禮泉縣(禮泉)

禮泉縣

禮泉一般指本詞條

禮泉縣,隸屬於陝西省鹹陽市,位於關中平原中部,東鄰涇陽,西鄰乾縣,南與興平、鹹陽相連,北與淳化、永壽接壤。介於東經108°17′40″—108°41′46″和北緯34°20′50″—34°50′02″之間,總面積1018平方千米。

禮泉縣建縣已有2200多年,境內擁有古文化遺址21處、古建築5處,是陝西省18個重點文物旅遊大縣之一。唐太宗李世民昭陵占地30萬畝,陪葬墓209座,是世界上最大的皇家陵園。昭陵博物館館藏文物8000餘件,昭陵六駿馳名中外。

2018年,禮泉縣下轄1個街道、11個鎮,常住人口45.58萬人,實現地區生產總值(GDP)160.5億元,從三次產業結構看:第一產業增加值47.39億元,第二產業增加值48.98億元,第三產業增加值64.14億元,三次產業占GDP的比重依次為29.5%、30.5%、40.0%。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禮泉
  • 外文名稱:Liquan County
  • 別名醴泉
  • 行政區類別:縣
  • 所屬地區陝西鹹陽
  • 下轄地區:1個街道、11個鎮
  • 政府駐地:城關鎮
  • 電話區號:029
  • 郵政區碼:713200
  • 地理位置關中平原中部、黃土高原南緣
  • 面積:1018平方千米
  • 人口:45.58萬人(2018年常住人口)
  • 氣候條件:暖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
  • 著名景點昭陵昭陵博物館袁家村灣里村
  • 火車站禮泉站禮泉南站
  • 車牌代碼:陝D
  • 行政區劃代碼:610425
歷史沿革,地名由來,建制沿革,行政區劃,地理環境,位置境域,地形地貌,氣候特徵,水系水文,土壤類型,自然資源,水利資源,礦產資源,人口,經濟,綜述,第一產業,第二產業,第三產業,交通運輸,社會事業,教育事業,文化事業,衛生事業,勞動就業,基礎建設,環境保護,歷史文化,風景名勝,昭陵,建陵,醴泉湖,御桃園,袁家村,灣里村,文廟,頂天寺,地方特產,著名人物,榮譽稱號,

歷史沿革

地名由來

隋開皇十八年(598年),因縣境內有醴泉,泉水味如醴而改名為醴泉縣。《辭源》說:“醴,酒也,釀之一宿而成,有酒味而已也”“醴泉,言泉水味甘如醴也。”故有“天降甘露,地出醴泉”之說。《元和郡縣誌》卷1京兆府醴泉縣:“以縣界有(後)周醴泉宮,因以為名。”清康熙《陝西通志》卷3:醴泉“在縣東南三十里,周數十步,深不可測。漢宣帝時湧出,聞其味如醴,故名。隋置縣取此”。

