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農業職業技術學院

福建農業職業技術學院

福建農業職業技術學院是一所經福建省人民政府批准,由福建省農業廳主辦的專科層次的公立全日制普通高等學校,是福建省15所示範性高職院校之一。

據2015年7月學校官網顯示,學院地處省會福州,校園占地面積1100餘畝,有相思嶺、首山兩個校區。學院設有五系一部兩院,開設有39個專科專業;擁有專任教師267人,全日制在校生5400多人,成人教育學員2538人。

基本介紹

  • 所屬地區:中國福建
  • 主管部門:福建省
  • 學校官網http://www.fjny.edu.cn/
  • 中文名:福建農業職業技術學院
  • 英文名:Fujian Vocational College of Agriculture
  • 簡稱:福建農職院
  • 創辦時間:1902年
  • 類別:公立高校
  • 學校類型:農林類
  • 屬性:福建省示範性高職院校立項建設單位(2011)
  • 現任校長:陳玲
  • 校訓:學以致用
  • 主要院系:生物技術系、信息技術系、經濟管理系、園藝園林系、動物科學系、人文社科系
  • 學校地址:福州市南郊相思嶺;福州市倉山區上三路190號
  • 學校代碼:12630
  • 主要獎項: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1項(截至2014年7月)
    農業部豐收一等獎1項(截至2014年7月)
    福建省科技進步三等獎2項(截至2014年7月)
    福建省大中專畢業生就業工作先進集體
基本信息,知名校友,歷史沿革,學校前身,合併建校,辦學條件,院系專業,師資力量,教學建設,學術研究,科研機構,建設成果,學術資源,文化傳統,學校標識,學生社團,現任領導,

歷史沿革

學校前身

  • 省立福州高級農業職業學校
1902年,閩浙總督許應騤在蠶桑棉總局舊址(福州水部門外耿王莊,今福州南公園)重辦農桑總局,並附設浙股、粵股蠶務學堂。由福建布政使周蓮任該局總辦,侯補道員何成浩任會辦,會同陳寶琛、葉在琦、鄭錫光諸紳,計畫振興全省農桑事務。浙股蠶務學堂聘浙江蠶學館畢業生任教習,粵股蠶務學堂聘廣東專家當技術員。浙股蠶務學堂學制3年,前後畢業10餘班學生,每班約30人。畢業生或是留任本堂教職員,或是派往各縣當勸業員。
1906年,浙股、粵股蠶務學堂改稱福建中等實業學堂,翌年改稱福建官立中等蠶業學堂,設蠶業本科班(學制3年)和蠶業別科班(學制2年),歸省提學司管轄。留日歸來的陳耀西任監督。1912年,“蠶業學堂”改名為福建省立蠶業學校。1914年又改稱福建省立甲種蠶業學校,移址南門城邊街,並附設乙種女子蠶業學校。
1927年,北伐軍入閩後成立的福建省教育改造委員會對福州原有的省立學校進行改造,分別合併。蠶校與創辦於1908年的福建省立甲種農業學校(創辦時為福州農事試驗場農業別科班)合併為福建省立第一高級中學第二分校。一年後,為提倡、改進職業教育,省教育廳將省立第一高級中學第二分校改稱為福建省立福州農林中學。
1933年8月,按照教育部頒發的職業學校規程規定,省立福州農林中學校改稱福建省立福州高級農業職業學校(簡稱“高農”),遷址北門外崇福寺。
1936年,全省教育改革。“高農”併入長樂鶴上街的省立長樂初級農業職業學校,改稱福建省立長樂農業職業學校。1937年夏,又遷回福州北嶺與省農民師資訓練所聯合,當時名稱為“省農民師資訓練所、省立長樂農業職業學校、省長樂農場”三聯合機關。1938年,因抗戰形勢日緊,省立長樂農業職業學校隨省府遷往戰時省會——永安,奉令撤銷聯合機關,改校名為省立高級農業職業學校(簡稱“省立高農”),並奉令接收省立福安茶業職業學校及省立南平初級農業職業學校。
1939年,“省立高農”遷往連城文亨。這一年,“協職”遷往閩清六都。1941年4月福州淪陷,“協職”又遷往將樂(抗戰勝利後遷回祭酒嶺原址)。是年,“省立高農”在永安茅坪的新校舍落成,遷入後校名改為省立永安高級農業職業學校。1943年1月歸併省立農學院,為該院附屬高農。抗戰勝利後於1945年11月奉令獨立辦學,改稱福建省立福州高級農業職業學校。次年1月,奉令遷回福州北嶺原址,同年8月遷南港陳恕鄉,1948年2月因陳恕不宜辦學,又遷回北嶺舊址。
  • 福州私立協和職業學校
1903年,基督教福州美以美會傳教士孟存慈在培元高國小校內創辦培元師範學校。1913年,福州公理會與美以美會合辦,將培元師範學校改名協和師範學校,移址於城內古仙橋。1919年,美以美會辦的一所中學併入協和師範學校,改名福州協和師範中學校,遷倉前山施埔,高中分師範科、普通科,附設農林木場。
圖書館圖書館
1928年1月,福州協和師範中學校改名為福州私立協和中學,遷址福州西門外祭酒嶺,並開始兼設農林科。1933年,私立協和中學因附設有農科,遂按省令改辦職業學校稱福州私立協和職業學校(簡稱“協職”),專辦初、高級農科。
  • 福建省農業學校
1979年6月,福建省農墾學校在邵武市原省“五七”幹校舊址創辦。
1994年8月2日經省農業廳、省教委批准,決定將農墾學校遷至福州市倉山省農業幹部學校內,實行兩校合併。實行一套班子、兩塊牌子、一校多制。合併後,隸屬關係不變,仍由省農業廳主管。
1997年4月福建省農墾學校更名為福建省農業學校。

