禽胃線蟲病

禽胃線蟲病是由華首科(Acuariidae)華首屬(Acuaria)和四棱科(Tetrameridae)四棱屬(Tetrameres)的線蟲寄生於禽類的食道、腺胃、肌胃和小腸內引起的。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禽胃線蟲病
  • :四棱科
  • :華首屬
  • 診斷:檢查糞便查到蟲卵
病原及生活史,臨床症狀,診斷,防制,

病原及生活史

1.斧鉤華首線蟲(A. hamulosa):蟲體前部有4條飾帶,兩兩並列,呈不整齊的波浪形,由前向後延伸,幾乎達到蟲體後部,但不折回亦不相互吻合。雄蟲長9~14毫米,雌蟲長16~19毫米。蟲卵呈淡黃色,橢圓形,卵殼較厚,內含一個“U”型幼蟲,蟲卵大小為40~45微米×24~27微米。寄生於雞和火雞的肌胃角質膜下。中間宿主為蚱蜢、象鼻蟲和赤擬谷盜。
2.旋形華首線蟲(A. spiralis):蟲體常捲曲呈螺旋狀,前部的4條飾帶呈波浪形,由前向後,在食道中部折回,但不吻合。雄蟲長7~8.3毫米,雌蟲長9~10.2毫米。蟲卵形態結構同斧鉤華首線蟲卵,大小為33~40微米×18~25微米。寄生於雞、火雞、鴿和鴨的腺胃和食道,偶爾可寄生於小腸。中間宿主為鼠婦蟲,俗稱“潮濕蟲”。
3.美洲四稜線蟲(T. americana):蟲體無飾帶,雄蟲和雌蟲形態各異。雄蟲纖細,長5-5.5毫米。雌蟲血紅色,長3.5~4毫米,寬3毫米,呈亞球形,並在縱線部位形成4條縱溝,前、後端自球體部伸出,形似圓錐狀附屬物。蟲卵大小為42~50微米×24微米,內含一幼蟲。寄生於雞、火雞、鴿和鴨的腺胃內。中間宿主為蚱蜢和德國小蜚蠊。成熟雌蟲在寄生部位產卵,卵隨糞便排到外界,被中間宿主吃入後,在其體內約經20~40d發育成感染性幼蟲,家禽因吃入帶有感染性幼蟲的中間宿主而感染。在禽胃內,中間宿主被消化而釋放出幼蟲,並移行到寄生部位,約經27~35d發育為成蟲。

臨床症狀

蟲體寄生量小時症狀不明顯,但大量蟲體寄生時,患禽消化不良,食欲不振,精神沉鬱,翅膀下垂,羽毛蓬亂,消瘦,貧血,下痢。雛禽生長發育緩慢,成年禽產蛋量下降。嚴重者可因胃潰瘍或胃穿孔導致死亡。

診斷

檢查糞便查到蟲卵,或剖檢發現胃壁發炎、增厚,有潰瘍灶,並在腺胃腔內或肌胃角質層下查到蟲體可確診。

防制

1.預防:加強飼料和飲水衛生;勤清除糞便,堆積發酵;消滅中間宿主,可用0.005%敵殺死或)0.0067%殺滅菊酯水懸液噴灑禽舍四周牆角、地面和運動場;滿1月齡的雛禽可作預防性驅蟲1次。
2.治療:左旋咪唑按每千克體重20~30毫克,混入飼料中餵給,或配成5%水溶液嗉囊內注射;或用噻苯唑按每千克體重300~500毫米,一次內服。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