建制沿革

禮泉原名醴泉,作為縣名始於隋代。上古時,本縣叫寒門,傳說為黃帝升仙之處,在今禮泉煙霞鎮灣里村
西周時(前11世紀—前771年)名焦獲,其地理位置在京畿之內,是周王朝京城北邊的邊防重地。
春秋(前770—前476年)時,焦獲隸屬於秦。
戰國(前475—前221年)時,秦改焦獲為谷口縣,隸屬內史。
秦代(前221—前207年),因縣城位於涇水出山之口,故名谷口縣,轄區為今禮泉縣地。
西漢(前206—8年)時,谷口縣轄區為今禮泉縣地。
新莽(9—23年)時,天鳳二年(15年),改谷口縣為谷喙縣,轄區為今禮泉縣地。
東漢(25—220年),廢谷喙(谷口年)縣,入雲陽縣。
三國·魏(220—265年),司馬懿撫慰關中時,罷雲陽縣設立撫夷護軍,今禮泉縣北部屬此轄區,南部屬美陽縣。
禮泉縣禮泉縣
西晉(265—316年),今縣南部屬好疇縣,北部屬池陽縣。
十六國·前趙(304—329年),西晉廢曹魏撫夷護軍,前趙復設,今禮泉縣北部屬此轄區,南部屬好疇縣。
後趙(319—349年),今縣北部屬撫夷護軍,南部屬好疇縣。
前秦(351—394年),今縣北部屬撫夷護軍,南部屬好畤縣。
後秦(384—417年),今縣北部屬撫夷護軍,南部屬好疇縣。
北魏(386—534年),廢后秦撫夷護軍。北魏太延元年(435年),分池陽縣地,設立寧夷縣,轄區為今禮泉縣地。
西魏(535—557年),寧夷縣轄區為今縣境東部。西魏大統四年(538年),分寧夷縣地,設立甘泉縣(因縣北的甘泉山得名年),轄區為今縣境北部。同年,分寧夷縣地,設立新疇縣,轄區為今縣境南部。同年,又分鹹陽郡,設立寧夷郡。廢帝三年(554年),改名秦郡,治所設在寧夷,領3縣。
北周(557—581年),明帝二年(558年),將西魏時秦郡的甘泉、新疇2縣撤銷,轄區併入寧夷縣。建德二年(573年),又把秦郡撤銷,寧夷縣改屬鹹陽郡,境內有北周醴泉宮,轄區為今禮泉縣地。
隋代(581—618年),隋開皇十八年(598年),改北周寧夷縣為醴泉縣(因縣境內有醴泉宮而得名年)。縣境有甘泉水、波水、浪水、又有九嵕山,溫秀嶺,轄區為今禮泉縣地及乾縣東部。
唐代(618—907年),武德元年(618年),分其地(醴泉縣年)設立溫秀縣。《陝西名勝志》說:“溫宿嶺在其處,漢溫宿國人內附,牧飲於此,唐初析置溫秀縣,以之名矣。”其後,又把醴泉縣撤銷,轄地併入溫秀縣。貞觀元年(627年),撤銷溫秀縣。貞觀十年(636年)在九嵕山營建昭陵,分雲陽、鹹陽2縣地,復設醴泉縣,屬雍州,天授二年(691年)七月改屬鼎州,久視元年(700年)八月還屬雍州。
五代·梁(907—923年),後梁初,醴泉縣屬大安府,乾化年間改屬乾州。
五代·唐(923—936年)醴泉縣屬乾州,後唐同光二年(924年)二月屬京兆府。
五代·晉(936—946年),醴泉縣。
五代·漢(947—950年),醴泉縣。
五代·周(951—960年),醴泉縣。
北宋(960—1127年),醴泉縣為次畿,北宋初屬京兆府,政和八年(1118年)三月改屬醴州。
金(1115—1234年),醴泉縣。
元代(1271—1368年),醴泉縣,為下縣。
明代(1368—1644年),醴泉縣在明初屬乾州,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十一月改屬西安府。
清代(1644—1911年),醴泉縣。
民國(1912—1949年),醴泉縣。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1949年10月)以後,醴泉縣原屬彬縣分區,1950年5月改屬鹹陽專區,1953年1月改屬寶雞專區,1956年10月改由省轄。1958年12月將醴泉縣撤銷,併入乾縣。1961年9月復設醴泉縣。1964年9月改“醴”為“禮”。自唐至今,轄區均為今境地。

行政區劃

截至2018年,禮泉縣下轄1個街道、11個鎮。禮泉縣人民政府住所地城關街道。
統計用區劃代碼
名稱
610425001000
城關街道
610425101000
史德鎮
610425102000
西張堡鎮
610425103000
阡東鎮
610425104000
烽火鎮
610425105000
煙霞鎮
610425106000
趙鎮
610425108000
叱乾鎮
610425109000
南坊鎮
610425110000
石潭鎮
610425111000
昭陵鎮
610425112000
駿馬鎮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禮泉縣位於關中平原中部,東鄰涇陽,西鄰乾縣,南與興平、鹹陽相連,北與淳化、永壽接壤。介於東經108°17′40″—108°41′46″和北緯34°20′50″—34°50′02″之間,總面積1018平方千米。

