、不經意的試彈和簡單的樂曲介紹都用錄音機錄下來,並告訴我早就很喜歡我的演奏,而且他的老師楊蔭瀏先生在世時也是(想必是聽的電台廣播吧)。這時的我大有伯牙遇子期時的得意和欣慰。
這樣,我每次去先生家,都抱著我的“秋籟”琴去,有機會儘可能多彈幾次琴給他聽。不過,內心深處藏著一個很悲涼的想法:他這樣的身體,是聽一次少一次的吧!那時他的病已很嚴重,氣管和肺的活動能力已不能供給身體的需要,模樣比他的實際年齡要衰老很多。周沉老師說,早年下放時住的是存放農藥的倉庫,病根在那時候就種下了。
起先在他客廳里彈琴,後來就移到他的臥室里,最後一次他聽我彈琴已是二十四小時離不開氧氣管了,不過仍在家裡,臥室里架起兩座大氧氣鋼瓶,占了很大地方。那一次彈奏的《文王操》除樂曲本身的莊嚴肅穆以外,還有一層莫名而來的悲壯氣氛。
先生喜歡聽琴,除了對傳統琴曲意境的追求,他還在思考古老琴曲的結構、音階、轉調等理論課題。當我告訴他我新打出的《文王操》《鳳翔千仞》中,存在著他提出的“同均三宮”理論中的古代音階及轉調狀況,他十分高興,鼓勵我繼續打譜,也把與音階、轉調、彈奏實踐相關的古琴音律繼續研究下去。先生的理論貢獻中,有一項很重要的內容,便是他提出了存見的各地傳統樂種、戲曲音樂、古琴音樂是有活的音響、活的音樂實踐,且有樂譜可據的三大音樂寶庫的見解。根據這個見解,他又首先提倡“曲調考證”的方法。這樣,在中國音樂史的研究中,便可力避單純的文字資料考據和單純的古譜符號解譯。一向被認為缺少音樂實例的中國音樂史也不必被稱作“啞巴音樂史”了。
去年年底,周沉老師給我來信,說先生的病情尚屬穩定,仍是一天二十四小時的臥床吸氧,但常常喘不過氣來,咳不出痰,很受罪。精神還好,最近向音樂出版社交了《中國傳統音樂180調譜例集》,但不知什麼時間能出版等等。
可見他還在病床上工作。
上個月8號凌晨,先生走了!我的良師益友,我的古琴知音走了!
這些天來,我一直在翻看先生的照片、信和論著,腦子裡老是他的身影和說話的樣子,他以清晰的思維和非常人的角度不時發出把握事物關鍵的鏗鏘言語,讓你突然明白一個道理;瘦弱的身軀在抨擊社會弊端時又那么憤怒有力,甚至偉岸強壯;還有那英武孤傲的鬍鬚和無奈的病痛……夜深人靜後,我撫彈“秋籟”,琴聲如流水,去而不歸。先生說“傳統是一條河流”,那么人生呢,人生也是一條河流吧。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