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夕聽羅山人彈三峽流泉

《秋夕聽羅山人彈三峽流泉》是唐代詩人岑參創作的一首五言詩。此詩描繪羅山人琴聲的高妙動人,並藉以抒發知音難遇的惆悵。全詩從四個方面著筆:一是直接描寫曲調所表現的景物;二是將曲中表現的景物月演奏時的環境攪合在一起,以襯出琴技的高妙;三是憑著豐富的想像把曲調的感人心、泣鬼神的效果形象化;四是將彈琴人的形象與聽琴人的感受寫進去,以渲染氣氛。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秋夕聽羅山人彈三峽流泉
  • 創作年代盛唐
  • 作品出處:《全唐詩
  • 文學體裁五言古詩
  • 作者:岑參
  • 題材:音樂詩
作品原文,注釋譯文,詞句注釋,白話譯文,創作背景,作品鑑賞,整體賞析,名家點評,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秋夕聽羅山人彈三峽流泉
皤皤岷山老,抱琴鬢蒼然
衫袖拂玉徽,為彈三峽泉
此曲彈未半,高堂如空山
石林何颼飀,忽在窗戶間
繞指弄嗚咽,青絲激潺湲
演漾怨楚雲,虛徐韻秋煙
疑兼陽台雨,似雜巫山猿
幽引鬼神聽,淨令耳目便
楚客腸欲斷,湘妃淚斑斑
誰裁青桐枝,縆以朱絲弦
能含古人曲,遞與今人傳
知音難再逢,惜君方年老
曲終月已落,惆悵東齋眠

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①秋夕:秋季的夜晚。山人:居于山林間的隱士。三峽流泉:古時琴曲名。《樂府詩集》中有《三峽流泉歌》。
②“皤皤”兩句:說岷山白髮老人抱琴彈奏。皤皤,白髮蒼蒼的樣子。岷山,這裡指蜀地的山。蒼然,灰白色。
③“衫袖”兩句:說老人拂袖按弦,彈起三峽流泉。玉徽,白色的系琴弦的繩,指琴弦。
④“此曲”兩句:說未彈到一半,樂曲就把高堂上聽琴的人帶進了空山一般的境界。
⑤“石林”兩句:說人們仿佛覺得那秋風穿過山石的情景就在窗前。石林,林立的山石。颼颼,風聲。
⑥“繞指”兩句:說撥弄琴弦,曲調嗚咽,好似潺潺流水。繞指,手指彈琴時的柔韌動作。弄,撥弄。青絲,指琴弦。激,迸射。潺潑,水徐徐流動的聲音。
⑦“演漾”兩句:說琴聲悠遠飄揚,好似楚天白雲般纏綿幽怨,琴聲緩慢空靈,又好似秋日的煙雲朦朧飄渺。演漾,聲音飄蕩。楚,原指長江中下游一帶,這裡泛指南方。虛徐,飄渺舒緩。韻,風韻。
⑧“疑兼”兩句:說琴聲好似夾雜陽台陣陣秋雨,巫山聲聲猿啼。兼,兼有。陽台,即陽雲台,在巫山之下,這裡指楚地。雜,夾雜。巫山猿,見高適《送李少府貶峽中王少府貶長沙>詩注。
⑨“幽引”兩句:說琴聲時而幽雅深遠,使鬼神為之傾聽,時而純淨明朗,使人們耳目一新。幽,深遠。淨,純正。便,適合。
⑩“楚客”兩句:說琴聲哀轉動人,使楚客斷腸,湘妃落淚。楚客,指屈原。湘妃,湘水女神。相傳堯帝的兩個女兒娥皇、女英嫁與舜為妃,聞舜死,淚下沾竹,竹葉上生了斑點。
⑪“誰裁”兩句:說不知是誰裁好青桐樹,拉上琴弦,製成這樣精妙的琴。青桐,梧桐,木可制琴。亘,橫列。朱絲弦,紅色的琴弦。
⑫“能含”兩句:說琴能彈出古人風格,傳於今人。遞,傳遞。
⑬“知音”兩句:說知音難再遇到,而對方又年紀已老,實在可惜。知音,相傳春秋時伯牙善鼓琴,鐘子期善聽琴,能從伯牙的琴聲中聽出他的心意,後因此稱知己朋友為“知音”。
⑭“曲終”兩句:說曲子彈完,月已落下,自己懷著惆悵的心情在東齋睡下。齋,屋舍。