地形地貌

禮泉縣地勢西北高而東南低,呈階梯型跌落,分山、塬、川三種地貌。北部屬丘陵溝壑區,內有五峰山(海拔1467米)九嵕山、朝陽山和方山等,由西向東走向,綿延40餘里,占全縣總面積的34%。北部山區又有30萬畝天然草場,待開發的荒山、荒坡、荒溝面積8萬畝,土層深厚,光照充足,晝夜溫差大,是蘋果最佳適生區。中部是黃土丘陵區,海拔在580—850米之間,占全縣總面積16%,南部屬黃土台原區,海拔在450—560米之間,為川原平地,占全縣總面積50%。

氣候特徵

禮泉縣屬暖溫帶半乾旱大陸性季風氣候,年平均氣溫12.96℃,無霜214天,年平均降水量537—546平方毫米。四季分明,雨熱同季,冷暖適中。

水系水文

涇河
流經禮泉縣最大的河流。發源於寧夏涇源縣,流經禮泉縣的北部和東北部邊界。全長25千米,河床多在深山峽谷地帶,難以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經過多年的努力,在沿涇河的東、北部建有北屯、臨涇等17座抽水站,年提水合計624.67萬立方米。
泔河
流經禮泉縣的第二條河流,發源於永壽縣高泉山(俗稱罐罐溝),經乾縣流人本境,全長30.1千米,橫貫東西,匯入涇河。泔河全年徑流量630萬立方米。歷史上由於河床比較深,流量又少,可利用量很小。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先後在泔河入境的上游和中游修築水庫兩座,長年蓄水,即泔河一庫和二庫(也叫一壩和二壩)。
據過去的縣誌記載:發源於縣境內的小河、小溪不少。不過這些河流多是長年無水,在雨季和洪水時期,才有水。
浪水
一名石泉水,民眾叫小河,源頭在南坊鎮,距縣城30千米,流入泔河。
安谷水
在縣北15千米。據《續修禮泉縣誌》記載:明嘉靖四年五月出水,南流入泔河。
泥水
一名泥泉、泥河,在縣城以西約1千米,經縣城北面,向東北流入泔河。
此外據《續修禮泉縣誌》記載:還有豆盧谷水、波水、巴谷水、白水谷水、谷水等,均發源於北山一帶,向南流入泔河。

土壤類型

根據陝西省土壤分類原則和分類系統(草案)規定,採用全國統一的四級分類系統(土類、亞類、土屬、土種)普查,禮泉縣共有9個土類、15個亞類、32個土屬、68個土種。

自然資源

水利資源

禮泉縣境內主要河流有涇河、泔河、小河與泥河,可利用的水面積5000畝,水能資源100萬千瓦,地下水補給量1.2億立方米。

礦產資源

禮泉縣中部九嵕山系礦藏豐富,已探明,石灰石貯藏量達10億立方米,大理石貯藏量100萬立方米,出於石灰岩底層的富鍶礦泉水,天然純淨。

人口

截至2018年末,禮泉縣總戶數14.6566萬戶,戶籍總人口47.552萬人(其中男24.8872萬人,女22.6648萬人,分別占全縣總人口的52.34%、47.66%),鄉村人口共31.8443萬人(占總人口的67%),年末城鎮人口15.7077萬人(占總人口的33%)。全縣常住人口45.58萬人,全年出生率10.49‰,死亡率7.96‰,人口自然增長率2.56‰,城鎮化率36.8%。

經濟

綜述

2018年,禮泉縣實現地區生產總值(GDP)160.5億元,同比增長7.2%。從三次產業結構看:第一產業增加值47.39億元,增長3.5%;第二產業增加值48.98億元,增長6.1%;第三產業增加值64.14億元,增長11.7%。三次產業占GDP的比重依次為29.5%、30.5%、40.0%。全年非公有制經濟增加值90.68億元,占生產總值的比重56.5%,較上年提升3.94%。
固定資產投資
2018年,禮泉縣固定資產投資總額完成194.9億元(含跨區投資0.87億元、農戶投資1.02億元),同比增長16.3%。其中固定資產投資完成189.26億元,增速17.2%;房地產投資完成3.75億元,增速下降5.6%;全年上報新入庫項目292個,其中:500—5000萬元新增項目262個,5000萬及以上新增項目30個。從產業類型看:第一產業完成投資34.79億元,占比18.1%;第二產業完成投資53.35億元,占比27.7%;第三產業完成投資104.87億元,占比54.2%。
財稅收支
2018年,禮泉縣公共預算收入完成2.87億元,較上年增長34.2%;財政支出28.3億元,較上年增長9.8%。
人民生活
2018年,禮泉縣全體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完成17071元,同比增長9.0%。其中: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完成11211元,同比8.9%;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完成31742元,同比增長7.6%。