合併建校

1951年8月1日省政府根據當年6月第一次全國中等技術教育會議提出的對中等技術教育採取“以調整、整頓為主,有條件發展”的方針,將福州私立協和職業學校與省立福州高級農業職業學校合併,校名福州農業技術學校,以“協職”所在地祭酒嶺為校址。
1953年秋,學校調整出森林科,與從龍巖、建陽二農校調整出的森林科合併成立福州林業學校(隸屬林業部,1956年該校遷南平改稱福建省林業學校,隸屬省林業廳)。
1954年,莆田農校部分教工和學生併入。1957年8月,建陽農校作栽一個班併入。
校園風光校園風光
1958年8月因國防建設需要,學校遷址福州城門鄉東塔村重建校園,隸屬福建農學院而更名為福建農學院附屬農業學校。
1960年8月增設大專班,隸屬福建農科院,改稱福建農業科學院附屬專科學校,61年秋大專班併入福建農學院,則更名為福建農業科學院附屬農業學校,此時,龍溪農校牧醫一個班併入。
1962年秋,南平農校農機一個班及創辦於1960年9月的閩侯專區農校併入。1966年4月,學校改名為閩侯專區農業學校。
1966年“文化大革命”開始後,學校停止招生。1970年秋被迫停辦,教工下放農場幹校“勞動鍛鍊”,校舍、土地被占用,圖書、儀器、教學設備被“瓜分”精光,造成難以挽回的損失。
1975年秋農校復辦,校址設在福清琯口,按當時行政區劃改稱莆田地區農業學校。
1983年12月,隨地(莆田)市(福州)撤併,學校隸屬福州市,定名為福建省福州市農業學校。
2003年2月,經福建省人民政府批准,福建省農業學校和福州市農業學校合併組建福建農業職業技術學院,院址在原福州市農業學校校址。

