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江送別二首

《秋江送別二首》是唐代詩人王勃組詩作品。這是兩首送別詩,主要抒寫的是客中送客的傷感,同時以江水、歸舟等意象表達了依依別情和悠悠鄉情。這兩首詩都有趣地運用重複的詞語,表現一種迴旋往復的美,且都寫得精巧矯飾,體現了宮廷詩風。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秋江送別二首
  • 創作年代初唐
  • 作品體裁七言絕句
  • 作者:王勃
  • 作品出處:《全唐詩
  • 作品題材:送別詩
作品原文,注釋譯文,詞句注釋,白話譯文,創作背景,作品鑑賞,整體賞析,名家點評,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秋江送別二首
其一
早是他鄉值早秋,江亭明月帶江流
已覺逝川傷別念,復看津樹隱離舟
其二
歸舟歸騎儼成行,江南江北互相望。
誰謂波瀾才一水,已覺山川是兩鄉。

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⑴早是:已是。早秋:秋天的第一個月,舊稱孟秋,即陰曆七月。
⑵明月帶江流:指月光隨著江水流動。帶,連帶,隨著。
⑶逝川:這裡指流逝的江水。
⑷津:渡口。
⑸儼:好像。
⑹波瀾:波濤。

白話譯文

其一
早已是他鄉之客,也不知要漂泊到何時,此時正值早秋七月,在江邊小亭邊送別友人,看著朦朧的月光隨著波光粼粼的江水流動。
我面對滾滾流淌的江水感到時光在不斷流逝,本已為人生中的經常離別而傷懷,現在又看到渡口的樹蔭下停著你即將離去的船隻。
其二
江面上返鄉的船隻來來往往列仿佛列成隊,江邊歸家的車馬熙熙攘攘好像排成行,江水南北兩岸思念的人兒在遙遙地互相眺望。
在依依不捨的離別時刻,誰能說這波濤洶湧的大江僅僅是一條水流呢,由於被江水隔斷,早覺得兩岸的山川已屬不同人的家鄉。

創作背景

唐高宗乾封三年(668),王勃因作《檄英王雞文》而被逐出長安,後南下入蜀。根據組詩題中“秋江”及第二首詩中“他鄉”字樣,這組詩或作於王勃居蜀時期。

作品鑑賞

整體賞析

這兩首詩都有趣地運用重複的詞語,表現一種迴旋反覆的美:第一首開頭兩句的第一字和第六字相同,第二首開頭兩句的第一字與第三字相同。王勃將陸與水相對,是其最普遍持久的對偶之一。
第一首詩寫出了詩人客中送客時內心的傷感,表現了詩人對於友情的感慨。詩人已經感傷於江水及其對離別的實際意義和象徵意義,但是他發現格外難以忍受的是陸地上的樹,這些樹遮斷了他的視線,使他難於看到離去的朋友。第一、二句疊用“早”“江”二字,有一種迴環往復的美感,也有一種節奏緊湊的效果,和下面兩句一比,節奏的變化就顯出來了,而節奏由緊張變為舒緩,又正與送別是的愴然與別離後的惆悵相吻合。第三、四句說看到流逝不返的江水更增添了別離的傷感,更何況看到渡口的樹林隱沒了友人的舟船。宋人李鞴《鄉思》中“已恨碧山相阻隔,碧山還被暮雲遮”兩句用的也是這種更進一層的寫法。這裡化用《論語·子罕》“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不捨晝夜”語句,顯示了王勃擅長化用前人詩文的特點。
第二首詩同樣寫得非常深情。在詩中,詩人運用了一個十分普通的宮廷轉喻來進行巧妙的議論:“誰說甲是真的(事實上甲是真的),因為乙(巧妙的構思)與甲相矛盾。”由於離別,江水不再是一個小區域,而成了兩個不同世界的分界線。最後兩句,詩人進一步地描寫了自己對於友情的那一份深沉的愛,同時也讓人們感受到了詩人內心的真誠。
這是一組七言絕句。“初唐四傑”傳世之詩作,七言絕句很少。就這組詩看,作者對於七言絕句創作技巧的掌握顯然還不夠純熟。

名家點評

吉林古籍出版社副編審任國緒《初唐四傑詩選》:首句點明“秋”字,次句點“江”字,這兩句寫出送別的時間、地點。“早是”二字帶有鮮明的主觀感情色彩,突出對早秋到來的敏感。客居的憂思及種種離情別緒都暗含在其中。“早是”與“早秋”,“江亭”與“江流”,都在相同的位置(第一、六字)運用重字造成迴環映帶的韻致。第三句倒轉一筆,回訴平日的傷別。第四句才說到今日的送別,把這次送別的憂傷更推進一層。作者的筆法的確很高明。

作者簡介

王勃(649—676),唐代詩人,字子安,絳州龍門(今山西河津)人。麟德初應舉及第,曾任虢州參軍。後往海南探父,因溺水,受驚而死。少時即顯露才華,與楊炯盧照鄰駱賓王以文辭齊名,並稱“初唐四傑”。他和盧照鄰等皆企圖改變當時“爭構纖微,競為雕刻”的詩風(見楊炯《王子安集序》)。其詩偏於描寫個人生活,也有少數抒發政治感慨、隱寓對豪門世族不滿之作,風格較為清新,但有些詩篇流於華艷。其散文《滕王閣序》頗有名。原有集,已散佚,明人輯有《王子安集》。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