臭草(禾本科臭草)

臭草(禾本科臭草屬植物)

禾本科臭草一般指本詞條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4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臭草(Melica scabrosa Trin.)是禾本科、臭草屬多年生植物。鬚根細弱,較稠密。稈叢生,直立或基部膝曲。葉鞘閉合近鞘口,常撕裂,光滑或微粗糙;葉舌透明膜質;葉片質較薄,扁平,乾時常卷折,兩面粗糙或上面疏被柔毛。圓錐花序狹窄;分枝直立或斜向上升;小穗柄短,纖細,上部彎曲,被微毛;小穗淡綠色或乳白色;穎膜質,狹披針形,兩穎幾等長;外稃草質,頂端尖或鈍且為膜質;內稃短於外稃或相等,倒卵形,頂端鈍。穎果褐色,紡錘形,有光澤。花果期5-8月。

分布於中國東北、華北、西北及山東、江蘇、安徽、河南、湖北、四川、雲南、西藏;朝鮮也有。生於海拔200-3300米的山坡草地、荒蕪田野、渠邊路旁。喜暖熱氣候條件,耐旱、耐瘠薄,對土壤要求不嚴。

幼嫩時莖、葉茂盛,葉量豐富、柔軟,適口性中等,牛、馬少量採食,山羊喜食,為中等牧草。全草入藥,有祛風、退熱、利尿、活血、解毒、消腫的功效。用於感冒發熱、風濕骨痛、小兒驚風、小便不利、泄瀉、疝氣、跌打損傷、熱毒瘡瘍、濕疹。

(概述圖參考來源:)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臭草
  • 拉丁學名:Melica scabrosa Trin. 
  • :植物界
  • 被子植物門
  • :木蘭綱
  • :禾本目
  • 禾本科
  • 臭草屬
  • :臭草
  • 命名者及年代:Trin.,1833
植物學史,形態特徵,近種區別,產地生境,生長習性,主要價值,

植物學史

在2002年出版的《中國植物志》 第9(2)卷中 ,毛臭草(Melica scabrosa var. puberula Papp)為臭草的變種,與臭草的區別在於:下部葉鞘被長柔毛,圓錐花序稠密。
而據2021年的植物智網站顯示,毛臭草名稱已修訂,歸併入了臭草,作為臭草的同物異名。

形態特徵

多年生。鬚根細弱,較稠密。稈叢生,直立或基部膝曲,高20-90厘米,徑1-3毫米,基部密生分櫱。葉鞘閉合近鞘口,常撕裂,光滑或微粗糙,下部者長於而上部者短於節間;葉舌透明膜質,長1-3毫米,頂端撕裂而兩側下延;葉片質較薄,扁平,乾時常卷折,長6-15厘米,寬2-7毫米,兩面粗糙或上面疏被柔毛。
圓錐花序狹窄,長8-22厘米,寬1-2厘米;分枝直立或斜向上升,主枝長達5厘米;小穗柄短,纖細,上部彎曲,被微毛;小穗淡綠色或乳白色,長5-8毫米,含孕性小花2-4 (6)枚,頂端由數個不育外稃集成小球形;小穗軸節間長約1毫米,光滑;穎膜質,狹披針形,兩穎幾等長,長4-8毫米,具3-5脈,背面中脈常生微小纖毛;外稃草質,頂端尖或鈍且為膜質,具7條隆起的脈,背面穎粒狀粗糙,第一外稃長5-8毫米;內稃短於外稃或相等,倒卵形,頂端鈍,具2脊,脊上被微小纖毛;雄蕊3,花葯長約1.3毫米。穎果褐色,紡錘形,有光澤,長約1.5毫米。

近種區別

細葉臭草(Melica radula Franch)與臭草近似,僅圓錐花序分枝少幾成總狀花序,且小穗甚稀疏,可以區別。

產地生境

分布於中國東北、華北、西北及山東、江蘇、安徽、河南、湖北、四川、雲南、西藏;朝鮮也有。
生於海拔200-3300米的山坡草地、荒蕪田野、渠邊路旁。農田、地埂、路旁、山坡林緣、荒地、苗圃、庭院、黃河河堤上常見。喜暖熱氣候條件,耐旱、耐瘠薄,對土壤要求不嚴。一般在群落中為伴生種,在個別地方可形成次優勢種。常與芨芨草短柄草賴草長芒草金色狗尾草絲穎針茅小畫眉草草沙蠶等禾草組成群落,植被總蓋度70%左右。

生長習性

在中國蘭州於3月下旬至4月出苗,4-5月分櫱、拔節營養生長,5月下旬至8月抽穗、開花、結果,7-9月種子陸續成熟。

主要價值

主要成分:全草含揮髮油及香豆精類,根含生物鹼。含桉葉素、芳樟醇、莰烯、檸檬烯、對聚傘花素、芸香鹼、茵芋鹼、香草木寧鹼、加錫彌羅果鹼、山小橘鹼、佛手柑內酯、補骨脂素、花椒毒素、傘形花內酯、東莨菪素、異虎耳草素等。
藥用價值:全草入藥,有祛風、退熱、利尿、活血、解毒、消腫的功效。用於感冒發熱、風濕骨痛、小兒驚風、小便不利、泄瀉、疝氣、跌打損傷、熱毒瘡瘍、濕疹
飼用價值:幼嫩時莖、葉茂盛,葉量豐富、柔軟,適口性中等,牛、馬少量採食,山羊喜食,為中等牧草。若羊食用過多,會中毒,發生停食、腹脹、痙攣等症狀,嚴重者可致死亡。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