禹州半夏

禹州半夏

禹州半夏,河南省禹州市特產,全國農產品地理標誌。

據《吳普本草》記載,禹州半夏已有近兩千年的種植歷史。禹州半夏塊莖呈近球形,表面白色至淺黃色,較光滑,質堅實,斷面白色至淡黃色,粉性足。

2018年9月5日,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農村部正式批准對“禹州半夏”實施農產品地理標誌登記保護。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禹州半夏
  • 外文名:Pinellia ternata (Thunb.)Breit.
  • 產地名稱:河南省禹州市
  • 品質特點:個大、潔白、粉足
  • 地理標誌:國家農業農村部農產品地理標誌
  • 批准文號:國家農業農村部公告第62號公告
  • 批准時間:2018年9月5日
產品特色,產地環境,土壤地貌,水文情況,氣候情況,歷史淵源,生產情況,產品榮譽,地理標誌,地域保護範圍,質量技術要求,專用標誌使用,

產品特色

  • 外在特徵
禹州半夏塊莖呈近球形。表面白色至淺黃色,頂端中心凹陷小;下端鈍圓,較光滑。質堅實,斷面白色至淡黃色,粉性足。
  • 內在品質
禹州半夏內在品質指標均符合《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2015版規定標準。其中,水分含量≦13.5%(限定值不得超過14%),總酸以琥珀酸含量≧0.26%(限定值≥0.25)。
禹州半夏

產地環境

土壤地貌

禹州東西長55公里,南北寬47公里。境內山地、崗地和平原各占1/3,區域內有山頭913座,海拔最高點1150.6米,最低點92.3米。土壤類型分為褐土和棕壤土兩大類,主要有潮褐土、潮黃土、壚土、黃土等品種,有機質含量高,通透性好,土質肥沃,無污染,遠離污染源。禹州半夏種植範圍的土壤為壚土、黃土,有機質含量在1.5以上,土層適中,土質疏鬆,通氣良好,適合半夏的生長。

水文情況

禹境水資源豐富,年徑流量達3.83億立方米,屬淮河流域沙潁河水系,有大小河流100多條,主幹河流為潁河;流域面積較大的河流有清潩河、湧泉河、呂梁江和蘭河。各類水庫35座,主要有白沙水庫、紙坊水庫、月灣水庫、黃土嶺水庫、東爐水庫、橡膠壩水庫等。水利設施良好,排灌方便。地下水資源每年可調節水量0.98億立方米,灌溉面積可達38.56萬畝。南水北調中線自南而北貫穿全境,禹州半夏種植範圍實現灌溉全覆蓋,灌溉水符合農田水灌溉標準。

氣候情況

禹州屬暖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光照充足,年均日照數為2280小時;熱量資源豐富,年平均氣溫14.3℃,1、12月份溫度最低,7、8月份溫度最高;生長期積溫為5267.4℃,生長期較長,無霜期長達218天;地表溫度平均為17.2℃,比年平均氣溫高出28℃,地溫日變化明顯,山崗區晝夜溫差較大;受季風氣候影響,雨量充沛,年平均降雨量674.9毫米,主要集中在6、7、8三個月;山崗區雨水較少,植被稀疏,土地相對較旱,冬季雨雪較少,為半夏比較適宜的生長氣候環境。

歷史淵源

據《吳普本草》記載,禹州半夏已有近兩千年的種植歷史。
據明代李時珍的《本草綱目》和《常用中藥材品種整理和質量研究(北方編)》,多次提及禹州之多種地道藥材,其中就包含有禹州半夏。
清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禹州由官府倡導,在每年春、秋、冬三季定期舉辦藥材交易會,其中半夏就在交易藥材其中。
2017年,禹州市委、市政府制定了《禹州市中藥產業發展規劃》和“10777”中藥材高效種植示範區建設規劃,規劃建設禹州半夏等7個道地藥材高效種植示範園區,並大力推行“企業+基地+農戶”或“企業+基地+合作社+農戶”發展模式,發展各類中藥材種植經營組織220餘家。

生產情況

2012年,禹州半夏生產面積以禹州郭連鄉為主產區,栽培面積2000畝。
2018年,禹州半夏生產登記面積666.7公頃,總產量0.1萬噸。
禹州半夏

產品榮譽

2018年9月5日,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農村部正式批准對“禹州半夏”實施農產品地理標誌登記保護。
禹州半夏
禹州半夏

地理標誌

地域保護範圍

禹州半夏農產品地理標誌登記地域保護,覆蓋禹州市境內張得、鴻暢、文殊、褚河、郭連、古城、朱閣、淺井、萇莊、花石、方山、梁北、方崗共13個鄉(鎮),涉及影壁李村、南田莊村、上白廟村、崗唐村、郭西村、桐樹張村、西胡樓村、陳垌村、桑莊村、荊山嶺村、杏山坡村、大白莊村等117個行政村,其保護範圍地理坐標為東經113°03′至113°39′,北緯33°59′至34°09′。東與許昌市建安區、長葛市接壤,南與襄城縣、郟縣為鄰,西與登封市相連,北與新密市、新鄭市接壤,東西長55公里,南北寬47公里。

