禮記·聘義

禮記·聘義

《禮記·聘義》出自《禮記》,《禮記》是中國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書籍,儒家經典著作之一。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聘義
  • 作者戴聖
  • 創作年代:西漢
  • 作品出處:禮記
作品原文,注釋譯文,

作品原文

聘禮,上公七介,侯、伯五介,子、男三介,所以明貴賤也。介紹而傳命,君子於其所尊弗敢質,敬之至也。三讓而後傳命,三讓而後入廟門,三揖而後至階,三讓而後升,所以致尊讓也。
君使士迎於竟,大夫郊勞,君親拜迎於大門之內而廟受,北面拜貺,拜君命之辱,所以致敬也。敬讓也者,君子之所以相接也。故諸侯相接以敬讓,則不相侵陵。
卿為上擯,大夫為承擯,士為紹擯。君親禮賓,賓私面、私覿、致饔餼、還圭璋、賄贈、饗食燕,所以明賓客君臣之義也。
故天子制諸侯,比年小聘,三年大聘,相厲以禮。使者聘而誤,主君弗親饗食也。所以愧厲之也。諸侯相厲以禮,則外不相侵,內不相陵。此天子之所以養諸侯,兵不用而諸侯自為正之具也。
以圭璋聘,重禮也;已聘而還圭璋,此輕財而重禮之義也。諸侯相厲以輕財重禮,則民作讓矣。主國待客,出入三積,餼客於舍,五牢之具陳於內,米三十車,禾三十車,芻薪倍禾,皆陳於外,乘禽日五雙,群介皆有餼牢,壹食再饗,燕與時賜無數,所以厚重禮也。古之用財者不能均如此,然而用財如此其厚者,言盡之於禮也。盡之於禮,則內君臣不相陵,旋祖滲局而外不相侵。故天子制之,而諸侯務焉爾。
聘射之禮,至大禮也。質明而始行事,日幾中而後禮成,非強有力者弗能行也。故強有力者,將以行禮也。酒清,人渴而不敢飲也;肉干,人飢而不敢食也;日莫人倦,齊莊正齊,而不敢解惰。以成禮節,以正君臣,以親父子,以和長幼。此眾人嘗和和之所難,而君子行之,故謂之有行;有行之謂有義,有義之謂勇敢。故所貴於勇敢者,貴其能以立義也;所貴於立義者,貴其有雅捆行也;所貴於有行者,貴其行禮也。故所貴於勇敢者,貴其敢行禮義也。故勇敢強有力者,天下無事,則用之於禮義;天下有事,則用之於戰勝。用之於戰勝則無敵,用之於禮義則順治;外無敵,內順治,此之謂盛德。故聖王之貴勇敢強有力如此也。勇敢強有力而不用之於禮義戰勝,而用之於爭鬥,則謂之亂人。刑罰行於國,所誅者亂人也。如槳陵滲設此則民順治而國安也。
子貢問於孔子曰:「敢問君子貴玉而賤玟者何也?為玉之寡而玟之多與?」孔子曰:「非為玟之多故賤之也、玉之寡故貴之也。夫昔者君子比德於玉焉:溫潤而澤,仁也;縝密以栗,知也;廉而不劌,義也;垂之如隊,禮也;叩之其聲清越以長,其終詘然,樂也;瑕不掩瑜、瑜不掩瑕,忠也;孚尹旁達,信也;氣如白虹,天也;精神見於山川,地也;圭璋特達,德也。天下莫不貴者,道也。《詩》云:『言念君子,溫其如玉。』故君子貴之也。」

注釋譯文