第一產業

2018年,禮泉縣完成農林牧漁業總產值76.3億元,增長3.9%;實現增加值49.3億元,增長3.6%。其中,農業增加值44.48億元,增長3.5%;林業增加值0.3億元,增長7.7%;牧業2.43億元,增長1.1%;漁業0.18億元,增長0.8%;農林牧漁服務業1.9億元,增長0.2%。

第二產業

工業
2018年,禮泉縣全部工業增加值完成59.59億元,較上年增長11.5%。其中,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完成43.1億元,同比增長5.8%,占GDP的比重為26.9%。全縣44戶規模工業累計完成產值141.45億元,同比增長6.6%;主營業務收入109.6億元,較上年增長3.4%;利潤21.08億元,增長16.0%。從規模工業各支柱行業看:非金屬礦物製品業是推動規上工業增長的重要因素,截止12月底企業累計實現產值31.9億元,同比累計增速25.6%;廢棄資源綜合利用業對當月總產值增長做出了較大貢獻,截止12月底企業累計實現產值24.03億元,同比累計增速89.8%。
建築業
2018年,禮泉縣資質內建築業企業5戶,完成總產值7.71億元,同比下降14.8%;實現增加值4.19億元。

第三產業

國內貿易
2018年,禮泉縣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完成70.16億元,與上年相比增長12.4%。其中,限額以上單位實現19.93億元,同比增長10.0%。按銷售單位所在地分:城鎮完成60.62億元,增速12.7%;鄉村完成9.53億元,增長10.7%;按消費形態分:餐飲收入完成29.43億元,增長22.9%,商品零售完成收入40.73億元,增長6.0%;分行業看,批發業完成1.16億元,增速18.07%;零售業完成38.75億元,增長6.31%;住宿業完成1.83億元,增長11.59%;餐飲業完成28.42億元,增長21.87%。
房地產業
2018年,禮泉縣房地產投資額完成3.75億元,較上年同比下降5.6%;房屋銷售面積79780平方米,較上年增長9.94%。
旅遊業
2018年,禮泉縣共接待遊客1142萬人次,旅遊綜合收入79億元,分別增長19%、24.0%。
金融業
截至2018年末,禮泉縣人民幣各項存款餘額138.2632億元,較年初增加7.9363億元,同比增長6.1%;各項貸款餘額59.3124億元,較年初增加2.0869億元,同比增長3.6%。

交通運輸

2018年,禮泉縣新建、改建道路14條181.2千米,全縣公路總里程達到1300餘千米。
禮泉縣地處大西安半小時經濟圈,距鹹陽28千米,距西安57千米,東臨西安鹹陽國際機場,毗鄰空港新城和大西安文體功能區,福銀高速、關中環線、312國道、西平鐵路以及正在修建的西銀高鐵、西安城市輕軌穿城而過。
禮泉站是西(安)至平(涼)鐵路在禮泉縣境內所設站點。連線陝甘兩省的西平鐵路於2013年12月20日開通運營,標誌著禮泉縣火車站正式投入使用。
禮泉南站為銀西高速鐵路中間站,在禮泉縣境內基本呈東西走向,車站位於縣城東南側、距離縣城直線距離為2.9千米,禮泉南站辦理旅客列車到發、通過及旅客乘降等業務,以通過作業為主;開行動車組80對/日,車站最高聚集人數為600人。

社會事業

教育事業

截至2018年末,禮泉縣共有普通中學24所,在校學生人數19022人,專任教師2050人;全縣國小85所,在校學生人數23437人,專任教師2251人。國中升學率達到97.7%,高中升學率到達91.6%。全縣共有幼稚園52所,普惠性幼稚園39所,占比達到75.0%。

文化事業

截至2018年末,禮泉縣共有縣級圖書館1個,館藏圖書5萬餘冊,影劇院1個。民眾性文化體育活動豐富多彩,基層公共文化服務中心覆蓋全縣65%的村莊。全年共辦各類體育活動16場/次,全縣村級文明健身廣場183個,原裝健身器材138套;鎮級配套健身器材12套,村級126套。新發展無線數位電視用戶16000餘戶。