質量技術要求

產地選擇
選擇有灌溉條件的丘陵崗區或排水良好的平原區及林下種植,要求土壤肥沃、質地疏鬆、保水保肥力較強,半陰半陽的緩坡山地更好,生長環境溫暖、濕潤、隱蔽;土壤pH值中性或微偏鹼性,無污染,周邊環境不得有污染源。前茬作物以豆科、禾本科作物為好,可與玉米、果木等間作套種。
品種選擇
禹州半夏基原植物為天南星科半夏屬多年生草本植物。主栽品種為“三葉半夏”。
生產過程管理
禹州半夏生產過程包括整地、繁殖、田間管理、病蟲害防治、採收加工、貯藏等步驟。
整地 於10~11月間深翻土地,深度25厘米左右。第二年化凍後,每畝施農家肥3500千克,餅肥100千克和過磷酸鈣30千克作基肥,淺耕耙細,做到上虛下實,無明暗坷垃。做1~1.2米寬的高畦或平畦,長度視地形而異。
繁殖方法 禹州半夏繁殖方式以球莖繁殖為主。秋季半夏倒苗後,選橫徑0.5~1.5厘米m、生長健壯、無損傷、無病蟲害的當年生中、小塊莖留種,濕沙貯藏於陰涼、通風處,春播於雨水至驚蟄間栽種,秋播於9月下旬至10月上旬進行。栽後保持土壤濕潤。
田間管理
中耕除草 苗出齊後應及時除草鬆土,避免草荒。中耕宜淺不宜深,深度不超過5厘米,避免傷根。
追肥 除施足基肥外,6月上旬,葉柄下部長出珠芽時每畝追施農家肥1500千克,尿素5千克。生長期一般追肥4次。結合中耕培土把行間的土培到半夏基部,以蓋好珠芽為度。
摘花薹 發現花薹,應及時摘除,集中養分供給塊莖生長。
灌排水 春季栽種後一般20天即可出苗,如遇乾旱應及時澆水,以保全苗。6月下旬,逐漸進入高溫季節,澆水保持土壤濕潤,可延遲地上部枯萎的時間,增加營養的積蓄。雨季及時排除田間積水,防止爛根。
病蟲草害防治
根腐病:多發生在高溫多雨季節,表現為地上部莖葉枯萎死亡,地下塊莖腐爛。防治方法:雨季應及時排除積水;高畦種植;拔除病株,並用5%的石灰乳消毒病穴。
葉斑病:6~7月份發生,表現為葉上生有紫褐色斑,葉片枯萎死亡。防治方法:發病前期噴1:1:120的波爾多液或65%的代森鋅500倍液;發病初期噴50%多菌靈1000倍液防治。
蟲害 主要是紅天蛾,7~8月發生。防治方法:人工捕捉幼蟲;幼齡期用90%敵百蟲800液噴霧防治。
採收加工
一般於夏、秋季採收。收穫後的鮮半夏要及時去皮、淨洗。未乾前不能堆放,不能遇露水,晾曬至全乾。
貯藏 禹州半夏為有毒藥材,應按照國家關於有毒藥材的貯藏管理辦法進行貯藏。半夏屬中藥六陳之一,貯藏應包裝後置於室內通風乾燥處。貯藏期間應專人保管,忌與烏頭混放。發現生霉或生蟲,可採用溫水淘洗後立即撈出,涼至半乾,然後烘乾,若進行倉庫消毒、熏蒸,處理所用藥劑應符合國家有關食品衛生安全的規定。曬時應選擇通風良好的場所,平鋪薄層,並經常翻動,收集後應攤放散熱。
生產記錄
在整個生產過程中,設專人做好以下記錄:生產地點、農產品名稱、土壤耕作、施肥名稱、方式、時間、施肥量、施用農藥名稱、防治對象、方式、時間、施用藥量、產品收穫、倉儲、銷售等項目名稱、方式、數量等。
分級
禹州半夏按大小分為4個等級,每個級別必須具有其品種特徵。一等每800粒/1千克 以內;二等每1200粒/1千克以內;三等:每3000粒/千克以內。統貨:大小不分。出口規格標準:半夏出口日本及東南亞國家,需進一步加工。將生半夏按等級過篩,保留塊莖均勻的,再掄水洗(俗稱回水),反覆輕揉搓,至表面潔淨後,曬乾,撿去帶有霉點、個體不全、顏色發暗等不符合標準的,即成出口半夏。
包裝
產品有明確標籤,包裝材料須符合國家強制性技術規範要求,包裝圖案須符合國家包裝標籤規定標準。
禹州半夏質量安全應符合GB2762、GB2763等國家有關標準的要求。種植嚴格按照《中藥材生產質量管理規範(GAP)》標準進行,禁止使用未依法登記和國家明令禁止使用的農業投入品,推行標準化生產,切實保障禹州半夏的質量安全。

專用標誌使用

禹州半夏劃定的地域保護範圍內的半夏生產經營者,在產品或包裝上使用已獲登記保護的禹州半夏農產品地理標誌,須向禹州半夏登記證書持有人提出申請,並通過專家組審核,經審核符合使用禹州半夏農產品地理標誌條件的,農產品地理標誌持有人應當按照生產經營年度,與標誌使用申請人簽訂農產品地理標誌使用協定,在協定中載明標誌使用數量、範圍及相關責任義務,按照相關規範要求使用農產品地理標誌,在其產品包裝上統一使用禹州半夏和農產品地理標誌公共標識相結合的方法標註標識。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