辦學條件

院系專業

據2015年7月學校官網顯示,學校設有生物技術系、動物科學系、園藝園林系、信息技術系、經濟管理系、公共教學部、軟體學院、通信學院等五系一部兩院。開設有39個高職專業(2015年6月數據),12個成人專科專業。
生物技術系
觀光農業、環境監測與治理技術、生物技術及套用、食品生物技術、食品營養與檢測、食品加工技術、食品貯運與行銷
園藝園林系
園林工程技術、園林技術、園藝技術、工程造價、建築工程技術、建築工程管理
動物科學系
動物防疫與檢疫、獸藥生產與行銷、獸醫、畜牧獸醫
信息技術系
電腦藝術設計、動漫設計與製作、計算機網路技術、計算機套用技術、電子商務、物聯網套用技術
通信學院
計算機通信
軟體學院
軟體技術
公共教學部
商務英語、文秘、人力資源管理
經濟管理系
財務信息管理、會計電算化、會計與審計、會計與統計核算、金融管理與實務、連鎖經營管理、投資與理財、物流管理、行銷與策劃、國際經濟與貿易、建築經經濟管理

師資力量

據2015年7月學校官網顯示,學院共有專任教師267人,其中教授3人,農推研究員1人,副教授59人,博士11人,碩士153人。省級優秀教學團隊(畜牧獸醫)1個,省級教學名師4人;聘請校外兼職教師154人,形成了由本校教師、省農科院客座教授、企業技術骨幹和台灣高校教師組成的“1+3”教學團隊。

教學建設

  • 質量工程
據2015年7月學校官網顯示,學院建有2個省級精品專業,3個省級示範專業。2013年,在省教育廳組織開展的專業辦學水平評估中,學院15個參評專業(電子信息類專業3個、農林牧漁類專業7個、輕紡食品類專業3個、生化與藥品類專業1個、語言文化類專業1個)均位列全省同類專業前十名。
學院採取“引鳳築巢”的方式,先後引進省農科院和6家企業,吸納外來資金3000多萬元,共建“現代農業科教基地”、“新世景花卉”、“風光園林苗圃”等5個生產性實訓基地,校內擁有3箇中央財政支持的實訓基地,省級財政支持的4個專業實訓基地,4個省級高職生產性實訓基地;依託“相思嶺講壇”、“博雅試驗班“、”海西創業學院“等平台,開展博雅教育、創業教育、國學教育。
宿舍鳥瞰宿舍鳥瞰
中央財政支持實訓基地:生物技術套用(園藝方向)專業實訓基地、畜牧獸醫專業實訓基地、物流管理專業實訓基地
省級精品專業:畜牧獸醫、園藝技術生物技術套用(園藝)、畜牧獸醫、物流管理
省級示範專業:畜牧獸醫、園藝技術、計算機套用技術
省級精品課程:良種繁育技術(阮國榮,2011年)、獸醫臨床診療技術(吳昌標,2011年)、動物營養與飼料(楊慧,2010年)、動物解剖(林伯全,2010年)、基礎會計(陳小英,2010年)、現代養豬生產技術(陳金雄,2007年)、食用菌栽培(張平,2009年)、植物學(袁亞芳,2009年)、動物傳染病(黃金龍,2009年)
省級財政支持實訓基地:獸醫專業實訓基地等
省級高職生產性實訓基地:生物技術套用(園藝方向)專業實訓基地、畜牧獸醫專業實訓基地、物流管理專業實訓基地、園藝技術專業實訓基地
  • 創業就業
據2015年7月學校官網顯示,學院與企業共建的相思嶺大學生創業園被列為福建省首批“大學生創業孵化基地”。創業園已註冊禽類(犬類)飼養技術諮詢,靈芝、桑葚種植,金線蓮栽培等7個創業項目,200多名學生參與創業實踐。創業園區既有融生產、生態、生活於一體的現代新型農業“鳥巢三生館”,也有150多畝閩台生態果園及特色花卉園,並配套建設集農業科普、休閒觀光、親子游於一體的創業文化廣場。學院連續多次被評為福建省高校就業評估“優秀”稱號,2009年6月,學院被團省委、省人事廳確定為首批“福建省高校畢業生創業培訓基地”。
  • 交流合作
據2015年7月學校官網顯示,學院為首批閩台職業教育交流合作先行先試高校,與台灣中州科技大學等5所高校開展交流合作,“校校企”聯合培養人才項目涉及6個專業1093名學生,選派了61位教師赴台研修,86位同學赴台高校學習;聘請台灣高校教師72人次來院講學;合作舉辦“福建省高職院校農類(園藝技術)專業骨幹教師培訓班”;合作編寫出版《洋蘭工廠化生產技術》等5本特色教材;合作申報《蝴蝶蘭主要病蟲害防控技術研究》項目獲專項經費資助。2011年,學院閩台“校校企”聯合培養人才項目入選全國高職高專教育成果展。