衛生事業

截至2018年末,禮泉縣縣、鄉兩級醫療衛生機構共32家。擁有病床共2176張,各類衛生技術人員2624人,衛生防疫人員517人。參加新型農村合作醫療人數38.0489萬人。中醫院CT室、縣醫院1.5T核磁共振室投入使用;阡東衛生院榮獲全國“民眾滿意鄉鎮衛生院”稱號;永康頤養中心被評為陝西省醫養結合示範典型機構。

勞動就業

2018年,禮泉縣城鎮新增就業4131人,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3.2%以內。

基礎建設

2018年,禮泉縣完成《城市總體規劃》編制工作。完成南北大街、興華街西段等改造工程;建設路北延段等項目推進順利。城區43條背街小巷環境衛生交由第三方運營,實現了城區大街小巷一個樣,順利通過國家衛生縣城複審。城北大道綠化景觀提升項目基本竣工,新增城市綠地9.6萬平方米,人均綠地面積達到8.3平方米。新型農村白村社區獲中國美麗休閒鄉村,“白村模式”受到全國20多個省200多批次黨政代表團參觀學習。實施農村人居環境整治三年行動,10個鎮(辦)實現了垃圾規範化清運,新增安全飲水人口6.5萬人、農村改廁1500戶。烽火村、堡里村榮獲省級美麗宜居示範村稱號。

環境保護

2018年,禮泉縣執行六個100%揚塵治理措施,完成305戶“散亂污”企業整治工作、22台生產經營類燃氣鍋爐低氮改造任務,完成38家加油站三次油氣回收治理工作,冬季清潔能源取暖試點推進順利。全年萬元生產總值能耗降低率5.38%、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達到98.5%、污水廠處理廠集中處理率達到92.11%;PM2.5和PM10年平均濃度分別下降3.8%和11.4%;空氣品質綜合指數下降5.72%,全縣空氣優良天數與去年同期相比增加16天。綠化覆蓋率達到21.51%。

歷史文化

禮泉歷史悠久,自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建縣,已有2200多年歷史。境內有古文化遺址21處,古建築5處,是陝西省18個重點文物旅遊大縣之一。盛唐的兩位帝王都安葬在北部九嵕山上。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唐太宗昭陵,占地30萬畝,有陪葬墓209座,被譽為世界最大的皇家陵園。唐肅宗建陵石刻工藝精美,是目前唐十八陵中保存最為完好的石雕石刻群。現在昭陵博物館藏有文物珍品5000餘件。昭陵博物館館藏文物8000餘件,昭陵六駿馳名中外,昭陵碑林與曲阜碑林、西安碑林並稱中國三大碑林。先後湧現出了戊戌變法志士宋伯魯、愛國華僑靳寶善、外交家符浩、作家鄒志安、著名文藝評論家閻綱,以及王保京、郭裕祿等一大批傑出人物。

風景名勝

昭陵

禮泉境內有古文化遺址21處,古建築5處,是陝西省18個重點文物旅遊大縣之一。盛唐的兩位帝王都安葬在北部九嵕山(或稱九嵏山、九宗山)上。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唐太宗昭陵,占地30萬畝,有陪葬墓200餘座,被譽為世界最大的皇家陵園。唐肅宗建陵石刻工藝精美,是唐十八陵中保存最為完好的石雕石刻群。昭陵博物館藏有文物珍品5000餘件。昭陵是唐代第二位皇帝太宗李世民的陵墓,位於禮泉縣城北25千米的九嵕山上。
昭陵昭陵
1961年,國務院公布“昭陵”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建陵

建陵位於禮泉縣城東北15千米處的武將山上,是唐肅宗李亨的陵墓,是關中唐十八陵之一。李亨是唐玄宗的第三個兒子,唐代的第八位皇帝。建陵海拔1038米,東揖昭陵,西望乾陵。
2001年,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醴泉湖