白話譯文

岷山老人頭髮斑白,抱著古琴兩鬢蒼然。
衫袖拂過白玉琴徽,為我彈奏三峽流泉。
此曲尚未彈到一半,高堂之上好似空山。
風聲颼颼穿過石林,好像就在窗戶之間。
手指環繞琴聲嗚咽,琴弦進出流水潺潺。
幽怨好似楚天浮雲,飄渺有如萬里秋煙。
更有陽台陣陣細雨,夾雜巫山聲聲啼猿。
曲調幽深逗引鬼神,琴聲純淨動人心弦。
楚客為之愁腸欲斷,湘妃為之淚落斑斑。
是誰用那青桐木料,拉上根根紅色琴弦?
琴中彈出古人樂曲,樂曲轉給今人流傳。
知音本來不易再逢,可惜您已到了老年。
曲子奏完月已西落,惆帳且回東齋獨眠。

創作背景

此詩當作於唐代宗大曆二年(767年)之後。岑參於唐代宗大曆二年(767年)六月抵達嘉州任嘉州刺史,此詩即作於居嘉州時。

作品鑑賞

整體賞析

此詩的開頭四句點明題中“羅山人彈三峽流泉”,“皤皤”、“鬢蒼然”交代羅山人之“老”,為後文“惜君方年老”一句伏線。
中間一段寫聽琴,是詩中最為優美的部分。隨著琴聲,人們仿佛置身空山之中,耳邊時如山中風過,時如聲聲嗚咽,時如流水潺潺,詩人把所見的彈琴動作與所聞的聽覺形象融合起來,編織出“秋夕”空山”的意境,用以烘托琴聲的幽婉。緊接著,詩中又扣緊“三峽”二字,始而用“楚雲”、“秋煙”這樣的視覺形象,繼而用雨落猿啼這樣的聽覺形象來描繪三峽風物,境界悠遠而又開闊。其“幽”足以“引鬼神”,其“淨”足以悅耳目,其悲怨足以使楚客斷腸,湘妃落淚,可見曲調之豐富,變幻之迅速,動人之深刻。以上十四句,詩人由高堂琴聲寫開去,馳騁想像,以極豐富的形象襯托渲染了琴聲的美妙動人。“誰裁青桐枝”以下四句又從琴本身來寫琴聲的古雅,由古曲而寫及今人,自然引出詩的結尾。詩的最後四句寫聽後。前兩句直接寫聽後所感,借羅山人不遇知音而且年老的境遇,抒寫自己年事漸高而不被重用的憂愁。後兩句以聽後所為寫所感。“曲終月落”寫時間的推移,惆悵而眠,寫心緒的沉重,以無言獨眠這種外表的平靜寫詩人內心的波瀾,——羅山人所撥動的,怕正是詩人的心弦。
唐代詩人有許多寫琴聲的名篇。如李白的《聽蜀僧濬彈琴》:“為我一揮手,如聽萬壑松。客心洗流水,餘響入霜鐘。”三句用三個形象:松濤、流水、霜鐘來寫琴聲。韓愈的《聽穎師彈琴》:開頭就以卿卿我我的親呢情話作比,接著又用沙場勇士,浮雲柳絮、百鳥孤鳳等形象來一再比喻琴聲。岑參的這首詩則扣緊“三峽流泉”的曲調特色,以石林夜風,嗚咽流泉、楚雲秋煙、陽台雨和巫山猿寫琴聲的淒婉動人,想像十分豐富,形象十分新奇,把複雜多變,深婉動人的琴聲寫得十分逼真。詩為五古,而間用幾處偶句,如琴聲叮咚,揮灑自如中有著鮮明的節奏。

名家點評

江漢大學文學院教授謝楚發高適岑參詩選譯》:寫這么一個老隱士,在一個秋天的夜晚,對著一個多愁善感的知音,演奏這樣一首古曲,其情調必然是淒清幽怨的。

作者簡介

岑參(715~770),唐代詩人。南陽(今屬河南)人。天寶(唐玄宗年號,742~756)進士,曾隨高仙芝到安西、武威,後又往來於北庭、輪台間。官至嘉州(今四川樂山)刺史,因世稱岑嘉州。卒於成都。其詩長於七言歌行。所作題材廣泛,善於描繪塞上風光和戰爭景象;氣勢豪邁,情辭慷慨,語言變化自如。與高適齊名,並稱“高岑”,同為盛唐邊塞詩派的代表。有《岑嘉州詩集》。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