聘禮的含義:爵為上公的諸侯,派卿出聘用七個介;爵為侯伯的諸侯,派卿出聘用五個介;爵為子男的諸侯,派卿出聘用三個介。這是為了表明貴賤。聘賓將介一溜兒排開,一個挨著一個地站著,然後才傳達聘君的命令,這是君子對於他所尊敬的人極其尊敬,不敢有所簡慢的表示。聘賓辭讓三次以後才傳達聘君的問候,謙讓了三次以後才隨著擯者進入廟門,進門之後,主君又互行了三次揖禮才來到堂階跟前,升堂之前,彼此又互相謙讓了三次,然後才主君率先登階,聘賓接著登階。這些都樂糊台是表示尊敬謙讓的。
聘賓到達主國國境,主君派士將聘賓迎入境內;聘賓來至近郊,主君又派大夫前去慰勞;聘賓來至主國廟門之外,主君親自拜迎於廟門之內,然後在廟中接受聘賓轉達聘君派其來訪之意;聘賓獻上帶來的禮物,阿閥糊主君面朝北拜謝厚賜,拜謝聘君的派遣使者光翻龍戰臨。這些都是表示主君對聘賓、聘君的尊敬謙讓的。尊敬謙讓,這是君子之間互相交往應有的態度。所以諸侯之間互相尊敬謙讓,就不會互相侵略欺凌了。
主國接待聘賓,由卿為上擯,大夫為承擯,士為紹擯。主君親自用醛酒酬賓,聘賓又以個人的名義拜訪主國卿大夫,以個人名義晉見主國國君;主君又派人前往賓館向聘賓饋送妻汽,退還聘賓作為信物奉獻的圭璋’;聘賓歸國之前,主國的卿通過聘賓向聘君轉贈一束紡綢;訪問期間,主君要舉行一次食禮和兩次饗字L來招待聘賓,而舉行燕禮的次數則沒有一定。上述種種,都是為了表示賓主之間、君臣之間應有的禮數。
所以,天子為諸侯訂立制度;每年派大夫互相聘問,每三年派卿互相聘問,以禮來互相勉勵。如果使者來聘時,禮節上有錯誤,主國國君就不親自為使者舉行饗禮和食禮,以此來使使者感到羞愧並激發他自我勉勵。如果諸侯都能夠以禮互相勉勵,那就對外不會互相侵犯,對內不會互相欺凌。這就是天子為什麼能夠駕馭諸侯而不必使用武力,而使諸侯自己管理好自己的方法。
用圭璋這樣珍貴的玉器作為行聘的禮物,可以說是一份重禮了。聘賓歸國之前,主國又將圭璋歸還給聘賓,這是輕視財物而重視禮儀的意思。如果諸侯都能以輕財重禮的道理互相勉勵,那么他們的百姓就會跟著講究謙讓了。主國對客人的招待,在其出入國境時,要饋送糧草之類的物品各三次;客人住進賓館之後,主君要派人饋送奢汽五牢,置於賓館門內;另外還有三十車米,三十車禾,六十車詞草,六十車薪柴,皆置於賓館門外。另外每天還要。提供鵝鴨之類的家禽五雙,向聘賓的隨從饋送要汽;主君要為客人舉行一次正式的食禮、兩次正式的饗禮,至於燕禮和四時當令新物的饋贈,則沒有固定的數目。這些都是為了表示對禮的高度重視。古人的使用財物並非事事如此,然而在聘禮這件事上卻捨得如此花費,是為了說明對禮的極其重視。如果大家都對禮極其重視,那就會對內君臣不相欺凌,對外國家不相侵略。所以天子特地制定聘禮,而諸侯也都樂意推行。
聘禮和射禮,是最重大的禮。天剛亮時開始舉行,差不多到了中午時才能結束,不是強健有力的人便做不到。所以,只有強健有力的人才能行此重大之禮。酒已涼了,人雖然渴了也不敢喝;肉也要晾乾了,人雖然餓了也不敢吃;天色已晚,人們都疲倦了,但還神態端莊,班列整齊,不敢有絲毫懈怠,堅持完成各種應有的禮節。以此來使君臣正位,父子相親,長幼和睦。這是一般人所辦不到的,而君子卻能辦得到,所以稱君子為有行。有行就是有義,有義就是勇敢。