醴泉湖原為泔河水庫,又名“甜水湖”(因為醴泉,有酒一樣的泉水一說)位於縣城北3.5千米的泔河與小河匯流處,寶雞峽灌區西乾四支渠的末端,屬寶雞峽引渭灌溉工程四大調蓄水庫之一。醴泉湖水域面積345萬平方米。
醴泉湖距離鹹陽市區30千米,距離西安市區60千米,在交通上形成了鹹陽國際機場、隴海鐵路、福銀高速、312國道、關中環線以及縣內旅遊專線為主的三維交通體系。
醴泉湖醴泉湖

御桃園

史德鎮御桃歷史可上溯到唐代。史德鎮御桃品種豐富,基本囊括了北方所有鮮桃56個品種,面積3.1萬畝。史德鎮御桃個大、色艷、味美、耐貯存,各色品種的鮮桃從公曆6月初上市,一直持續到9月底,長達4個月,占全年總天數的三分之一。2008年以來多次舉辦了以“桃花開了,好運來了”、“桃花開了,農民笑了”為主題的陝西禮泉桃花節,打造福壽園、詩畫園、世外桃源、多彩桃園、貴妃御園五大觀光桃園。

袁家村

袁家村位於禮泉縣城東北20千米、昭陵博物館東北3千米處,關中環線、旅遊專線從村南經過,交通便利。古槐、修竹、亭台、樓閣彰顯關中民居的獨特魅力;油坊磨坊醋坊豆腐坊再現傳統民間技藝,集中展示關中農村從明清以來農村文化、生活的演變。
2012年,禮泉縣煙霞鎮袁家村被農業部命名為全國最有魅力休閒鄉村。

灣里村

灣里村坐落於陝西省禮泉縣東北角,古時為瓠口,牧鹿灣,民風淳樸,依山旁水,自然環境高低起伏,錯落有致,花石、小徑、溪流,構築了灣里不可複製的自然與人文風光,是古代鄭國渠遺址的所在地,傳說黃帝升天之地,已有2200多年歷史。
灣里村地理位置優越,盛產優質水果,灣里酥梨名揚關中,灣里種桃歷史可追溯至明朝,素有“金堯杜,銀黨村,不如牧鹿灣一早上”的諺語,灣里石頭特製出來的石頭餅,曾獲中國楊凌農業科技博覽會金質獎。

文廟

禮泉文廟,位於縣城內中山街禮泉二中隔壁,坐北向南。始建於明洪武二年(1369年),清康熙、雍正、嘉慶、鹹豐年間均進行過修葺或擴建。廟址全長128.8米,寬11.1米,面積2717.6平方米。原廟大門欞星門為三樓四柱歇山頂木構建築。門內有一磚砌半月形泮池,池後有硬山頂出單昂三間戟門一座。戟門北有面闊各七間東西廡房。兩廡北為“大成至聖先師”孔丘的正殿,坐北向南,兩側有踏步,中為青石高浮雕蟠龍“世面”。殿為硬山頂,屋正脊兩端有鴟尾,中有“高明”。屋面、脊獸等覆以青色琉璃瓦,殿前兩面有叢牆。大成殿東掖門內北面為崇聖祠。
位於縣城中山街東禮泉二中隔壁位於縣城中山街東禮泉二中隔壁

頂天寺

頂天寺(朝陽山)在陝西省禮泉縣東北煙霞鎮和叱乾鎮交界處,距離縣城六十里。西北至東南走向,長1.8千米,寬1.6千米,面積3.5平方千米。山腰雜草覆蓋,生長柴胡、黃芪等中藥材。因站在峰頂可觀日出壯景,故名朝陽山。又因山峰高且尖,漢代名天齊山,也稱尖山。唐時,因山頂修有寺院,俗稱頂天寺。
頂天寺頂天寺
朝陽山上有一做唐代古寺,名曰“頂天寺”,因為頂天寺地勢高因而被人們叫做頂天寺,禮泉人以頂天寺為自豪。

地方特產

禮泉縣(禮泉)

禮泉蘋果禮泉縣地處陝西省關中平原和渭北旱塬交匯地帶,海拔420—1467米,平均日較差11.1℃,不低於10℃的積溫4226.7—3528.2℃,年日照時數2215.6小時,平均無霜期174天,是蘋果優生區。1985年,禮泉被國家農業部列為全國優質蘋果基地縣;1995年被確定為中央財政支持農業(蘋果)產業化示範縣;2000年被國家列為“陝西蘋果”原產地保護區域。2005年,禮泉縣10萬畝蘋果綠色基地建設通過農業部綠色標誌認證,被評為陝西省果業強縣。
禮泉縣(禮泉)

