禹州十三碗

禹州十三碗

禹州十三碗是一道色香味俱全的傳統名餚,屬於豫菜系。完全屬於禹州地區本土、地地道道的農家菜餚,主料為大肉、豆腐,輔料為燜子、粉條,取材僅限於家養的經年肥豬、自家磨製的豆腐、自家加工的粉條等,已有數百年歷史,經歷代鄉廚不斷改進,終於成就了如今的特色十三碗。

十三碗具有深厚的鄉土文化底蘊,折射出鄉村親朋鄰裡間濃郁質樸的親情和獨特的禮儀。十三碗上菜順序有著“嚴格”的規矩,選料考究,做工精良,富有濃郁的鄉土氣息,體現了華夏飲食文化樸實無華的一面。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禹州十三碗
  • 英文名:Yuzhou thirteen bowls
  • 主要食材:大肉、豆腐、燜子、粉條
  • 分類:豫菜
  • 口味:選料考究,做工精良
  • 地區:河南禹州地區
簡介,傳說,歷史,稱謂,選料,上菜,禮儀,

簡介

禹州,古稱鈞州,物華天寶,人傑地靈,是中華民族燦爛文化的發源地,悠久的歷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蘊,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禹州十三碗”飲食文化。

傳說

相傳大明皇帝嘉靖曾巡視禹州,為體察民俗民風,召鄉下名廚為其操辦地方特色菜餚,鄉廚急中生智,將民間操辦喜事的地方特色菜“十三碗”精心調製,獻於聖上,嘉靖皇帝品後大為讚賞,賜名水席
“十三碗”充分體現了華夏飲食文化樸實無華的一面。“十三碗”看似簡單,實則選料考究,做工精良,富有濃郁的鄉土氣息。正所謂“鄉情鄉意濃,粗茶淡飯香”。
傳統的禹州十三碗源自民間,飽含民風,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蘊,折射出親朋鄰裡間質樸的親情和獨特的禮儀,充分體現了中原飲食文化樸實無華的獨特魅力。

歷史

十三碗美食已有數百年歷史,具有深厚的鄉土文化底蘊,折射出鄉村親朋鄰裡間濃郁質樸的親情和獨特的禮儀。很早以前,十三碗就成為禹州西部鄉民取親、嫁女、吃麵條等重大慶典宴席必備之“佳肴”,是地地道道的農家菜。當地人無論貧富,喜慶宴席上十三碗的花色是不可缺少的。家底不豐者, 所上十三碗往往以燜子打底,湯水較多,被戲稱為“稀湯寡水”,家境殷實者則頂格走滿十三碗,以彰顯“大手、豪華”。
禹州十三碗禹州十三碗

稱謂

那么,為什麼要上十三碗呢?原來,“13”這個數字蘊含著“一生”的意思,也就是說不管娶親嫁女還是生小孩,大家都希望新人或孩子一生平安、幸福。

選料

十三碗主料為大肉、豆腐,輔料是燜子、粉條。農家往往在取親、嫁女、吃麵條的喜慶之日,宰殺一頭自家圈養經年的肥豬,用自家豆子磨上一筐豆腐,配以禹州西部山坡生長的優質紅薯粉加工的粉條,請鄰近聞名的三、五鄉廚,精心料理、調製,就這樣經歷代鄉廚刻意琢磨,傳承發展,終成就十三碗一方特色。
用做十三碗的很多食材先要經過水煮或油炸,待客之日再裝進小碗上籠蒸製。上桌前從籠蒸中端出倒扣在碩大的粗瓷海碗裡,再衝上酸湯,撒上蔥花、薑末、芫荽和紅辣椒角兒,一碗碗湯湯水水,熱熱乎乎,透著誘人香氣的十三碗就用托盤端上桌了。

上菜

十三碗上菜順序有著“嚴格”的規矩。民間有句口頭禪叫:頭碗“雞”、二碗“魚”、三碗上的“大肉皮”。由於“雞”、“魚”蘊含著“吉祥”、“有餘”的意思,因此,農家“盛宴”是以雞魚為標誌的,而早年,雞、魚並不豐足,鄉廚便巧生智慧,借豬排生裡脊,取其諧音以“脊”代雞,製成頭碗“雞”。二碗魚也是“假魚”。鄉廚用豆腐摻玉米面做成小魚形狀,再細加製作,雖非真魚卻味道鮮美。三碗上的“大肉皮”。是取上好的前肘,煮六成熟、切塊、過油、燜子打底上籠蒸製後沖湯而成。第四碗上蒜菜。蒜菜、蒜菜那就算正式上菜啦,伴著蒜菜上桌正宗夠味的做法是,宴席的主事者當院響亮地喝一聲“上饃啦”,陪客者就每人提一竹籃饅頭,挨桌分送。上甜米飯和山楂湯這二道菜前,傳菜者會用托盤送上一碗涼水,這是菜由鹹變甜怕串味,讓客人用來涮湯勺的,若是沒見過“世面”者舀了喝下,是會被人笑掉牙的。
禹州十三碗禹州十三碗

禮儀

借十三碗衍生出鄉間質樸的禮儀也是小有意思的。十三碗的頭道雞上桌伊始,就是鄭重規範用餐禮儀的開端。待“雞”被端上桌面,主客方的長者會當即離席到操作間給廚子敬酒封紅包,以表謝意。如有不經意忘掉此規矩者會被人竊笑為:“不知禮兒”。廚子對“不知禮兒”者在後續上菜中,鬧些小小的惡作劇,要么菜中不放鹽,要么鹹得成了鹽丁,讓人哭笑不得。十三碗中的丸子湯為主客人辭菜標誌符,當丸子湯上桌後,主客方便辭讓道:“大家都吃好啦,不用再上菜啦”,這樣方顯主客的修養和老道。而陪客者則應答曰“菜還多著呢”。在主客的“堅辭”下,端上最後一道菜——雞蛋湯
十三碗看似平常,實則蘊含濃郁的鄉土氣息,正所謂“鄉情鄉意濃,粗茶淡飯香”。
熱鬧聲中喜宴圓滿結束,主人這時開始忙著道謝、遞煙、送客,滿院的禮讓聲、嬉笑聲此起彼伏、不絕於耳……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