所以說,勇敢之所以可貴,在於他能夠立義;立義之所以可貴,在於他能夠有行;有行之所以可貴,在於他能夠行禮。所以人們之所以看重勇敢,是看重了他敢於實行禮義。所以勇敢堅強有力的人,在天下無事之時,就把他的勇敢堅強有力用到實行禮義方面;在天下有事之時,就把他的勇敢堅強有力用到克敵制勝方面。用到克敵制勝方面就會所向無敵,用到實行禮義方面就會無為而治。對外做到了所向無敵,對內做到了無為而治,這就叫做盛德。所以聖王對勇敢堅強有力的人是如此地看重。一個人如果勇敢堅強有力,但不把它用到實行禮義和克敵制勝方面,而用到私人的爭強鬥勝上去,那就叫做亂人。國家制定刑罰,就是要處罰這類亂人。這樣以來,百姓就會服從管教而國家也得以安寧。
子貢向孔子間道:“請問君子為什麼都看重玉而輕視氓呢?是因為玉的數量少而氓的數量多嗎?”孔子回答說:“不是因為琅的數量多,因而就輕視它;也不是因為玉的數量少,因而就看重它。從前的君子,都是拿玉來和人的美德相比:玉的溫厚而又潤澤,就好比仁;填密而又堅實,就好比智;有稜角而不傷人,就好比義;玉佩垂而下墜,就好比禮;輕輕一敲,玉聲清脆悠揚,響到最後,又戛然而止,就好比動聽的音樂;既不因其優點而掩蓋其缺點,也不因其缺點而掩蓋其優點,就好比人的忠誠;光彩晶瑩,表里如一,就好比人的言而有信;寶玉所在,其上有氣如白虹,就好比與天息息相通;產玉之所,山川草木津潤豐美,又好比與地息息相通。圭璋作為朝聘時的禮物可以單獨使用,不像其他禮物還需要加上別的什麼東西才能算數,這是玉的美德在起作用。普天之下沒有一個人不看重玉的美德,這就好像普天之下沒有一個人不看重道那樣。《詩經》上說:‘多么想念君子啊,他就像玉那樣溫文爾雅。’所以君子才看重玉。”
聘賓到達主國國境,主君派士將聘賓迎入境內;聘賓來至近郊,主君又派大夫前去慰勞;聘賓來至主國廟門之外,主君親自拜迎於廟門之內,然後在廟中接受聘賓轉達聘君派其來訪之意;聘賓獻上帶來的禮物,主君面朝北拜謝厚賜,拜謝聘君的派遣使者光臨。這些都是表示主君對聘賓、聘君的尊敬謙讓的。尊敬謙讓,這是君子之間互相交往應有的態度。所以諸侯之間互相尊敬謙讓,就不會互相侵略欺凌了。
主國接待聘賓,由卿為上擯,大夫為承擯,士為紹擯。主君親自用醛酒酬賓,聘賓又以個人的名義拜訪主國卿大夫,以個人名義晉見主國國君;主君又派人前往賓館向聘賓饋送妻汽,退還聘賓作為信物奉獻的圭璋’;聘賓歸國之前,主國的卿通過聘賓向聘君轉贈一束紡綢;訪問期間,主君要舉行一次食禮和兩次饗字L來招待聘賓,而舉行燕禮的次數則沒有一定。上述種種,都是為了表示賓主之間、君臣之間應有的禮數。
所以,天子為諸侯訂立制度;每年派大夫互相聘問,每三年派卿互相聘問,以禮來互相勉勵。如果使者來聘時,禮節上有錯誤,主國國君就不親自為使者舉行饗禮和食禮,以此來使使者感到羞愧並激發他自我勉勵。如果諸侯都能夠以禮互相勉勵,那就對外不會互相侵犯,對內不會互相欺凌。這就是天子為什麼能夠駕馭諸侯而不必使用武力,而使諸侯自己管理好自己的方法。