灣里酥梨由中科院果樹研究所選育而成。果實倒卵形,頂部突出,具有明顯棱構,果實綠黃色,果肉白色,質細酥脆、汁多、味甜、品質上等。單果重250—350克。該品種樹勢強壯,枝條萌芽力強,成枝力弱,單枝生長量大,單枝年生長量達2米以上,一般栽後3—4年即可形成結果。豐產、穩產,常規管理沒有大小年。
禮泉縣(禮泉)

禮泉烙面
被稱為世界上最早的方便食品。可加湯食用,亦可乾吃。其特色吃法稱之為“泖(miao,一聲)”,即將面盛在碗中,反覆用開水澆之。然後調上佐料,即可食用,佐料的調配比較獨特,用上等的豬油調和辣椒麵,配以蔥花、韭葉、鹽及當地釀造的香醋。據考此面起源於商末周初,因其存貯期長、方便攜帶、熱湯沖泡即成麵食的獨特優點,被周武王選定為伐紂途中的軍用一伙食,打敗了商紂王,開闢了周朝八百年的天下,後人因此稱烙面為“世界最早的速食麵”。
禮泉縣(禮泉)

北牌蠡面北牌地處禮泉北部山區,此地山林秀茂,民風淳樸,久負盛名的北牌蠡面正是起源於此。北牌蠡面之工藝在統的基礎上潛心研究,以其嚴格的工序,神奇的刀法、獨特的調料使北牌蠡面更具特色。薄、筋、細、煎、辣、香等特點,色香味俱全,食後令人回味無窮、香溢人間,當地流傳著這樣的諺語:“寧吃北牌蠡面,不坐皇上席面。”
禮泉縣(禮泉)

南坊臘汁肉因在禮泉縣南方古鎮出名而得名,歷史悠久、遠近聞名。其選料精良,烹製過程精細,以溫湯文火烹製,肉色鮮嫩、肥而不膩、瘦而不柴,故有“肥肉吃了不膩口,瘦肉無渣滿含油”之美譽。據史料記載,臘汁肉在戰國時稱為'寒肉'。南坊臘汁肉其所以有名,與已有近80年歷史的臘汁湯密切相關。當時唐代營建建陵時,工匠們從長安帶來臘汁肉陳湯,融合當地的製作工藝,逐漸形成了南坊臘汁肉的雛形。明清時期,借鑑了了長安城老字號臘汁肉作坊的工藝。地道的臘汁肉色澤紅潤,酥軟香醇,肥肉不膩口,瘦肉滿含油。

著名人物

民國五年(1916年)4月出生於陝西省禮泉縣西張堡鄉。曾就學於西安師範,並從事抗日救國,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秋進延安抗日軍政大學學習。1962年開始先後任外交部司長、政治部副主任、辦公廳主任、外交部副部長,駐越南、日本大使等。1983年以後被選為第六屆、第七屆全國人大代表、常委、外事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各國議會聯盟執行委員。中共十二大代表。任中國外交史學會會長、中國前外交官聯誼會名譽會長、外交筆會會長。曾發表過一些文章和詩作。著有《天南地北集》、《風雨滄桑集》。
民國二十一年(1932年)生,陝西禮泉人,1949年參加工作,1956年大學畢業,同年分配到中國作家協會,1986年調文化部。
陝西禮泉人。中共黨員。1966年畢業於師範學校。歷任禮泉縣國小教師、縣文化館員,中國作家協會陝西分會專業創作員、理事、主席團委員。1972年開始發表作品。著有長篇小說《愛情心理探索》,短篇小說集《鄉情》、《喔,小公馬》,中篇小說集《心旌,為什麼飄搖》等。

榮譽稱號

2018年,禮泉縣重新確認國家衛生縣城(鄉鎮)
2018年,重新確認國家衛生縣城(鄉鎮)
2019年3月,被水利部公布為第一批節水型社會建設達標縣(區)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