學術研究

科研機構

截至2014年7月,學院設立的“動物保健研發中心”、“農村經濟研究所”、“黃酒研發中心”及“閩台保健食品研究所”等科研機構。
學院與福建光陽蛋品股份有限公司、中國農大吳常信院士合作,在學院設立院士工作站,共建了“特色蛋雞新品種培育與利用研發中心”。

建設成果

2010年,學院教師通過與行業企業合作,成功申報了5個省、市級科研項目,其中包括省級重大專項合作項目1項、省科技計畫重點項目1項、省教育廳A類項目1項、地市級合作項目2項。
截至2014年7月,學院院教師主持或參與的科研項目,榮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1項、農業部豐收一等獎1項、福建省科技進步三等獎2項,獲獎級別和獲獎數為福建省高職院校首位。
吳昌標教授先後主持的《蘇雲金芽孢桿菌蛋白飼料技術開發研究》和《雞球蟲病防控及防治技術開發研究》兩個科技項目,其成果轉化,直接為企業新增產值達3000萬元。

學術資源

截至2010年12月,圖書館館藏總量35萬冊,其中紙質圖書23萬冊,建成了匯文圖書管理系統。虛擬館藏實現了與本部圖書館數字資源共享,圖書館有數圖文獻搜尋系統平台與清大新洋軟體管理系統平台。

文化傳統

學校標識

校名題詞
學院的校名由福建師範大學美術學院朱以撒教授題寫。
朱以撒,1953年生,福建泉州人。福建師範大學美術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福建省書法家協會副主席,中國書法家協會學術委員會委員,中國書法蘭亭獎評審,中國作家協會會員。
院標釋義
學校校標圖案吳圓形,外圈由學校中、英文名稱構成。校標內部由繁體“農”字、數字1902及麥穗構成。“農”字繁體喻意農業在我國的悠久歷史,數字1902表示學校的辦學歷史可追溯到1902年,麥穗和綠色的背景色是農業的象徵。
校訓
學以致用

學生社團

團委直屬
生物技術系
動物科學系
園藝園林系
經濟管理系
信息技術系
公益類
青年志願者協會
環境保護協會
愛心實踐協會
文藝類
憧憬文學社
報社
鉛筆頭美術社
書法社
曲藝類
可啦話劇社
交際舞協會
彈唱協會
話劇社
舞蹈隊
交誼舞協會
啦啦社
音樂社
勁舞社
歐美音樂鑑賞協會
吉他社
KOD街舞社
舞蹈社
歌友俱樂部
電聲樂隊
吉他社
笛子社
才藝類
茶友協會
魔方社
益智社
十字繡協會
動漫社
動漫社
手工藝協會
魔術協會
禮儀模特社
魔術協會
學術類
標本製作與鑑定協會
觀光社
花卉協會
連鎖經營社
陽光英語協會
口才與交流協會
辯論協會
職業規劃協會
體育類
足球協會
女子籃球協會
足球協會
足球協會
籃球社
網球社
排球社
羽毛球協會
桌球協會
飛揚羽毛球協會
羽毛球社
桌球社
羽毛球協會
輪滑社
跆拳道社
桌球協會
跑步協會
田徑社
花樣跳繩協會
瑜伽協會
武術協會
跆拳道社
圖書館直屬
書友會
親仁國學社
義工團

現任領導

學院黨委書記:江斌
院長:陳玲
黨委副書記、紀委書記:林善峰
黨委委員、副院長:李文棋、范超峰
副院長:嚴挺文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