用圭璋這樣珍貴的玉器作為行聘的禮物,可以說是一份重禮了。聘賓歸國之前,主國又將圭璋歸還給聘賓,這是輕視財物而重視禮儀的意思。如果諸侯都能以輕財重禮的道理互相勉勵,那么他們的百姓就會跟著講究謙讓了。主國對客人的招待,在其出入國境時,要饋送糧草之類的物品各三次;客人住進賓館之後,主君要派人饋送奢汽五牢,置於賓館門內;另外還有三十車米,三十車禾,六十車詞草,六十車薪柴,皆置於賓館門外。另外每天還要。提供鵝鴨之類的家禽五雙,向聘賓的隨從饋送要汽;主君要為客人舉行一次正式的食禮、兩次正式的饗禮,至於燕禮和四時當令新物的饋贈,則沒有固定的數目。這些都是為了表示對禮的高度重視。古人的使用財物並非事事如此,然而在聘禮這件事上卻捨得如此花費,是為了說明對禮的極其重視。如果大家都對禮極其重視,那就會對內君臣不相欺凌,對外國家不相侵略。所以天子特地制定聘禮,而諸侯也都樂意推行。
聘禮和射禮,是最重大的禮。天剛亮時開始舉行,差不多到了中午時才能結束,不是強健有力的人便做不到。所以,只有強健有力的人才能行此重大之禮。酒已涼了,人雖然渴了也不敢喝;肉也要晾乾了,人雖然餓了也不敢吃;天色已晚,人們都疲倦了,但還神態端莊,班列整齊,不敢有絲毫懈怠,堅持完成各種應有的禮節。以此來使君臣正位,父子相親,長幼和睦。這是一般人所辦不到的,而君子卻能辦得到,所以稱君子為有行。有行就是有義,有義就是勇敢。所以說,勇敢之所以可貴,在於他能夠立義;立義之所以可貴,在於他能夠有行;有行之所以可貴,在於他能夠行禮。所以人們之所以看重勇敢,是看重了他敢於實行禮義。所以勇敢堅強有力的人,在天下無事之時,就把他的勇敢堅強有力用到實行禮義方面;在天下有事之時,就把他的勇敢堅強有力用到克敵制勝方面。用到克敵制勝方面就會所向無敵,用到實行禮義方面就會無為而治。對外做到了所向無敵,對內做到了無為而治,這就叫做盛德。所以聖王對勇敢堅強有力的人是如此地看重。一個人如果勇敢堅強有力,但不把它用到實行禮義和克敵制勝方面,而用到私人的爭強鬥勝上去,那就叫做亂人。國家制定刑罰,就是要處罰這類亂人。這樣以來,百姓就會服從管教而國家也得以安寧。
子貢向孔子間道:“請問君子為什麼都看重玉而輕視氓呢?是因為玉的數量少而氓的數量多嗎?”孔子回答說:“不是因為琅的數量多,因而就輕視它;也不是因為玉的數量少,因而就看重它。從前的君子,都是拿玉來和人的美德相比:玉的溫厚而又潤澤,就好比仁;填密而又堅實,就好比智;有稜角而不傷人,就好比義;玉佩垂而下墜,就好比禮;輕輕一敲,玉聲清脆悠揚,響到最後,又戛然而止,就好比動聽的音樂;既不因其優點而掩蓋其缺點,也不因其缺點而掩蓋其優點,就好比人的忠誠;光彩晶瑩,表里如一,就好比人的言而有信;寶玉所在,其上有氣如白虹,就好比與天息息相通;產玉之所,山川草木津潤豐美,又好比與地息息相通。圭璋作為朝聘時的禮物可以單獨使用,不像其他禮物還需要加上別的什麼東西才能算數,這是玉的美德在起作用。普天之下沒有一個人不看重玉的美德,這就好像普天之下沒有一個人不看重道那樣。《詩經》上說:‘多么想念君子啊,他就像玉那樣溫文爾雅。’所以君子才看重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